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000米障碍跑是中距离跑中难度最大的一个项目,它既要求中跑运动员的速度,又要求能够熟练地掌握跨越障碍和水池的技术能力,掌握合理的节奏,尽可能减少能量的消耗。本研究通过对该项目的重新认识,分析该项目的本质特征,总结规律,统计国家队组队以来现有的训练方法手段,找出训练方法手段的不足以及与世界一流水平的差距,通过跟队训练记录她们在备战2008北京奥运会准备期和最后一个冬训期训练负荷结构划分和实际完成负荷数据,将训练负荷数据进行计算机数据处理,做出训练学分析,使教练员及时掌握运动员的训练完成情况,科学地调控训练负荷,为我国高水平女子3000米障碍项目的科学化训练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两名运动员的五类训练手段负荷总量各有不同,体现了两名运动员各自不同的竞技能力特点和教练员在安排训练手段时考虑到的运动训练的个体差异性。2、在冬训准备期,两名运动员的训练以混氧耐力训练为主,通过加大混合代谢能力来提高训练的负荷强度;比赛期两名运动员以无氧耐力训练为主,目的是提高运动员适应比赛的能力,促进专项成绩的提高,具有鲜明的特征。3、朱艳梅通过冬训期的训练,运动成绩有所提高,在奥运会上突破个人最好成绩,她的实际训练负荷与计划负荷基本吻合,也出现一些伤病问题,但并没有出现影响正常训练大的因素。4、李珍珠的最佳竞技状态未能在奥运会中表现出来,运动成绩出现滑坡。是因为在冬训期高原训练出现负荷量和负荷强度过大且未能及时调整,导致疲劳积累,后期感觉疲乏。5、两名运动员在整个训练过程中,始终抓力量素质类训练,使运动员力量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力量素质的训练主要集中在下肢,对上肢和小肌肉群的训练是不足的。6、两名运动员的技术训练比例较少,跨越障碍和水池的技术并没有提高,在技术训练上,两名运动员还存在较大潜力,技术的提高可以减少不必要的体能消耗,缩短跨越栏架和水池的时间。7、运动员实际完成的负荷量和负荷强度与计划负荷相比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其中混氧类和无氧类耐力训练实际完成强度与计划强度差异性最大,产生这样的变化有诸多原因,但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大强度训练课后的疲劳积累和运动损伤的发生以及生理周期等身体状态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