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试以法国心理学家雅克·拉康的主体理论来阐释约瑟夫·康拉德文学作品人物的心理嬗变过程。
拉康的主体理论认为,主体在形成过程中要经历三个阶段:想象界,象征界和现实界。“他者”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主体在本质上是虚无,异化的,它屈从于来自“他者”的影响。人类生存的基本事实也就是对自我,社会以及自我在社会中的地位的认识。现代社会破坏了人类对社会的义务与本能之间的平衡,这使得人类对外界及自身的认识趋于复杂化。另外,严重的文化冲突和日益变异的外部环境也对这种认识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康拉德笔下的人物在本土环境中都能够举止从容,正常,可一旦身处异域他邦,他们内心隐藏的另一面如疯狂,孤独,分裂等就会撕破“伪装”显露出来。因此,如何在没有法律,习俗等的约束下依旧保持常态和人格完整对人们来说尤为重要。通过作品人物的悲剧运命,我们可以窥见康拉德的世界观和人生态度:对人们的生存来讲,孤独是一大危害。
全文共分三章:
第一章:凝视与认同主要讨论康拉德的小说人物在外界环境中的自我意识,这一时期包括被拉康称为想象界中的镜像阶段。只有在初始的环境里,他们才能形成和保持“完整”的自我,才能与外界环境和谐共处。
第二章:孤独与消溶主要运用拉康的象征界理论分析作品人物在异化环境中从孤独迷茫到分裂消溶的过程。因此从某种意义讲,象征就意味着异化。
第三章:真实与空无旨在说明主体本质上是空无的,无意识是他者的话语,是主体之家。同理,主体的欲望也就是他者的欲望。由于主体从本质上来讲是一个被他者充满的“洞窟”,所以主体的运命从一开始就已注定了。然而,他者对主体的影响也取决于主体的接受与否以及接受程度的大小。这就是为什么在同样的环境中不同的人物会有不同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