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园危机(campus crisis)是指那些正在威胁学校正常运作,或潜伏着风险而处于尚未爆发状态的事故,包括意外伤害、校园暴力、师生冲突、群体性事件、管教冲突,以及波及到校园的流行疫情、社会危机等,具有突发性、群体性和互动性等主要特性。新时期高校的环境开放、扩大招生、心理压力、网络传播、民办高校等一系列因素,成为影响高校稳定的新型因子,使大学危机事件呈现多样化、频繁化和新型化特点。由于我国高校长期处于相对封闭环境,对可能出现的危机,特别是校园内的“隐蔽性”危机缺乏防范意识,高校校园危机管理存在主体的单一性、时间的滞后性、范围的局限性和机制的应付性四大普遍缺陷,忽视了对校园危机事件全面的审视和对管理机制与策略深入系统的研究。加之,目前的应试教育模式忽视了对学生灾难教育、危机教育、安全教育,更缺乏甚至没有平时的危机演练,使在校大学生一旦面临突如其来的火灾、中毒、痰情、骚乱等危机事件,容易表现出群体无意识,自主能力不足,产生普遍的恐慌、焦虑、失控。近年频发的校园危机事件,迫使教育者必须面对和重视校园危机管理和学生应急能力培养。本文从校园危机管理的基本理论、校园危机管理的现状、校园危机管理的策略、学生应急能力的培养途径四个部分展开研究:以整合视角探析了校园危机内涵、原因,揭示了校园危机的特性,将威胁学校的危机事件拓展为涵盖校园骚乱、违法犯罪、管教冲突、财政危机等其它因素引发的危机;笔者选择了当下一些新型校园危机事件,通过对这些典型案例的生成机理、扩散原因、演变过程及对策评价的阐释,剖析了新时期校园危机事件的新特点,归纳总结出目前中国校园危机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缺乏危机教育、缺乏应对策略、缺乏协调机制、缺乏专门立法,且尚未形成危机事件预防、处理和事后补救的配套制度和体系。校园危机的产生和发展是有组织、有计划、持续的动态过程。校园危机管理是对一个高校危机应对能力的综合考验,缘此,应根据校园危机的新特点,从对校园危机事件的预警预防、控制处理及复原补救出发,制定学校与相关部门校园危机事件联动防控机制策略。在对已有校园危机管理经验与缺陷的研究成果上,笔者尝试提出理念、机制、组织、手段、法制五个方面的新时期校园危机管理创新策略,谋求平安和谐的“大校园安全”愿景:提炼出“大校园安全观”理念,主张通过学校与社会、社区的联合,实现校园危机管理功能的协调、机制的整合,以便在危机事件发生时和发生后,能够调动、协调、整合社会力量进行及时、有效的危机干预,构建高校危机参与、合作、互动的“多元共治”善治模式;创立学习型组织,扩大校园危机管理参与主体的范围,使学校全体师生都成为校园危机干预主体,发挥团队的集体力量;建立数字校园系统的安全管理,加强校园内的呼救系统联网,借助科技成果实现校园危机管理体系的优化;审视校园危机管理实践中的法律空白,急切呼吁出台专门的校园危机管理法规,为依法治校提供法律支持。应急素质应该是大学生综合素质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急能力实践性强,只能通过实践教育后天习得。高校除了加强对学生的危机教育,还要重视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训练。本文主张把预警能力、控制能力、适应能力纳入大学生应急能力结构和素质要求,形成由此三种能力组成的结构合理、实用性强、训练有素的大学生应急能力培养体系,包括应急预案、情景模拟、实战演练等,尝试在实际的情景锻炼中实现大学生知识与技能向素质与能力的整体迁移,激发大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其应对危机事件的综合实战能力,有效预防、减少、控制和处理当代大学校园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