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弹性是指人的心理功能并未受到严重压力/逆境损伤性影响的发展现象,通常包括三种情况:一是曾生活于高度不利环境的儿童,战胜了逆境,获得了良好的发展结果;二是儿童虽然仍生活在不利环境中,但功能不受损害;三是儿童能够从灾难性事件中成功地恢复过来。心理弹性发展现象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压力/逆境与心理发展之间的关系,多年来,学术界一直对严重压力/逆境与心理或行为问题之间关系的确定性深信不疑,心理弹性则对这种确定性提出了挑战:实际的情形是,严重压力/逆境并不必然引发心理或行为问题,在一极,一些儿童屈服于压力/逆境,出现心理疾病,而在另一极,一些儿童似未受到影响,发展功能完好甚或愈挫弥坚。 自该领域于20世纪70~80年代确立,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加入到心理弹性研究队伍中来。在诸多学者不断努力下,心理弹性领域掀起了三次大的研究浪潮,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但是,已有心理弹性研究的不足也日益显露:最为突出的是缺乏有效整合的研究主题,结果零乱不一;理论建构的步伐滞后于实证研究的进展;对各种变量平等处置的方式成为研究结果的可应用性;最为重要的是,对于人在应对压力/逆境过程中的主动性重视不够。这些问题困扰着心理弹性研究者,影响了该领域的进一步拓展与深化。本研究者基于发展心理学及其相关学科领域出现的一些新动向,提出基于社会认知开展心理弹性研究,旨为克服上述不足进行有益尝试。 根据关系框架和相互作用模型,本研究者提出从压力/逆境认知、社会能力自我觉知、心理揣测能力和人际关系认知四个社会认知维度进行考察,以发现心理弹性儿童的社会认知特点,在此基础上,检验了社会认知在压力/逆境与发展功能关系链上的作用。 共分六个研究进行: 研究一中,根据心理弹性确认的两个要件,首先从512名有效被试中初选出压力/逆境综合指数在“严重”程度及以上的中小学生275名,再根据社会发展功能综合评定,筛选出心理弹性儿童99名,缺乏心理弹性儿童176名,心理弹性比率为36%,与国外一些研究比较一致。心理弹性者与缺乏心理弹性者在年级和性别上人数差异均显著。结果提示,在青年期之前,心理弹性比率呈现出随年龄增长不断波动上升的趋势。在8、9~15、16岁之间,女孩的心理弹性比率大于同龄男孩,但这种差异到15、16岁趋于消失。 研究二考察了心理弹性儿童的压力/逆境认知特点。利用自编计算机程序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