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宗教和市民社会都是学术界进行马克思理论研究的重要领域.但真正探讨二者相容关系的研究却不多见.本文试图立足于马克思关于宗教与市民社会关系的论述.去发现二者的契合之处。 马克思一切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实现人类的解放.其终极目标在于达成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从宗教批判出发.逐步过渡到对法和政治的批判.再到对市民社会的批判.马克思最终谋求的是人类的彻底解放。正是在这样的批判历程中.马克思把对天国的批判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宗教和市民社会都是学术界进行马克思理论研究的重要领域.但真正探讨二者相容关系的研究却不多见.本文试图立足于马克思关于宗教与市民社会关系的论述.去发现二者的契合之处。
马克思一切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实现人类的解放.其终极目标在于达成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从宗教批判出发.逐步过渡到对法和政治的批判.再到对市民社会的批判.马克思最终谋求的是人类的彻底解放。正是在这样的批判历程中.马克思把对天国的批判转入到对尘世的批判.他透过神学的迷雾揭示出了宗教问题的世俗根源.寻求到了剖析宗教问题的根本支点--市民社会。
随着政治国家的解放.市民社会从政治国家中分离出来获得独立.宗教也随之抹掉了以往浓厚的政治神学色彩.从公法领域进入到私法领域.从国家精神变成了市民社会中的文化因素.从公共政治行为转变成为市民社会成员享有自主处理权的纯粹私人性事务.实现了由公共领域向私人领域的过渡。
利己主义和平等自由可谓是市民社会的基本原则.而市民社会的精神土壤恰恰在于宗教.正是使世界图景变成为独立的、平等的、原子式的个体之间发生关系的宗教--造就了现代市民社会。
消除了神学意义的宗教在当今世俗世界中完全成为私人领域的话题.世俗社会中的成员在面临伴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社会极速发展而来的诸多负面效应时--宗教--无疑为拥有信仰自由的人们增添了一条通往找到精神家园的路径.同时也为社会整体的和谐发展提供了有益支撑。
其他文献
福柯是20世纪最富盛名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集中体现了后现代的特性。福柯晚年对启蒙的深刻反思是其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启蒙运动曾使人们走出宗教的迷信,用理性征服自然。但随着启蒙理性的不断发展,其走向了自身的反面。理性“唯我独尊”,成为其他一切学科的审判者。现代性作为启蒙的遗产,在取得了广泛的成功之后也逐渐显露出合法性危机。因此,人们不得不重新对启蒙以及启蒙运动进行反思。 本文以启蒙问题的提出为
本文以“礼崩乐坏”的社会剧变为思想背景,分析《乐记》中礼、乐的含义及其人性的基本预设等问题。认为《乐记》通过对“礼”“乐”两个核心概念进行政治秩序与伦理秩序的诠释,赋予其以理想政治模型和伦理模型两种核心含义。同时也认为,《乐记》呈现出的礼乐,侧重于对天道依据和人性基础的发掘和建构,所强调的是相辅相成的礼乐作为感动人心、移风易俗的教化功能。认为,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失序,《乐记》倾向于通过教化来彰显礼
郭店儒家简中有关“仁内义外”的新材料的发现,改变了学术界对这一表达的忽视状态和通常理解。“仁内义外”不再被视为仅仅是告子的孤见,甚至也不仅仅是战国时期的流行话语,而是儒家的正统思想。那么,儒家在仁义内外问题上究竟持何种立场呢?这个关乎儒学核心精神和正统的问题,亟待全面深入的清理。这个问题的实质是人性中是否包含先天的德性根源的问题,有时候也表现为不同的道德实践场合,适用不同的规范的问题。 本文以《
本文致力于探讨二程的女性观思想。笔者拟以原始文献为基础,系统阐释二程关于女性的多层次论述。 第一章,二程从天理论出发,论述男女因禀气质之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德性。在二程看来,天理要落实到现实层面上,现世存在的女性,只有发挥内在的仁德:柔顺,贞静,贤淑的女性气质,履行做女人的本分,才可实现其作为女性之本质特征。普遍的德性要落实于具体的生活中,则体现为面对不同环境的各种权利和义务。以下章节则在分别考察
《周易》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代表了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中源远流长,是中国哲学思想尤其是儒家智慧的重要源头,深刻影响了中国以儒学为代表的哲学系统乃至整个中华文化圈的思想型范。 作为现代新儒家的重镇之一,牟宗三先生一生致力于哲学的诠释与建构,他所架构的思想体系,对于了解中国哲学尤其是儒学在现代的发展理路,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学术生命的起点,牟宗三的易学思想是其整
孟子在以生言性的传统下提出自己的人性思想,他并不反对“生之谓性”,但是也不认同告子仅以“食色”谈人性。孟子认为“性”不离“生”,他在“生”的基础上独辟蹊径,从“心之所同然”处立论,为“性”赋予了新的内涵,即“性”内在的具有仁义礼智等道德原则。这一思想延续了周代以来天人合一的传统,孟子通过性命分合的辨析和对良心本心的发掘,为人的道德生命确立了形上根据。 面对与其同时代的各种人性论,孟子独举性善论的
本文对王阳明哲学的天理思想进行了一个初步探讨,但探讨方式并不仅仅是对“理”范畴本身进行分析与讨论,而是试图在理、物、心的概念框架之内来把握王阳明的天理思想。 本文首先认为宋明理学实际上对天理进行了三个层次的讨论:本体论与宇宙论层面;人生论(心性论)层面;修养论层面。且在不同的层面探讨天理有不同的概念框架和理论目的:本体论与宇宙论层面,主要是在理、气的架构中,确立天理之为世界的本体、本原以及最高原
20世纪初以来儒学的现代困境和儒学的发展前景一直是学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在目前学界研究的基础上,对儒学的现代困境问题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并尝试说明民间儒学作为儒学未来发展方向的正确性。 首先,通过对两种具有代表性的儒学“困境观”的分析和梳理,试图说明儒学现代困境的实质和根源。列文森的儒学“博物馆化”说认为儒学不仅仅失去了对现实生活的作用,在思想理论上也失去了创造力;余英时的儒学“游魂说”则仅仅针
儒家思想中,最有价值的无疑是关于心性的学说。胡宏(1105--1161)作为南宋初年的著名理学家、湖湘学统的开创者,在其代表作《知言》中对心性进行了深入的发掘和精微的研究,形成了一个包容宏富而又具特色的心性学说体系。而以朱熹为代表的东南三贤也正是围绕心、性等对《知言》展开讨论,并最终形成讨论稿《知言疑义》。朱熹对《知言》的疑义,“大端有八:性无善恶,心为已发,仁以用言,心以用尽。不事涵养,先务知识
“价值”是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社会科学中的价值问题是围绕着“价值中立”展开的。马克斯.韦伯是19世纪末26世纪初的一位伟大的社会学家,他被认为是西方社会近百年来历史发展中同马克思相提并论的思想家。在他的思想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的就是“价值中立”思想。韦伯“价值中立"是在事实与价值关系的具体论战的背景下提出的,他从实证主义那里汲取客观性、价值中立性,又从新康德主义那里继承并改造了“价值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