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京津以南河北平原是华北地区水资源问题最严重的区域,也是南水北调工程的主要受水区。50年来,在地表水拦蓄工程、河道整治、人工开采浅层和深层地下水、降水量减少等因素影响下,区内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降落漏斗产生、河道和洼淀干涸、湿地萎缩、咸水入侵、地面沉降、水资源紧缺等水环境问题相继出现。本文通过研究近50年来地下水演变特征和机制,识别主导影响因素及对地下水演变的影响程度,探讨南水北调中线实施后修复与涵养区域地下水的模式和对策。 研究区地下水开采量占总供水量的77.2%,开采地下水为区内人口和粮食增加提供了保障。在浅层地下水和深层地下水开采量中农业开采量占83.35%和66.1%。地下水超采量25.4×10~8m~3/a,累计消耗浅层储存资源380.6×10~8m~3。目前,区内地下水降落漏斗彼此嵌套或复合,地下水流动方向由自然状态的自西向东,转变为由各地下水位漏斗的四周向其中心汇流,并以人工开采排泄为主。 50年来,降水量呈递减趋势,20世纪80、90年代平均降水量分别减少73.1mm和61.3mm,地下水资源减少23.8%。现状地下水开采量为105.45×10~8m~3,可利用资源量为80.08×10~8m~3/a。地下水开采和降水量与地下水降深的关联度为0.711和0.601。分析认为,地下水位下降是人类活动影响的结果,开采是主要影响因素,拦蓄出山地表径流次之。 山前平原调蓄区面积占81.8%,现状水位条件下可调蓄库容为192×10~8m~3。因此,以“修复”和“利用”为目的的“地下水涵养”是可行的。在“地下水利用约束准则;地下调蓄能力准则;多源水优化利用准则”的控制下,地下水涵养模式可分为:减采地下水——间接调蓄;雨洪资源利用——直接调蓄;南水北调客水资源利用——直接调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