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禽痘是一种严重危害禽鸟的病毒性疾病。禽痘病毒自然感染约278种禽鸟,主要侵害鸡、鸽子和火鸡,引起部分濒危珍禽的生存危机。根据典型临床症状,禽痘可以分为皮肤型、黏膜型和混合型,其中黏膜型和混合型致死率高于皮肤型。国际上对水禽痘报道比较罕见,与水禽痘病毒相关的研究几乎空白。近年来广西麻鸭痘有零星报道,本研究结合临床实际开展了麻鸭源禽痘病毒的诊断、分离鉴定、全基因组测序和一系列动物试验。2016年广西邕宁同场混养的麻鸭和阳江鹅的喙、眼睑和脚先后出现痘疹,发病率约为20%,没有死亡病例,采用q PCR方法诊断为禽痘病毒感染。痘疹样本负染电镜观察,可见大小为330 nm×280 nm×200 nm呈卵圆形的病毒粒子,且表面呈不规则管状结构;痘疹样本超薄切片电镜观察可见病毒粒子具有囊膜,囊膜内包含一个双凹核心结构,两侧凹陷中各有一个侧小体,表现为典型的痘病毒粒子形态。组织切片HE染色镜检,在病变的上皮细胞胞浆中可见嗜酸性、呈环状的胞浆包涵体,符合痘病毒感染的病理学特征。将痘疹样本处理后通过绒毛尿囊膜途径接种于9~12日龄SPF鸭胚,培养64 h后观察到绒毛尿囊膜增厚水肿,胚体眼睛出现白色结节。病变的绒毛尿囊膜在研磨处理后接种DEF细胞,培养3天出现50%的细胞病变。用间接免疫荧光方法检测,在细胞中出现特异性绿色荧光。病毒培养三代后用PCR方法鉴定为禽痘病毒阳性,证实分离到一株麻鸭源禽痘病毒,命名为YNY。国际上对禽痘病毒基因分型是根据保守的病毒粒子核心蛋白P4b基因和DNA多聚酶蛋白基因(Popr)的核苷酸序列的一致性来划分的。本研究采用相同的方法分别克隆邕宁麻鸭源禽痘病毒YNY、邕宁阳江鹅源禽痘病毒YNE、中国鸡痘疫苗弱毒株282E4和百色麻鸭源禽痘病毒MDUPV01/GX-2015的相应基因片段,测序后与62株禽痘病毒的相应序列进行核苷酸一致性比较,构建进化树。结果表明YNY、YNE和MDUPV01/GX-2015划入A5亚群(水禽源);A5亚群可进一步划分为两个分支,其中MDUPV01/GX-2015与2013年~2014年发生在广西百色、崇左的3株麻鸭源禽痘病毒均属于A5.1分支,它们之间的核苷酸一致性为99.9%~100%;而广西邕宁毒株YNY和YNE属于5.2分支,它们之间核苷酸一致性高达99.9%。上述结果表明,当前我国水禽群中至少有两种基因分支的禽痘病毒在同时流行。A5.2分支广西毒株与A5.1分支广西毒株的P4b基因的核苷酸一致性为100%,但它们的Popr基因的核苷酸一致性为87.4%~87.6%,却与A1亚群的Popr基因的核苷酸一致性为99.5%~99.8%,根据时间推测A5.2分支是由A5.1分支和A1亚群经过基因重组形成。对2015年广西百色麻鸭源禽痘病毒MDUPV01/GX-2015的痘疹样品采用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方法进行病毒纯化。提取病毒DNA后利用高通量Illumina测序技术对进行全基因组测序,获得了长为230805 bp的麻鸭源禽痘病毒的基因组序列,其G+C含量为31.02%。将MDUPV01/GX-2015基因组序列与病毒数据分析资源库(Vi PR)中收录的六种禽痘病毒的全基因组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其与火烈鸟基因组相似性最高,并确定了201个开放阅读框(ORF),并将其与鸡痘病毒代表株FPVUS全基因组进行比较分析和功能预测。MDUPV01/GX-2015含有脊椎动物痘病毒亚科(Ch PV)保守的90个基因,核酸总数占基因组长度的38.3%,主要位于基因组的中心区域,与病毒转录和m RNA生成、核苷酸代谢、DNA复制和修复、蛋白质修饰以及病毒的结构蛋白功能相关;鉴定了56个禽痘病毒基因家族成员,核酸总数占基因组长度的31.7%,主要位于中央编码区两端,推测其涉及病毒对宿主的免疫逃避、病毒对细胞的趋向性、免疫调节以及其他一些细胞功能。在MDUPV01/GX-2015基因组序列中未发现禽网状内皮增生症病毒(REV)的序列。本研究通过动物同居感染试验发现邕宁麻鸭源禽痘病毒YNY在自然条件下可感染麻鸭、樱桃谷鸭和阳江鹅,但不能感染番鸭和三黄鸡。通过临床观察和病毒接种实验,了解麻鸭源禽痘病毒的发病过程,潜伏期为5~7天;在接毒后10天进入明显期;接毒后19天进入转归期,整个病程持续1个月左右。在试验条件下,麻鸭源禽痘病毒感染麻鸭,主要出现皮肤型临床症状,表现为鼻周、喙、眼睑、翅膀、脚蹼出现痘疹;部分麻鸭表现混合型临床症状,除上述皮肤型症状外,在口腔黏膜、舌尖和咽喉出现痘疹;麻鸭的发病率可高达84.0%,死亡率8.0%。采用q PCR方法对发病麻鸭的597份组织样品进行检测,发现在多个组织中均可以检测到病毒DNA,其中以痘疹中病毒含量最高,其次为食管、喉头、气管。通过攻毒保护试验证实鸡痘疫苗对麻鸭源禽痘病毒有一定保护力,保护率为64.7%。本研究填补了国内外对麻鸭源禽痘病毒形态学和基因组认识的空白,阐述了麻鸭痘的发病经过和流行病学,为麻鸭源禽痘病毒的分类、遗传衍化以及致病机制研究提供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