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201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指导意见》,考虑到事业单位的未来发展和本论文的研究内容,文中的事业单位特指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事业单位一词虽然是中国特有,但学术界对此已有共识。尽管公务腐败一词在学术上还没有明确界定,现实生活却常被人揪住不放,应该说实践意义远大于学术意义。随着改革开放,事业单位改革被提上议事日程,却面临着政事关系的盘根错节;同时,近年来我国反腐力度总体上在不断加大,而公务腐败不容乐观。因而,本文的研究内容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基于寻租理论、委托代理理论、行政交换理论,挖掘事业单位公务腐败的滋生因素,认为滋生因素主要为公职人员是理性经济人、事业单位的不独立性、公共管理中信息不对称、主管部门的自由裁量权和事业单位制度漏洞五大类,结合滋生因素间的相互关系分析了事业单位的公务腐败行为的衍变路径,将五大类的滋生因素归纳为腐败意图(包括目标意图和实施需求)、腐败能力、腐败机会。紧接着在实证部分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提炼出腐败动力(即目标意图)、腐败压力(即实施需求)、腐败能力(即腐败能力和腐败机会)三个主要因素,与理论部分大致呼应。在此基础上,提出化“腐败动力”为“防治助力”,化“腐败压力”为“防治借力”,化“腐败能力”为“防治接力”的政策建议,以防治事业单位公务腐败。借助分析软件spss17.0,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有:(1)事业单位存在公务腐败,并且比较普遍。在调查的行业中,行业的综合因子得分中较高的是医疗类和科研类。(2)从Pearson相关系数看,腐败动力(X1)、腐败能力(X2)、腐败压力(X3)对事业单位公务腐败的影响程度为:腐败压力(0.704)>腐败动力(0.668)>腐败能力(0.594)。三因素与腐败成因呈线性相关,回归方程为:Y=6.884E-16+0.333*X1+0.333*X2+0.333*X3。(3)在各因素的Pearson相关性系数中,执行依赖(0.613)、评估依赖(0.663)、人事依赖(0.663)的数值较高,因此防治事业单位公务腐败必须理顺政事关系,改变事业单位不独立性现状。(4)较高程度的政府管制在一定程度上恶化了事业单位公务腐败,而司法监督并没有起到有效控制腐败的效用。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1)研究各因素间相互关系的同时提出了事业单位公务腐败的行为衍变路径,并将两者有机结合。(2)以政事关系作为切入点研究事业单位的腐败问题,角度比较新颖,国内外学者涉及的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