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癫癎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其临床特点是发作的反复性,发作的不可预知性和药物治疗的长期性。据流行病学资料统计,全球约有癫癎患者5000万人。目前应用的抗癫癎药物(AEDs)仍以控制发作症状为主,无抗癫癎源性,尚不能阻断反复自发性癫癎发作的形成过程,即无法从源头上改变疾病的自然发展进程。因此,预防癫癎发生的研究成为当前癫癎研究领域的热点。 癫癎发生(epileptogenesis)是指各种伤害性脑损伤诱导脑内级联事件的发生,最终出现癫癎易感性增高并出现癫癎自发性发作的过程。近年来研究提示:在癫癎患者的脑组织和实验性癫癎动物的脑标本均存在炎症性反应。炎症和癫癎发生的关系成为癫癎研究领域的热点课题之一。以往研究表明:选择性COX-2抑制剂可能具有预防癫癎发生的作用,因此,阻断炎症性反应可能具有抗癫癎发生的作用。但是,长期使用COX-2抑制剂增加了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使其临床应用受到限制。阿司匹林是一种非选择性COX抑制剂,临床应用广泛且安全性较高。前期我们的预实验发现了阿司匹林减少了癫癎持续状态后自发发作的时间和频率。因此本实验探讨阿司匹林有没有抗癫癎发生作用,进一步探求其抗癫癎发生的可能机制。本课题利用锂-匹鲁卡品癫癎模型,观察阿司匹林对大鼠癫癎持续状态后自发性癫癎发作、神经元丢失、苔藓纤维芽生、神经发生的影响,阐明其是否具有抗癫癎发生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 1.阿司匹林对匹鲁卡品诱导大鼠癫癎状态后自发性发作的影响 本部分实验采用氯化锂-匹鲁卡品癫癎大鼠模型。实验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癫癎组、癫癎-0hAsp干预组,癫癎-3hAsp干预组,癫癎-24hAsp干预组。癫癎模型的标准为发作程度达到Racine评分4级或5级且发作持续时间达到70分钟。安定终止后按照上面分组分别于即刻、3h后、24h后给予药物干预,之后各组持续给药20d,每日1次(20mg/kg)。建模后10d-30d对其行为学表现进行录像,并分析达到Racine发作4级和5级的次数和持续时间。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NeuN标记的海马神经元进行计数。结果如下: (1).阿司匹林可减少癫癎大鼠自发性癫癎发作的频率及发作持续时间,与癫癎发作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0hAsp、3hAsp和24hAsp组间无明显差别(p>0.05)。 (2).阿司匹林干预组海马CA3区神经元数量均较癫癎组明显增高(p<0.05),而0hAsp与3hAsp和24hAsp组间有统计学差别(p<0.05),3hAsp和24hAsp组间无明显差别(p>0.05);阿司匹林干预组海马CA1区神经元数量均较癫癎组明显增高(p<0.05),而0hAsp与3hAsp和24hAsp组间无统计学差别(p>0.05);计数各组齿状回神经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 2.阿司匹林对匹鲁卡品诱导大鼠癫癎状态后海马苔藓纤维芽生的影响 癫癎持续状态的大鼠模型制作和阿司匹林干预方法同上,应用Timm染色方法定量分析阿司匹林对海马苔藓纤维芽生的影响。结果如下:阿司匹林在合适的时间窗干预后减少了苔藓纤维芽生。0hAsp组海马齿状回苔藓纤维芽生与癫癎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3hAsp组和24hAsp组海马齿状回苔藓纤维芽生较癫癎组明显减少(P<0.05);3hAsp组和24hAsp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 3.阿司匹林对匹鲁卡品诱导大鼠癫癎状态后海马异常神经发生的影响 动物模型制作和阿司匹林干预方法同上,癫癎发作后6d腹腔注射BrdU(50mg/kg)以标记海马新生细胞,间隔12h,连续给药4次。应用DCX标记新生神经元。结果如下: (1).BrdU注射后28d,对照组的BrdU阳性细胞主要分布在亚颗粒细胞层和颗粒细胞层;癫癎组BrdU阳性细胞向门区异常迁移;阿司匹林干预组门区BrdU阳性细胞数量较癫癎组明显降低(p<0.05),而0hAsp、3hAsp和24hAsp组间无明显差别(p>0.05)。 (2).SE后,新生神经元表现出异常迁移模式,形成异位门区基树突和门区异位神经元。阿司匹林干预组异位门区基树突的数量及突起的长度较癫癎组均明显降低(p<0.05),而0hAsp、3hAsp和24hAsp组间无明显差别(p>0.05)。 (3).BrdU注射28d后,BrdU/NeuN荧光双标显示,各组之间神经元的分化率无统计学差异,约80%的新生细胞分化为神经元(p>0.05)。 结论:大鼠癫癎持续状态后给予阿司匹林可以减少自发性癫癎发作的次数及持续时间,并且能够减少海马神经元丢失、抑制苔藓纤维芽生和异常神经发生。阿司匹林发挥其抗癫癎发生的作用,可能与神经保护、抑制海马苔藓纤维芽生和异常神经发生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