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以来,母语迁移都是应用语言学、二语习得和语言教学的根本问题。众所周知,从20世纪60年代兴起至今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内,二语习得领域经历了以对比分析假设为主导理论模式和中介语假设为主导理论模式的两个历史阶段。随着该领域理论模式的转移,对二语习得中语言迁移现象的研究,经历了从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前期的兴盛到60年代后期、70年代的衰落、再到80年代中后期的再次崛起这样一个曲折反复的过程。今天,我们再来回顾这一历史过程时就不难发现,在二语习得研究领域中,对语言迁移的认识经历了从片面逐渐走向全面、从肤浅逐渐走向深刻的过程。而对语言迁移全面、完整的认识,对理解二语习得的本质是至关重要的。回顾半个多世纪以来二语习得界语言迁移研究的历史过程,我们可以看到,语言迁移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怎样评估母语或第一语言在二语习得中的影响。有相当多的语言学家忽略L1的正迁移,认为母语迁移主要表现在负迁移上,他们只片面的瞩目于“错误产生”这一个方面,很明显是不够的。其实,学习者的母语也会促进二语学习。Odlin(1989)认为,通过研究不同的母语的学习者,并对学习者进行对比研究,就能观察到这种促进作用。母语的正迁移在二语习得的很多方面都可以得到证明。如:当L1和L2共有大量同语族特征时(如:英语和法语;日语和汉语等),学习者在词汇的习得上就会比较容易。然而对于大多数中国学生来说,英语是他们必学的外语。但从语言类型学的角度看,英语和汉语并不是同族语。那么,在中国学生英语词汇习得的过程中,母语的正迁移到底起不起作用了呢?如果起作用,是什么样的作用?其相关的影响因素又是什么?对中国学生的英语词汇学习及教师的教学的启迪作用又是什么呢?这就是我这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本文除引言和结语外共四章。第一章迁移和正迁移的定义。不同的语言学家对母语迁移有不同的定义,但基本上是大同小异。被语言学家们普遍接受的是Odlin对迁移的“工作定义”:迁移是指目标语和其他任何已经习得的(或者没有完全习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