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杂合”由英语中hybridity一词翻译而来,起源于生物学中的概念“杂交”,指不同种属之间的动物或植物产生的后代(Berube,1982:629)。随着其优势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杂合”这个概念广泛地出现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中。另外,在翻译领域,尤其是文学翻译领域,杂合也表现地非常明显。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翻译,文学翻译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传递原文的内容,而且应该保持原文的风格特色。因此,在译入语文本中保留原文中的异域特色是译者经常采用的方法。随着后殖民翻译理论的流行,许多学者已经对翻译中的杂合做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中国杂合研究领域,影响较大的是学者韩子满的《文学翻译杂合研究》,他在研究中提出杂合是文学翻译译文一个本质的、普遍的特征。20世纪70年代,功能主义的创始人Vermeer创立了目的论,他认为,翻译过程是由翻译发起方的预期目的决定的,但同时又受到目标语读者,以及他们的地位,文化背景等因素的限制。功能翻译理论将翻译看作是有目的的活动,并强调翻译的功能。翻译目的论是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包括目的、连贯、忠实三大原则,这三大原则如今广泛应用于翻译实践。《飘》在中国拥有大量的读者,其中文译本多达20余版,这些译本风格各异、各有千秋,反响也褒贬不一。作为最早的汉译本,傅东华版译本最具影响力,也颇具争议。李美华译本出版于2010年,出版后读者对其称赞有加,称其为“傅东华译本后最出色的译本”。本研究以李美华的译本为研究对象,在目的论三原则的指导下研究该译本中的杂合及译者采取的翻译策略,并指出该译本杂合度较高,而且杂合是文学翻译本质的、普遍的特征。本研究总结了影响译本杂合度的三个因素:目的、连贯和忠实,并且探讨了杂合度如何受到目的的影响,如何使杂合译文保持连贯从而增强可读性,如何使杂合译文忠实于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