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简易程序改革实证研究 ——以S省C市L区法院为样本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hi2542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简易程序是我国基层法院及其派出法庭审理民事案件时适用的简化程序。简易程序具备简便、快捷、低成本等优势,有利于当事人接近审判、人民法院迅速化解矛盾纠纷,其从一产生起便有较高的适用率。我国在立法上坚持“宜粗不宜细”的政策导向,也影响了简易程序的立法。《民事诉讼法》关于简易程序的规定仅七条,而《民诉法司法解释》扩大了《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还专门制定了关于简易程序的司法解释,各地方法院也推出了不少“本地化”的司法政策性规定。简易程序从产生起就存在规定过于粗疏、程序缺乏独立性,流程设计不具操作性、简化标准不明晰、程序的评价标准不清等固有问题。“让审理者裁判、让裁判者负责”的员额制改革,以及新一轮法院内设机构改革完成以后,法官数量减少将近一半,“案多人少”的矛盾更加突出。审判组织扁平化、非审判事务剥离、部分程序事项外包等措施,对诉讼流程进行了碎片式分割,法官审判工作的重点在开庭和裁判,但法官的程序责任并未因程序的分割而减轻;审判公开、网络技术支持审判也未区分简易程序与普通程序的适用标准,更加混淆了简易程序与普通程序的界限。与实体法律适用具备可争议性不同,程序性事项具有一定的刚性和可量化性,简易程序的标准不明,程序的评价标准的掌握亦不由法官确定,在司法责任终身制和法官绩效考核的指引下,简易程序普通审成为常态,尤其是实务中大量存在的通过随意扣除审限的方式造成大量隐性超简易程序审理期限的情况发生。造成简易程序普通审的原因可以从内外两方面进行分析,从简易程序内部看,其缺乏独立体系,附属特征明显;缺乏可操作性,不能达到简易的目的;忽视了当事人的主体地位;从外在原因看,主要是程序简化改革与法院系统改革缺乏整合,忽视了法官对程序的控制减弱这一客观事实;程序设计单一,无法应多元化的诉讼程序需求。我国的民事诉讼根植结构简单的社会,建立在处理简单矛盾基础上的诉讼程序,保持了职权主义的模式,随着商业交易频繁,资源、人口流动加快,大量的矛盾纠纷涌入法院,凭借法院的司法资源根本无法及时有效处理,造成大量案件积压。在无法获取更多外部资源的情况下,内部改革、简化流程成为法院应付案件激增的手段之一。但立法基本未作调整,《民事诉讼法》文本关于简易程序的规定无多大变化,民事简易程序的现代化转型并未实现。法院系统一直在大力推行民事诉讼改革,但改革的重点围绕着普通程序进行,对于简易程序的改革措施并不多,几次民事诉讼法的修改并未对简易程序作出实质性的变革。我国并未真正建立独立的简易程序体系,在法律文本规定上体现出法律文本﹤司法解释﹤地方政策规定的状况;在司法实务上无统一的标准,呈现出各法院操作模式和标准不一、同一法院不同法官之间的操作模式和标准都不统一的情况。借鉴国外程序简化的经验,结合我国员额制改革的经验,应当采取微观切入的方式,从完善程序本身设计、改革法官绩效考核、在基层法院建立“以简易程序为核心”的民事解纷机制三个层面续造我国的民事简易程序。
其他文献
近年来惩罚性赔偿制度在我国多个领域都开始崭露头角,尤其是在近两年民事公益诉讼案件中运行效果良好,威慑了很多不法企业,但由于惩罚性赔偿金分配方式的不合理,导致了资源错配,带来了不少问题,比如过度激励引起的不必要诉讼、其他潜在受害者及受损公共利益无法得到补偿等。为此,美国建立了“分拆恢复”制度,试图对社会资源进行重新分配。但由于各州关于该制度立法目的的不同,“分拆恢复”制度演变成将赔偿金分配至惩罚性赔
值班律师制度是我国法律援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当前刑事诉讼制度改革背景下,大力推进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试点,值班律师制度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权益的保障有着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刑事值班律师是值班律师制度的运行主体,由法律援助机构委派到法院、检察院、看所守等地的固定场所为申请人提供免费的法律服务。当前,理论界和实务界对刑事值班律师的法律定位问题还存在着很大争议,最大的焦点在于刑事值班律师是否拥有辩
专家法律意见书作为案外人参与诉讼程序的一种方式,一直以来遭受质疑。反对者认为专家意见于法无据、缺少中立性、不当干预法官裁判。支持者认为专家意见可以为法官处理疑难复杂案件提供有益参考。但在具体案件审理中,法官对专家法律意见书采信率很低,似乎并没有影响法官的裁判,甚至有的法官对专家意见书置之不理,并没有发挥其参考借鉴的价值。同为案外人参与,美国“法庭之友”制度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和司法效果,其允许案外
自20世纪社会工作专业引入中国以后,催生了大量的社工机构。社工机构在管理、发展层面的问题不断复杂化,要求标准也不断提高。作为社会服务的载体和社会服务的直接提供者,社工机构组织与管理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组织文化是组织发展和组织管理的最高境界,社工机构的科学发展有必要从文化层面这一新的角度展开。学习型组织建设是现代组织建设重要内容,社会工作者的知识形成、产生和传播都要依赖于社工机构的知识共享行为,这是
青少年处于一个特殊时期,在面对学校、父母以及社会各种因素带来的负面影响时,他们容易情绪波动变化,导致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受到影响。目前,青少年群体中抑郁症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因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受到负面影响。依恋理论认为,儿童与父母形成的安全亲子依恋关系能够降低青少年抑郁症状的发生。但是,目前关于亲子依恋影响青少年抑郁的作用机制不甚清楚。本研究基于依恋理论,讨论亲子依恋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本
财税行政公益诉讼本质上是司法权对财税领域行政权的制约与平衡,与国际上通行的纳税人诉讼制度属于同一范畴,其目的都是保护社会和国家的公共利益。虽然近年来关于行政公益诉讼的文献资料不断增加,尤其在环境领域的行政公益诉讼的成果颇丰,但专注于财税领域的行政公益诉讼的研究却寥寥无几。然而财税行为与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密切相关,厘清财税行政公益诉讼存在的问题对于完善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和有效保护国家及纳税人的合法
信义义务内容的具体化和认定标准的设立被认为是中国资产管理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2018年4月27日《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及其一系列配套文件的出台标志着我国资产管理逐步进入统一监管的时代,其着力于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但其中对管理人信义义务的规定却太过模糊。本文运用了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功能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资管典型案例的分析,总结和明晰我国资管存在的问题,提出通过完善信义
有限责任公司作为重要的市场主体之一,其有序地、持续地经营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但随着有限责任公司的不断发展,股东之间或因为经营理念的冲突,或因为发展方向的不同,或因为利益分配不平衡等原因,造成股东之间的猜疑,从而导致公司陷入僵局,甚至出现各自分割公司财产的窘境,尤其是在公司章程限制股东转让股权的情况下,老股东无法退出公司,无新股东的加入为公司注入新鲜活力,这将不利于公司的发展,不利于社
金融机构适当性义务制度,是针对金融机构的义务规则,要求将适当的产品销售给适当的客户。随着投资性金融产品的极大丰富,大量出现了以金融机构违反适当性义务为由要求赔偿投资损失的诉讼。如何对投资者给予私法上的救济,以及提供何种程度的救济,成为司法实践中的重要问题。由于金融机构适当性义务制度引入国内时间晚、立法层级低、相关法律规定散乱,导致裁判的内容混乱。而适当性义务制度旨在为投资者提供倾斜性保护,因此有必
近年来,国际贸易数量不断增加,资本流动性增强,跨国公司愈加重视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商业布局。许多跨国公司积极通过转让定价进行税收筹划,利用各国税收漏洞,将利润转移到低税率和零税率国家,以此来降低税额,追求利润最大化。这种做法直接导致了一个难题,即高税率国家的税基侵蚀和利润转移(Base Erosion and Profit Shifting)。为应对这一难题,OECD开展了研究,并在2015年发布了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