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价Straumann种植系统修复牙列缺损的长期临床效果,同时评估影响种植体上部结构及周围组织稳定性的各种临床因素,为临床工作中Straumann种植体的使用及维护、上部结构的设计提供参考依据,提高其临床效果和远期成功率。方法:2008年1月-12月,烟台市口腔医院种植中心对130名牙列缺损的患者植入Straumann种植体191枚,患者年龄21-68岁,平均46±9岁,种植体愈合方式为非潜入式,上部结构均为固定修复,包括单冠、两种植体联冠及两种植体支持的三单位固定桥,患者于修复完成后6个月复诊,以后每年复诊,进行临床及放射学检查,共追踪随访4年。统计种植体存留率、成功率、修复体成功率,对比不同固位方式发生种植体机械性并发症的几率;记录种植体周改良菌斑指数(mPLI)、龈沟出血指数(SBI)、种植体周围探诊深度(PD),检测种植体周围软组织的变化;统计4年内种植体边缘骨吸收(MBL)水平,通过多元回归分析,评估患者年龄、性别、种植位点、术中是否植骨、修复方式等影响种植体边缘骨水平的各种临床因素。结果:130名患者中共24名患者(31枚种植体)因电话号码更换或家庭搬迁失去联系,失访率为18.46%;进入研究的共160枚种植体,1枚种植体在术后5个月时松动取出,4枚种植体出现种植体周围炎,155枚种植体达到成功标准,种植体存留率和成功率分别为99.38%和96.88%;4年内,共22枚种植体出现螺丝松动、冠脱落、崩瓷等机械性并发症,修复体成功率为85.81%,螺丝固位与粘结固位发生机械性并发症的几率分别为26.92%和7.77%;所有患者在随访期内均保持了良好的口腔卫生,种植体周改良菌斑指数(mPLI)维持在较小的水平,龈沟出血指数(SBI)、种植体周围探诊深度(PD)均在正常范围内,未出现明显的生物学并发症;4年后种植体边缘骨吸收(MBL)平均为1.26±0.50mm,各种临床影响因素中,以修复方式及术中是否植骨对种植体边缘骨水平影响较大,单冠、两种植体联冠、两颗种植体支持的三单位固定桥种植体边缘骨吸收平均分别为1.47±0.31mm、0.85±0.40mm、1.71±0.26mm,术中植骨与不植骨的种植体边缘骨吸收平均为1.03±0.27mm和0.90±0.27mm。结论:1.Straumann种植系统长期应用临床效果较好,种植体周围软硬组织状况稳定;2.螺丝固位修复后产生的机械性并发症较粘结固位多,但粘结固位修复时粘结剂不去除干净,易发生种植体周围软组织的生物学并发症;3.行骨再生手术的种植体边缘骨吸收大于种植区骨量充足者,单冠及固定桥修复的种植体边缘骨吸收大于两颗种植体联冠修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