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的风景线——以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新式交通工具为视角

来源 :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yzvik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与工业革命的后果息息相关的人类现代生活中,新式交通工具所产生的影响可以说是广泛而深入的。它们出没在城市和乡野,运行于陆地或水域,成为现代人不可或缺的出行工具。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大量文本中,有着对新式交通工具生动具体而集中的反映。本文以中国现代文学的都市文本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少许图像,以文本中呈现出的新式交通工具为视角,探究浸润着作家心灵体验的文学文本对都市的感知和记录。本文所关注的“新式交通工具”,主要指现代工业生产流水线上所制造出来的以机械力为动力的交通工具,包括火车、轮船、电车和汽车。新式交通工具在都市文学文本中的出现,不仅仅反映出都市对文学的及时与必然性的渗透;而且,文学文本作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通过对新式交通工具的描绘和书写,借助文学体验传达出了更为复杂的心理、社会和政治内容。  本文分三章展开讨论。第一章主要讨论新式交通工具带给乘客的视觉体验。“坐在速度的上面”的乘客在行进的车船上获得的是延展视觉感知所需要的距离、速度和内心情境,进而生成为看风景的“内在的人”。文学文本中的新风景,也在看风景人的视野里悄然诞生。第二章通过展现车流组成的“运动的混乱”如何在都市小说中得到充分而生动的表述,来讨论新节律在都市中的生成。无论是市政建设方面,还是精神生活层面,抑或文学文本的节奏,都受到都市新节律不同程度的辐射。都市节律和文本节奏的某种互文性,或可蕴含都市车流加诸小说形式的意义。在第三章中,笔者关注的是新式交通工具给现代人际关系带来的某些根本性的影响。新式交通工具为现代人提供了新的相遇地点,不同性别、阶级和种族的人们在车厢或船舱内的相遇重新结构了人际关系,也将新式车船显影成为现代社会的缩微标本。  本文试图以都市与文学的共生关系为理论预设和论述前提,借鉴文学社会学的研究范式,探讨新式交通工具所创造的新的都市图景、体验方式和观照视野及其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所得到的具体体现。而这些内在于都市文本深处的新的文学体验,或许就是一种透过新式交通工具的视角所呈现的新的中国现代感觉。
其他文献
中朝两国山水相连,唇齿相依。自古以来,两国就在政治、外交、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有着密切的交往与联系。从文学层面来说,中国文化、文学,特别是汉文学对朝鲜文学产生了深远的
1918年至1974年是索尔仁尼琴文学创作的早期阶段,这段时期索尔仁尼琴的小说创作成就很高,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同时这段时期的作品也是索尔仁尼琴197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重
情景会话练习是一种突出体现交际能力的口语练习形式,普遍出现在初级对外汉语教材中。本文选择了十套共22本初级对外汉语口语教材和精读教材,对其中的情景会话练习进行了考察和
赵元任(1892-1982)是一位值得景仰的人文学者。他一生涉猎广泛,研究广博,成果丰硕,涉及语言学、语言教学、文学、哲学、音乐、物理学、数学、天文学等诸多领域。他深邃的思想
广东兴宁市是著名的纯客地区,当地居民通行客家方言,而且口音相当一致,但与周边的县市都明显有别。此前有关兴宁客家方言调查研究的成果不多,迄今为止连一个完整的同音字汇都还不
学位
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传播与接受,目前国内的相关译介和研究呈现出一种随意、零散、个人化的特征,全面、系统地研究尚未展开,几乎就是一块研究“飞地”。文章以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
为探索近年河南省小麦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演变规律,为河南省小麦育种和生产提供借鉴,利用2005~2012年河南省小麦冬水组区域试验数据,对新审定的品种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进行
本文主要考察北宋前中期士人主体精神的演变及其与文学之间的复杂关系。在考察的过程中为了彰显北宋前中期文学演变的动态性,本文抽象地选取了三个透视支点:宋初时期、庆历时期
格林尼治时间 2 0 0 3年 9月 2 7日 2 3时 17分 (北京时间 2 0 0 3年 9月 2 8日 7时 17分 ) ,欧空局的“SMART 1号”月球探测器在法属圭亚那的库鲁航天发射中心由“阿里安 5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