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部武术发展史就是一部武术传播史”,在几千年岁月的演进中,武术始终于荆棘丛生中艰难前行、传播。如今,社会的更迭已悄然将武术推入了一个几千年未有之危局,武术杂志作为传承与弘扬中华武术的关键平台,在武术传播中所扮演的角色愈加引人瞩目。面对武术发展中不可回避的繁多问题,已有众多学者、专家致力于此一领域的研究。迄今为止,虽然已有大批的武术发展研究成果问世,但从武术传播的视角出发,对武术杂志做出系统、深入研究的仍是凤毛麟角,或者说尚属空白。鉴于此,本论文以中国唯一国家级武术刊物——《中华武术》杂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文献资料法、内容分析法、比较分析法、专家访谈法、移植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有针对性地、系统地研究了《中华武术》杂志的发展历程及不同发展阶段下的栏目设置情况、《中华武术》杂志的武技传播内容流变情况及流变的原因与影响、《中华武术》杂志中的“本期话题”与“学术版”等特色版块、《中华武术》杂志面临的困境以及《中华武术》杂志的发展策略等问题。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掀开了历史新的一页,神州大地,生机盎然。党和国家对武术的发展高度重视,武术学习热潮盛况空前。经过当时国家体委党组的认真讨论,决定创办一份统揽全局、高水平带有指导性的武术专业刊物。1982年10月25日,《中华武术》——我国第一份全国性的武术科普杂志应运而生。时至今日(2009年第7期),《中华武术》杂志已走过了27个春秋,从“武术传播内容流变”的角度,可以将其发展历程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1982年——1996年:挖掘整理社会武术,推广宣传竞技武术;1997年——1999年:竞技武术与社会武术并行,太极拳渐现峥嵘;2000年——2004年:太极拳法独领风骚,竞技散打一现昙华;2005年——2009年7月:社会武术兴盛,学术版应需而生。每一阶段的栏目设置均紧紧围绕本阶段的主题而展开。将武技传播内容的流变分国外武技和武术两部分做了梳理。首先,将国外武技在《中华武术》杂志中传播内容的流变特点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就国度而言,杂志走了“由近及远”的路线,在前两个发展阶段主要介绍的是亚洲武技(主要包括朝鲜、韩国、泰国、日本等国家的武技),第三、四阶段扩展到了西方及巴西的武技;二是就武技种类而言,杂志采用了“抓大挂小”的方式,重点介绍了跆拳道、空手道、泰拳、合气道、剑道和拳击等国际流行武技,间或介绍了一些较为罕见的武技,如菲律宾的武技、印尼和马来武技、缅甸武技邦达、印度武技卡拉里帕亚特和以色列军队格斗系统的克拉夫马格系统等武技;三是就武技介绍占用篇幅而言,杂志运用了“峰谷相间”的模式,相对而言,第一、三阶段为介绍国外武技占用了大量篇幅,第二、四阶段则对国外武技的关注较少,2008年至2009年近两年时间内对国外武技的介绍甚至处于空白状态;四是就对国际流行武技的介绍而言,杂志坚持了“恒中有变”的方针,相对来讲,始终重点介绍泰拳和跆拳道,在不同的时间段有侧重点的先后介绍了空手道、剑道、合气道与拳击等,其中先后在多个时间段对空手道有连载介绍。其次,将武术在《中华武术》杂志中传播内容的流变特点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单就竞技武术而言,内容传播重点“由技术向赛事转变”,第一阶段着重于竞赛套路的推广,第二阶段多限于赛事信息,第三阶段侧重于对散打技术及“散打王”赛事的报道,第四阶段重点在全运会与奥运会上;二是单就社会武术而言,内容传播方式“由‘一把抓’向‘弹钢琴’转变”,第一阶段尽量多的刊载了各门拳种、器械套路及功法介绍,走的是“百花齐放”的路线,第二阶段方法逐渐改变,将注意力放在了太极拳上,第三阶段太极拳独领风骚,对其他拳种兼顾较少,第四阶段学会了“弹钢琴”,重点在太极拳,其他社会武术内容兼而有之且变化较多;三是就竞技武术与社会武术传播的关系而言,它们在“并行之中向社会武术偏重”,第一阶段立足社会武术,大力推广竞技武术,第二阶段社会武术内容的比重较大,第三阶段二者内容比重相当,第四阶段传播内容偏重社会武术较多。将《中华武术》杂志武技传播内容流变的原因及影响具体阐释为:一是国家关于武术发展的方针政策深刻影响着《中华武术》杂志的武技传播内容。二是读者的需求引导着《中华武术》杂志的武技传播内容。三是《中华武术》杂志生存与发展的需要迫使其不断变更武技传播内容。四是武术发展中的焦点事件促使《中华武术》杂志跟踪报道。以上所阐释的四个方面绝不是相互割裂、泾渭分明的,而是互为因果、相互生发的。概言之,《中华武术》杂志武技传播内容之所以不断流变,正是因为“需要”——国家的需要、武术的需要、读者的需要与杂志的需要。而武技传播内容之不断流变的影响恰在于满足了当时的各种“需要”。“需要”引发“流变”,“流变”满足“需要”,一切皆为“需要”使然。《中华武术》杂志的特色版块较多,本论文选定“本期话题”与“学术版”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在于它们的独特重要性:一则于版块之中可以称得上“特色中的特色”,二则提升了杂志的文化内涵,更具影响力。研究结论为:“本期话题”专栏所探讨话题具有两大特性:焦点性与永恒性。该专栏具有如下重要意义:第一,“本期话题”采用了“‘编者按’+‘群言堂’”的载文形式,体现了《中华武术》杂志办刊理念的提升。第二,“本期话题”平台的设立,有助于提升《中华武术》杂志的权威性。第三,话题本身极具价值,对其进行探讨就更具意义。就“学术版”而言,经统计、分析,《中华武术》杂志的“学术版”在武术学术传播中体现出了两大特征:一是重实验研究,轻人文研究;二是重竞技武术研究,轻社会武术研究。呈现这两大特征的原因则都在于“学术版”的撰稿作者大多为全国各高校体育学院的老师或在读研究生。开辟“学术版”的重要意义是:第一,“学术版”的设立体现了《中华武术》杂志对武术文化传播的重视,促进了武术学术的传播,也有利于杂志自身的发展。第二,“学术版”的设立为武术人提供了一方交流学术的平台,改变了《中华武术》纯粹科普杂志的性质。可将其视为《中华武术》杂志立足“科普”兼容“学术”的定位表征。第三,“学术版”的设立体现了《中华武术》杂志“大武术”的办刊理念。针对《中华武术》杂志面临的困境,本论文从外部困境和内部困境两方面做了解析。外部困境有:武术发展不理想制约了《中华武术》杂志的发展;新兴媒体的分众;受众体育兴趣与需求的转变。内部困境为:杂志栏目雷同,内容有同质化倾向;杂志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不够,稿源质量有待提高;“学术版”的学术研究导向有误;杂志分销渠道不够完善。关于《中华武术》杂志的发展策略,本论文从内容建设和营销传播两方面提出了建议。内容建设策略为:武术传播需要“大武术”发展观;要以传播武术文化为首要己任;走技击健身化之路,保护传统套路;“本期话题”应严守“焦点性”与“永恒性”发展之路;“学术版”应以人文研究为主,重社会武术研究;杂志应注意规范化和标准化,提升稿源质量;向多版本方向发展;谨防杂志内容同质化;内容建设须不断创新。《中华武术》杂志的营销传播策略是:加大宣传力度,创造强有力品牌;市场细分,明确定位,目标营销;拓展分销渠道,完善发行体系;装帧设计须不断完善;与新兴媒体互补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