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众传媒正以前所未有的强大渗透力作用于文学场,“80后”文学就是一个例证。“80后”文学从诞生、传播到接受、反馈都与大众传媒休戚相关。在众多的“80后”文学作品中,春树小说的文学价值并不高,然而这并不妨碍春树的声名鹊起以及她成名作《北京娃娃》的大卖,因为春树是第一个登上《时代》周刊亚洲版封面的中国作家,并被称为“80后”的代表。可见,在文学的审美标尺之外,大众传媒正按照自身的运作规律和评判标准作用于文学场,春树就是一个例证。本文以春树为中心,从传播学的角度,结合符号学、文化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进行研究,旨在考察大众传媒对“80后”文学的影响,并以此为切口窥视大众传媒对中国当代文学的作用方式。论文框架按照美国学者H﹒拉斯韦尔“5W”(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众和传播效果)模式进行结构。论文共分四章。第一章,首先论述了作为媒介组织层面的传播者——大众传媒和出版社,对“80后”文学的促成。其次,分析了作为个人层面的传播者——“80后”写手们的成长背景和代际特点,即成长于市场经济时代下的80年代生人的另类以及电视媒介对其集体记忆、语言接受运用能力、叙事模式和感知模式等方面产生的影响。第二章,从符号学理论出发,摘取了春树及其作品所蕴含的三个意义符号:朋克、摇滚乐和性,旨在理清春树及其作品传播内容的实质。作为传播者的春树本身就构成了一个意义符号——另类。然而中国“80后”的另类与真正的朋克精神还有着实质的差别。另外,贯穿于春树小说中的摇滚乐和性符号也是解读其作品的关键所在。第三章,考察了新兴媒介互联网对“80后”文学书写体式、创作内容以及作者与读者关系的影响。互联网时代的写作充斥着自叙传的书写体式,而日常叙事又将写作谪入生活,模糊了生活空间与写作空间的界限。于此同时,互联网也为作者的成名提供了一个终南捷径,即先有高的点击率再出书的出道模式。第四章,解析作为“80后”文学受众的青少年类聚体的阅读接受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