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2007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及蔓延,学术界及政治界开始将其关注焦点转置于研讨探究危机爆发的根源以及由此造成的影响。有些学者将此次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归咎于美国联邦储备系统采取的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立场,并因此导致了银行系统过度的风险承担,进而引起金融系统的失衡。即货币政策的立场会通过影响银行的风险承担,继而影响金融系统的稳定。这个结论也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证实,并使学术界及政治界达成越来越广泛的共识。与此同时,针对货币政策立场与银行风险承担之间的密切关联,一条新颖独特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风险承担渠道被发现,Borio and Zhu(2008)首先对其明确定义:即货币政策变化作用于金融中介机构的风险厌恶程度以及风险认知程度或者风险容忍程度,继而影响其资产定价、资产组合的风险水平以及融资的价恪和非价格条款。货币政策的风险承担渠道的出现,引发了学术界及政治界的广泛研讨,以及围绕该渠道进行的深层探究。自我国实施改革开放以来,货币政策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作用日趋显著。尽管得益于较严格的金融监管和较低的金融开放程度,我国受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较轻较小,但反思并重新审视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货币政策根源,意义十分重大,这也是本文的研究意义所在。随着我国经济转轨进入关键时期、金融市场的改革进程加快,研究并探讨货币政策的风险承担渠道在我国是否存在以及如何受银行资本的影响,对我国宏观经济环境的稳定发展以及微观金融机构的稳健运行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基于我国2007—2011年期间有关的宏观经济数据以及78家商业银行相关的微观金融数据,并以“上市与否”为标准将其分为两个研究子样本,采用差分GMM方法,实证检验了我国货币政策的风险承担渠道的存在性以及银行资本是否并且如何作用于这条渠道。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在我国,确实存在着货币政策的风险承担渠道,并且货币政策的立场与银行的风险承担意愿及水平之间,呈现出负相关关系;(2)在我国,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渠道的传导效果受到宏观经济环境、银行的微观特征变量以及银行业市场结构的制约;(3)在我国,银行资本对货币政策的风险承担渠道及其传导效果,具有较为显著的影响,并且在上市银行与非上市银行之间,呈现出相反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