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场产权改革与牧区治理研究——以甘肃省夏河县S乡M村为例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游牧地区,草场是牧民家庭生产和生活的最基本保障。没有草场的牧民犹如失去土地的农民,面临着生存的威胁。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前,牧民以部落或公社为基本单位,在集体所有的草场上过着群居的游牧生活。然而,这种草场集体所有的产权制度存在着难以克服的困境,如草场纠纷、荒漠化等社会问题始终困扰着草原经济发展和牧区社会的稳定。在改革开放后,牧区草场产权制度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革:集体所有的草场开始逐步“分草到户”。这场变革伴随着基层民主政治的历史进程。在产权性质变革的漫长历史中,基层民主在牧区社会中扎根、成长。但相比前者,它发展显的非常缓慢甚至是处在停滞之中。因此,在牧区基层民主治理中,呈现出一种与农耕地区略有不同的“以乡代村”治理风景。   甘肃省夏河县S乡的草场产权改革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探索,直到上世纪末才最终“分草到户”。本文将以S乡为研究对象,通过长期深入的实证调查及历史文本资料分析,我们论述了产权改革前后牧区基层治理的变迁,主要是牧民之间、牧民与集体之间以及基层治理主体之间关系的变迁。我们指出,产权改革切断了牧民与乡村的直接联系,与集体失去了利益关联的牧民在乡村政治生活中出现了严重缺位,成为村民自治的客体,而不是主体;村级组织建设滞后等为乡级权力参与到村庄治理提供了可能,以及当前乡村治理中“乡政”参与“村治”几种途径。
其他文献
近几年多起劳动纠纷和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使得我国劳资关系的深层矛盾逐步凸现出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我们要尽快探索出协调劳资矛盾的良方,使劳资关系早日走上和谐之
本课题研究的是壮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首先从壮族传统文化出发,概括壮族的传统文化以及探讨壮族传统文化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其特点,阐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文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进行德育工作主要阵地,其传统的课程内容和设置多以教材为主,又基于政治理论的枯燥性,便造成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低,学习效果差。利用英雄模范事迹教学是德育工
当前,政企分离、“放管服”等社会领域的改革逐渐行至深水区,而作为我国经济运行重要主体之一的事业单位,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习惯被所属行政部门保护,非常缺乏主动发
期刊
2003年,福建省作为最主要的试点省份之一,率先拉开了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序幕。福建省林改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均山、均权、均利”和“耕者有其山”。在试点的基础上,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