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战之后特别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国际竞争格局的变化导致国际贸易出现了一系列新倾向:发达国家传统的“进口初级产品-出口工业制成品”的模式逐渐改变,同时一部分发展中国家也开始改变了“进口工业制成品-出口初级产品”的贸易模式,出现了一个国家在同一产业内既有出口又有进口的“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指一个国家既出口又进口产业内同类型的产品,是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的相对概念。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产业内贸易在国际贸易额中占有份额稳步增长。战后发达国家经济的高速成长和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升级,不仅奠定了他们在当代世界经济中的中心地位,也决定了他们在当代世界贸易,特别是产业内贸易中的主导地位。但是,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产业内贸易在发展中国家贸易总额中的比重会不断上升。更为重要的是,产业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不是通过增大要素投入,走外延型的发展道路,而是通过充分发挥规模经济优势以及促进技术进步等两条主要途径来实现的,走的是集约化、内涵式的经济增长的道路。通过采取适当的贸易战略和政策鼓励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可以为下一阶段经济的持续增长增添新的动力。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长期以来,我国对外贸易一直以产业间贸易为主,较多的是进口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品,较多的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这种贸易格局在我国40多年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知识经济和全球化飞速发展的21世纪,如果我们继续呆板地遵循传统的产业间贸易模式也许仍能从中获取“比较利益”,但纯粹比较利益导向的国际分工体系极有可能会将中国这样的资源相对廉价国家锁定在世界产业链的底层,与外国经济水平相对差距也有加大的危险。与此同时,还应该看到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中国的制造业正在悄悄发生改变,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的产业正在崛起,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国际贸易竞争能力。支持和鼓励产业内贸易的发展,通过重点发展主导产品的相互贸易,可以促进我国技术水平的提高、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资源配置效率及企业经营效率的提高,从而加速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最终达到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本文旨在通过系统研究世界主要国家产业内贸易的现状、特点和基本规律后,对我国产业内贸易做出全面审视:1、通过研究产业内贸易的一般政策取向,为调整和优化我国对外贸易政策提供参考。2、通过研究我国产业内贸易现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对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广度和深度进行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