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少数民族地区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其政治、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要彻底改变其落后的现状,首要的任务就是要选拔与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少数民族村干部队伍。本文结合甘南州的实际情况,分析其培训现状与存在问题,并从辩证的视角、前瞻的目光提出了应对策略。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农牧村干部培训
作者简介:彭小宁,甘肃省甘南州卓尼县委党校教师。
中图分类号:D6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2)05-217-02
少数民族地区农牧村干部是维护农牧村稳定、推动农牧村发展的中坚力量,在新农牧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农牧村干部处在农村工作的第一线,担负着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重任,是党在农牧村实施核心领导的关键群体。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的是干部。”同时实践也证明,一个村各项工作搞得好与坏是与村干部素质的高低有直接关系。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是《党章》赋予基层党组织的一项重要职责,也是当前全党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必须研究的基本课题。
一、少数民族地区农牧村干部培训现状
各地少数民族地区都在加大对农牧村干部教育培训的力度,着实取得了一定成效。也进一步认识到少数民族地区要真正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农牧村干部队伍是至关重要的。近年来,卓尼县按照“联系实际创新路、加强培训求实效”的总体思路和要求,充分结合《干部教育培训条例》的颁布实施和少数民族地区实际,不断探索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大规模教育培训全覆盖工作。坚持把干部队伍建设作为基层组织建设的关键来抓,按照“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的要求,大力实施素质提升工程。
(一)成功实施“千名村官”培训工程
2007年以来,甘南藏族自治州按照甘肃省委的部署和要求,依托卓尼县委党校创建了卓尼县农牧村基层干部专修学校,并组织实施了“千名村官”培训工程。“千名村官”工程启动以来,卓尼县农牧村基层干部专修学校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具体指导和大力支持下,紧贴本州农牧村发展实际与培训需求,围绕全州发展的中心任务,独辟蹊径,成功举办村干部培训班20期,为全州培训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村文书2000人次;走出了一条符合甘南藏族自治州农牧村自身发展的培训之路,为促进全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构建农牧村社会和谐稳定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二)大力加强村“两委班子”培训
近几年来,卓尼县充分发挥县委党校干部教育培训主阵地作用,投入培训资金164.9万元,共举办村干部培训班6期,培训村干部721人次;举办流动党校培训班86期,共培训基层党员干部、致富能人12000人次。尤其是2010年以来,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加快推进卓尼县农牧业产业化建设、高原蔬菜产业化和现代农牧业发展步伐,整合培训资金,组织全县村干部、致富能人、科技创业带头人赴武威天祝县、宁夏中卫市、山东省潍坊市、内蒙古自治区呼浩特市考察学习。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提高了基层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卓尼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思想政治保证、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可以说取得了明显成效,有力地促进了农牧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农牧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也呈现出这样几个亮点:一是通过健全组织领导、约束激励、经费保障等三项机制,有效解决了教育培训保障问题。二是突出理论武装、能力建设、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等三个重点,有效解决了教育培训需求问题。三是立足网络建设、外埠资源、形式创新等三个增强,有效解决了教育培训创新问题。在创新培训形式上,实现了由“单一型”向“多元型”转变。在充实培训内容上,实现了由“通用型”向“应用型”转变。在巩固基地建设上,实现了由“教室型”向“基地型”转变。在增强师资力量,实现了由“理论型”向“复合型”转变。在严格培训管理上,实现了由“松散型”向“规范型”转变。逐步形成了主阵地理论基础培训与外埠教育基地实践考察相结合,自我教育与开放教育相结合,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技能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大培训格局。
二、少数民族地区农牧村干部培训中所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卓尼县农牧村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对少数民族地区农牧村党员干部培训的要求。
(一)是农牧村干部思想观念还不够解放,对社会发展的认识定位不高,因此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农牧村发展的需要
甚至部分农牧村干部认为,农牧村干部培训只不过是走走形势而已,是为了完成上级党组织的培训任务不得而为之,没有从思想深处认识到作为农牧村干部身上所肩负的责任感。
(二)是对农牧村干部培训工作,还没有形成一种长效机制
尤其是部分乡(镇)对农牧村干部培训没有年度计划,更没有长远规划。对培训任务、内容还不够细化,难以适应构建社会主义新农牧村发展的需要。
(三)是培训方法手段需要改进
农牧村干部教育培训的方法还不够灵活多样,手段还比较单一,培训载体没有被充分利用。特别是乡(村)级教育培训应用远程教学、电脑网络的很少,忽视了远程教育这一重要平台。在培训方式上缺乏创造性。课堂教学多、观摩学习少,书本学习多、实践操作少,学员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很难把农牧村干部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起来。
(四)是工学矛盾比较突出
虽然各级领导对少数民族地区农牧村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重视程度逐年提高,但在时间安排上欠合理性。农牧村干部除了日常工作以外,也需承担繁重的农活,农忙时节参加培训学习,时间难以保证,即使参加了,精力也难以集中,这样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教育培训的成效。因此村干部培训应根据各地实际,尽量安排在农闲时间。
(五)是师资水平和经费投入有待提高
对县级党校来说,县级党校师资队伍来源大部分是从国民教育学校选调过来的,大多为政治、历史、中文、等专业的教师,虽然也有一部分教师通过在职进修,获得其他专业的文凭,如党政管理、行政管理等文凭,增加知识的多面性。但与农牧村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形势的需要仍远远不相适应,特别是在知识日新月异的今天,农牧村干部对知识的需求是全方位多角度的,既需要党的理论知识的进一步提高,又需要学习掌握科学技术知识、农牧村适用技术知识,民族区域政策知识等等。同时,对于县级党校和各乡(镇)来说,农牧村干部教育培训经费每年的投入量相对较少,还停留在以前“财政拨一点、党费出一点、协调部门给一点”这样一种村干部教育培训经费筹集模式的基础上。一些地区和部门没有将少数民族村干部教育培训经费列入财政预算,这样势必会影响到村干部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做好农牧村干部培训工作的对策措施
少数民族地区农牧村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要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人才观,以提高素质、增强能力为重点,全面贯彻《干部教育培训条例》,立足实际,谋划长远,采取切实措施,大力加强少数民族村干部队伍建设,为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实现小康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
(一)不断加强学习、继续解放思想
农牧村干部身兼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和农村自治组织管理者的双重身份,上联党和政府,下系广大农民。农牧村干部要很好发挥自身的模范带头作用,自身就要有先进的思想、丰富的知识作强有力的支撑。农牧村干部要加强学习、解放思想,应在这样几个方面努力:一是要学习方针政策。村干部的政策水平如何、领悟政策的能力如何,直接关系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农牧村的贯彻落实。因此,作为一名农牧村干部,要坚持不懈地学习党的大政方针,学习党和政府的决议、决定和有关文件,要熟悉各项农牧村政策的具体内容。二是要学习法律知识。现代社会是法制社会,要依法办事。村干部必须知法、懂法、用法。如果知法、懂法,法律、法规就可以成为开展工作的有力武器,帮助解决一些用常规办法解决不了的纠纷。三是要学习科技知识。农牧村致富,一靠政策,二靠科技。農牧村干部担负着领导全村发展的大任,没有一定的科技知识,要想搞好工作是很难的。因此,农牧村干部要强化科技观念,努力学习科技知识,不仅要了解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知识,而且要熟悉和掌握必要的实用科学技术和一定的技能。四是要学习管理知识。管理的基本理论可以适用于各类组织,小到一个班组,大到一个国家,在管理的基本点上是一样的。学好管理的理论知识,学习其它农牧村和组织管理的经验,掌握有关管理的技巧,了解被管理者的心理等,都有助于村干部做好管理工作。
(二)充实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
县级党校以往偏重于干部的理论培训,联系实际不紧密,培训方式比较单一,培训效果不明显。针对这一缺陷,应从农牧村干部队伍的实际出发,本着“学什么、教什么”的原则,下功夫提高培训质量。一是要按照“一个强化、三个突出”的措施充实教学内容。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政治理论和政策法规的培训,突出州委、县委、县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的内容,突出全州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对策研究的内容,突出领导科学等实用知识的内容,大力创新培训内容。二是要采用“六个结合”改进教学方式,即课堂讲授和课堂讨论相结合。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相结合。、带课堂学习和带课题研究相结合,学员校内学习和参加教学基地观摩实践相结合,学员必修课程学习和菜单选学相结合,党校教师讲授和聘请党政领导各名专家相结合,广泛运用论坛式、案例式、研究式、菜单选学式、情景模拟式等方式方法,促进教学方式多样化,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三是实施“两个加强”丰富培训形式。即加强培训的实践性环节,开辟社会调研、市内外实地考察、国防教育,生态文明教育、警示教育、访贫问困等体验教学活动,寓教于实践;加强文体娱乐活动,开展文艺演出,球类比赛、棋牌娱乐、健身休闲等活动,使干部学员爱学习,愿学习、寓教于乐,增强培训的实际效果。
(三)强化远程教育,增强教育培训的科学性
目前我们正处在信息化时代,让农牧村党员干部及时掌握各方面的科技信息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要认真扎实地搞好农牧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继续加大远程教育终端站点建设力度,进一步提高站点建设质量和水平。同时要加强日常管理,坚持村干部坐班制度和终端站点管理员AB岗值班制度,切实管好远程教育设备。紧密结合乡、村实际,开展远程教育学用活动,注重学用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多功能、全方位服务农牧村党员和群众,最大限度的用好远程教育设备,为推进卓尼县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提供信息和人才保障。
(四)提高教师授课水平,加大经费投入力度
学习是人类不断前进和文明进步的阶梯。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学习能力、不断吸收新知以及创新发展的能力,已成为一个人安身立命,一个组织创先争优,一个党兴旺发达,一个民族奋发图强的核心能力。不重学则殆,不好学则退,不善学必衰。在建设学习型社会活动中,党校的教师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因此,要加强党校教师的继续教育。一是需形成继续教育的制度,定任务、定专题、定时间到教师个人,通过不断加强学习来扩大老师的知识面,以满足村干部培训的需要。二是以老帶新,由内行带动外行,互教共学,共同提高。三是挂职锻炼,由县级党委、组织部门选派中青年教师到基层、到部门挂职锻炼,以提升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积累实践经验、社会经验、应急变化的能力。同时各级政府的财政部门要建立党政干部专项培训经费,保证重要培训项目的组织实施。可以考虑从财政预算中,每年提取一定比例或一定数额的资金,作为少数民族村干部教育培训基金,来支持少数民族村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更好地开展。
总之,农牧村干部培训工作任重而道远,在具体实践中,各地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积极探索,认真分析总结经验,使农牧村干部培训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为社会主义新农牧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农牧村干部培训
作者简介:彭小宁,甘肃省甘南州卓尼县委党校教师。
中图分类号:D6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2)05-217-02
少数民族地区农牧村干部是维护农牧村稳定、推动农牧村发展的中坚力量,在新农牧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农牧村干部处在农村工作的第一线,担负着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重任,是党在农牧村实施核心领导的关键群体。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的是干部。”同时实践也证明,一个村各项工作搞得好与坏是与村干部素质的高低有直接关系。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是《党章》赋予基层党组织的一项重要职责,也是当前全党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必须研究的基本课题。
一、少数民族地区农牧村干部培训现状
各地少数民族地区都在加大对农牧村干部教育培训的力度,着实取得了一定成效。也进一步认识到少数民族地区要真正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农牧村干部队伍是至关重要的。近年来,卓尼县按照“联系实际创新路、加强培训求实效”的总体思路和要求,充分结合《干部教育培训条例》的颁布实施和少数民族地区实际,不断探索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大规模教育培训全覆盖工作。坚持把干部队伍建设作为基层组织建设的关键来抓,按照“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的要求,大力实施素质提升工程。
(一)成功实施“千名村官”培训工程
2007年以来,甘南藏族自治州按照甘肃省委的部署和要求,依托卓尼县委党校创建了卓尼县农牧村基层干部专修学校,并组织实施了“千名村官”培训工程。“千名村官”工程启动以来,卓尼县农牧村基层干部专修学校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具体指导和大力支持下,紧贴本州农牧村发展实际与培训需求,围绕全州发展的中心任务,独辟蹊径,成功举办村干部培训班20期,为全州培训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村文书2000人次;走出了一条符合甘南藏族自治州农牧村自身发展的培训之路,为促进全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构建农牧村社会和谐稳定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二)大力加强村“两委班子”培训
近几年来,卓尼县充分发挥县委党校干部教育培训主阵地作用,投入培训资金164.9万元,共举办村干部培训班6期,培训村干部721人次;举办流动党校培训班86期,共培训基层党员干部、致富能人12000人次。尤其是2010年以来,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加快推进卓尼县农牧业产业化建设、高原蔬菜产业化和现代农牧业发展步伐,整合培训资金,组织全县村干部、致富能人、科技创业带头人赴武威天祝县、宁夏中卫市、山东省潍坊市、内蒙古自治区呼浩特市考察学习。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提高了基层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卓尼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思想政治保证、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可以说取得了明显成效,有力地促进了农牧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农牧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也呈现出这样几个亮点:一是通过健全组织领导、约束激励、经费保障等三项机制,有效解决了教育培训保障问题。二是突出理论武装、能力建设、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等三个重点,有效解决了教育培训需求问题。三是立足网络建设、外埠资源、形式创新等三个增强,有效解决了教育培训创新问题。在创新培训形式上,实现了由“单一型”向“多元型”转变。在充实培训内容上,实现了由“通用型”向“应用型”转变。在巩固基地建设上,实现了由“教室型”向“基地型”转变。在增强师资力量,实现了由“理论型”向“复合型”转变。在严格培训管理上,实现了由“松散型”向“规范型”转变。逐步形成了主阵地理论基础培训与外埠教育基地实践考察相结合,自我教育与开放教育相结合,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技能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大培训格局。
二、少数民族地区农牧村干部培训中所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卓尼县农牧村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对少数民族地区农牧村党员干部培训的要求。
(一)是农牧村干部思想观念还不够解放,对社会发展的认识定位不高,因此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农牧村发展的需要
甚至部分农牧村干部认为,农牧村干部培训只不过是走走形势而已,是为了完成上级党组织的培训任务不得而为之,没有从思想深处认识到作为农牧村干部身上所肩负的责任感。
(二)是对农牧村干部培训工作,还没有形成一种长效机制
尤其是部分乡(镇)对农牧村干部培训没有年度计划,更没有长远规划。对培训任务、内容还不够细化,难以适应构建社会主义新农牧村发展的需要。
(三)是培训方法手段需要改进
农牧村干部教育培训的方法还不够灵活多样,手段还比较单一,培训载体没有被充分利用。特别是乡(村)级教育培训应用远程教学、电脑网络的很少,忽视了远程教育这一重要平台。在培训方式上缺乏创造性。课堂教学多、观摩学习少,书本学习多、实践操作少,学员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很难把农牧村干部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起来。
(四)是工学矛盾比较突出
虽然各级领导对少数民族地区农牧村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重视程度逐年提高,但在时间安排上欠合理性。农牧村干部除了日常工作以外,也需承担繁重的农活,农忙时节参加培训学习,时间难以保证,即使参加了,精力也难以集中,这样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教育培训的成效。因此村干部培训应根据各地实际,尽量安排在农闲时间。
(五)是师资水平和经费投入有待提高
对县级党校来说,县级党校师资队伍来源大部分是从国民教育学校选调过来的,大多为政治、历史、中文、等专业的教师,虽然也有一部分教师通过在职进修,获得其他专业的文凭,如党政管理、行政管理等文凭,增加知识的多面性。但与农牧村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形势的需要仍远远不相适应,特别是在知识日新月异的今天,农牧村干部对知识的需求是全方位多角度的,既需要党的理论知识的进一步提高,又需要学习掌握科学技术知识、农牧村适用技术知识,民族区域政策知识等等。同时,对于县级党校和各乡(镇)来说,农牧村干部教育培训经费每年的投入量相对较少,还停留在以前“财政拨一点、党费出一点、协调部门给一点”这样一种村干部教育培训经费筹集模式的基础上。一些地区和部门没有将少数民族村干部教育培训经费列入财政预算,这样势必会影响到村干部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做好农牧村干部培训工作的对策措施
少数民族地区农牧村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要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人才观,以提高素质、增强能力为重点,全面贯彻《干部教育培训条例》,立足实际,谋划长远,采取切实措施,大力加强少数民族村干部队伍建设,为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实现小康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
(一)不断加强学习、继续解放思想
农牧村干部身兼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和农村自治组织管理者的双重身份,上联党和政府,下系广大农民。农牧村干部要很好发挥自身的模范带头作用,自身就要有先进的思想、丰富的知识作强有力的支撑。农牧村干部要加强学习、解放思想,应在这样几个方面努力:一是要学习方针政策。村干部的政策水平如何、领悟政策的能力如何,直接关系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农牧村的贯彻落实。因此,作为一名农牧村干部,要坚持不懈地学习党的大政方针,学习党和政府的决议、决定和有关文件,要熟悉各项农牧村政策的具体内容。二是要学习法律知识。现代社会是法制社会,要依法办事。村干部必须知法、懂法、用法。如果知法、懂法,法律、法规就可以成为开展工作的有力武器,帮助解决一些用常规办法解决不了的纠纷。三是要学习科技知识。农牧村致富,一靠政策,二靠科技。農牧村干部担负着领导全村发展的大任,没有一定的科技知识,要想搞好工作是很难的。因此,农牧村干部要强化科技观念,努力学习科技知识,不仅要了解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知识,而且要熟悉和掌握必要的实用科学技术和一定的技能。四是要学习管理知识。管理的基本理论可以适用于各类组织,小到一个班组,大到一个国家,在管理的基本点上是一样的。学好管理的理论知识,学习其它农牧村和组织管理的经验,掌握有关管理的技巧,了解被管理者的心理等,都有助于村干部做好管理工作。
(二)充实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
县级党校以往偏重于干部的理论培训,联系实际不紧密,培训方式比较单一,培训效果不明显。针对这一缺陷,应从农牧村干部队伍的实际出发,本着“学什么、教什么”的原则,下功夫提高培训质量。一是要按照“一个强化、三个突出”的措施充实教学内容。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政治理论和政策法规的培训,突出州委、县委、县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的内容,突出全州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对策研究的内容,突出领导科学等实用知识的内容,大力创新培训内容。二是要采用“六个结合”改进教学方式,即课堂讲授和课堂讨论相结合。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相结合。、带课堂学习和带课题研究相结合,学员校内学习和参加教学基地观摩实践相结合,学员必修课程学习和菜单选学相结合,党校教师讲授和聘请党政领导各名专家相结合,广泛运用论坛式、案例式、研究式、菜单选学式、情景模拟式等方式方法,促进教学方式多样化,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三是实施“两个加强”丰富培训形式。即加强培训的实践性环节,开辟社会调研、市内外实地考察、国防教育,生态文明教育、警示教育、访贫问困等体验教学活动,寓教于实践;加强文体娱乐活动,开展文艺演出,球类比赛、棋牌娱乐、健身休闲等活动,使干部学员爱学习,愿学习、寓教于乐,增强培训的实际效果。
(三)强化远程教育,增强教育培训的科学性
目前我们正处在信息化时代,让农牧村党员干部及时掌握各方面的科技信息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要认真扎实地搞好农牧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继续加大远程教育终端站点建设力度,进一步提高站点建设质量和水平。同时要加强日常管理,坚持村干部坐班制度和终端站点管理员AB岗值班制度,切实管好远程教育设备。紧密结合乡、村实际,开展远程教育学用活动,注重学用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多功能、全方位服务农牧村党员和群众,最大限度的用好远程教育设备,为推进卓尼县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提供信息和人才保障。
(四)提高教师授课水平,加大经费投入力度
学习是人类不断前进和文明进步的阶梯。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学习能力、不断吸收新知以及创新发展的能力,已成为一个人安身立命,一个组织创先争优,一个党兴旺发达,一个民族奋发图强的核心能力。不重学则殆,不好学则退,不善学必衰。在建设学习型社会活动中,党校的教师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因此,要加强党校教师的继续教育。一是需形成继续教育的制度,定任务、定专题、定时间到教师个人,通过不断加强学习来扩大老师的知识面,以满足村干部培训的需要。二是以老帶新,由内行带动外行,互教共学,共同提高。三是挂职锻炼,由县级党委、组织部门选派中青年教师到基层、到部门挂职锻炼,以提升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积累实践经验、社会经验、应急变化的能力。同时各级政府的财政部门要建立党政干部专项培训经费,保证重要培训项目的组织实施。可以考虑从财政预算中,每年提取一定比例或一定数额的资金,作为少数民族村干部教育培训基金,来支持少数民族村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更好地开展。
总之,农牧村干部培训工作任重而道远,在具体实践中,各地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积极探索,认真分析总结经验,使农牧村干部培训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为社会主义新农牧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