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将烟台比如一只引颈高飞的天鹅,那么雄踞在烟台城市中央、雍容尔雅、灵秀高耸的毓璜顶,便如那天鹅高傲的颈项,引吭高歌,展翅欲飞。
“毓璜”两个字,原本是玉皇大帝的“玉皇”。传说,元末的烟台市区,只是一处三面环山、一面临海的小渔村。在其中部有一座枝繁叶茂、瑞气盈腾的小山丘。一位全真教华山派道长偶经此山时,只见一束金光从山顶射出,直入云天。于是,道长潜入山中洞窟,见一金蟾,在吐金光。金蟾见生人入洞,瞬时离去。道长大呼:“真乃神奇之山也。”遂下山化缘聚资,建玉皇庙,由此开始道教传播及神事活动。初九庙会兴旺,周围逐渐形成居民聚落点,并不断向四周延伸、扩展。据毓璜顶碑文记载:“清光绪十九年(1893)重修玉皇庙时,当地一名叫刘次垣的文人,认为这里突兀高耸,左右群山环绕,层峦叠翠,奇景在望。用‘玉皇’俩字,既不雅,又反映不出此山的灵秀挺拔。于是便更名为‘毓璜’二字。‘毓’同育,‘璜’,玉也。并题下‘毓秀钟灵地不爱宝,璜琮璞玉山自生辉’的楹联,镌刻在玉皇庙的红漆大门上。”由此可见,“毓璜”乃玉皇之谐音,有福佑百姓、庇护苍生之功。传说,农历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生日。这一天,毓璜顶一改往日的清静,山上山下旌旗招展,香火弥漫,锣鼓喧天……
不得不说,近代百年,毓璜顶一直与两个美国人的名字相连系,一个叫郭显德,一个叫倪维思。正因为这两个人的出现,毓璜顶在近当代烟台开埠的历史进程上散发出科学的力量与文明的曙光。
先说美国人郭显德。在毓璜顶东西两侧,两条马路分别从警备区和毓璜顶医院的门口交汇在这里。一个不起眼的院落在大门的东南隅,里面影影绰绰几幢小洋楼。一个不起眼的小铁门两边有两块醒目的白漆木牌,一个牌子上写着“百年前美国传教士在毓璜顶所建医院、学校简介”,不由得好奇,细读之:“公元1890年,美国传教士郭显德继配夫人苏紫兰在毓璜顶东路南侧开设一个医疗诊疗所。1914年建成毓璜顶医院……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苏紫兰设立毓璜顶幼稚园,位于现烟台二中东北角,开烟台幼稚教育之先河。1919年,增设幼儿师范班,是烟台师范教育的先端……1920年,85岁高龄的郭显德去世。除两次返美筹款外,他在中国山东度过了整整55年。他对福音的热诚和超人的爱心与忍耐,誉播四方,义和团亦为之心折,曾有‘外国人不杀郭显德,中国人不杀赵斗南(郭显德的学生)’的口号。他两度在山东省主持救灾工作,清光绪帝明令嘉奖,颁给‘双龙章’一座……遗体下葬毓璜顶北坡的美国公墓,现仅存其墓碑在警备区院内。”内容令人惊叹。
烟台开埠以后,英、美、法等西方国家在此开设领事馆,商人和传教士也接踵而来,其中一个年轻的传教士偕新婚的妻子,同其他两家传教士一同乘机帆船自纽约启行。时为1863年,正值美国南北大战的末期,为避战乱,航船穿行北大西洋、非洲海岸,在好望角停留,入澳洲,经菲岛,途中食物和医药匮乏,亦曾遭遇暴风雨,几近沉没,历经近半年艰苦的航程到达中国上海。遭受慢性腹泻、身体虚弱至极的年轻人不顾同事劝阻,为完成“上帝的使命”,终于在1864年的春天到达登州(今烟台蓬莱)。这个年轻人就是Hunter Corbett,译名郭显德,神道学的博士,一名长相清秀、温和的眼睛清澈深邃的绅士。
蓬莱的乡绅并不欢迎这些“高鼻子、蓝眼睛”的外国人。郭显德与同船的传教士根本租不到房子,只好几家人一起挤在一所破旧不堪、荒草丛生的庙宇里。同年8月,郭显德夫妇很不情愿地离开了蓬莱,他们拒绝了美国长老会本部让他们去北京的安排,毅然决然地到了烟台,要在一个“没有一个皈依教徒”的地方开始“光明前景微乎其微”的工作。没想到,这一待就是整整55年。
在烟台,郭显德苦学中文,熟读“四书五经”,若遇民众冲突,多能隐忍,且动辄以儒家道理与人理论,人送绰号“郭麒麟”。郭显德除积极开办学校、开设医院,还创立了极具成效的“博物院福音堂”,陈列珍禽奇兽和矿石标本,以吸引民众参观,借机传教。博物院还设立半日学校、平民学校、妇女班,教授文盲的妇女儿童识字;每月請学生的母亲前来学校宣讲家庭卫生常识;成立平民医所,免费为生活贫困、无钱看病的平民提供医疗救助,民众甚得益处。博物院亦时常募捐钱款及衣物,对贫民施行赈济。一时,教民数众。
郭显德,这个漂洋过海来到烟台的美国传教士,或许也是感知到了毓璜顶上的道风仙气与他故乡的基督教有异曲同工之德,故择这一风水宝地,在此建医院建学校建教堂,济世救人,将毓璜顶作为他在中国传教的起始,就此也留下了传世美名。
另一个牌子上“广兴果园简介”几个大字被栅栏上层叠的叶子遮住了大半个脸。凑近看,更觉惊奇,原来眼前被栅栏围住的是百年前叫作“广兴果园”的遗址,不大的牌子上精简地叙述了烟台苹果、梨、葡萄和大樱桃的前世今生:1871年,曾与传教士郭显德一起住在登州府观音堂的美国传教士倪维思博士,由登州来到烟台,在毓璜顶东南坡买下十亩地作示范田,引进伏苹果、伏花皮、秋苹果等十三种美国苹果品种及梨、李子、葡萄、大樱桃和草莓等其他水果,与中国树种相嫁接,精心育苗,培育出了具有特殊香气、驰名中外的“烟台香蕉苹果”。
1905年,传教士亚瑟·朱德森·布朗在《古老中国的新力量:不可避免的觉醒》里对“广兴果园”有如下描述:“饭后,我们散步到倪维思博士著名的果园。这是个漂亮的地方,在这里,这个伟大的传教士找到了一天辛勤工作后的消遣……看到中国人没有什么好的水果,又相信自己可以教给他们养护,倪维思就从美国带来种子和枝条,经过精心的培育,长大后又把它们无偿地分给中国人,并教给他们种植的方法……”
今天,美国传教士倪维思的名字或许被人遗忘,但是烟台苹果的大名早已远扬全国各地了。
原载《胶东散文年选》一书
责任编辑:黄艳秋
“毓璜”两个字,原本是玉皇大帝的“玉皇”。传说,元末的烟台市区,只是一处三面环山、一面临海的小渔村。在其中部有一座枝繁叶茂、瑞气盈腾的小山丘。一位全真教华山派道长偶经此山时,只见一束金光从山顶射出,直入云天。于是,道长潜入山中洞窟,见一金蟾,在吐金光。金蟾见生人入洞,瞬时离去。道长大呼:“真乃神奇之山也。”遂下山化缘聚资,建玉皇庙,由此开始道教传播及神事活动。初九庙会兴旺,周围逐渐形成居民聚落点,并不断向四周延伸、扩展。据毓璜顶碑文记载:“清光绪十九年(1893)重修玉皇庙时,当地一名叫刘次垣的文人,认为这里突兀高耸,左右群山环绕,层峦叠翠,奇景在望。用‘玉皇’俩字,既不雅,又反映不出此山的灵秀挺拔。于是便更名为‘毓璜’二字。‘毓’同育,‘璜’,玉也。并题下‘毓秀钟灵地不爱宝,璜琮璞玉山自生辉’的楹联,镌刻在玉皇庙的红漆大门上。”由此可见,“毓璜”乃玉皇之谐音,有福佑百姓、庇护苍生之功。传说,农历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生日。这一天,毓璜顶一改往日的清静,山上山下旌旗招展,香火弥漫,锣鼓喧天……
不得不说,近代百年,毓璜顶一直与两个美国人的名字相连系,一个叫郭显德,一个叫倪维思。正因为这两个人的出现,毓璜顶在近当代烟台开埠的历史进程上散发出科学的力量与文明的曙光。
先说美国人郭显德。在毓璜顶东西两侧,两条马路分别从警备区和毓璜顶医院的门口交汇在这里。一个不起眼的院落在大门的东南隅,里面影影绰绰几幢小洋楼。一个不起眼的小铁门两边有两块醒目的白漆木牌,一个牌子上写着“百年前美国传教士在毓璜顶所建医院、学校简介”,不由得好奇,细读之:“公元1890年,美国传教士郭显德继配夫人苏紫兰在毓璜顶东路南侧开设一个医疗诊疗所。1914年建成毓璜顶医院……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苏紫兰设立毓璜顶幼稚园,位于现烟台二中东北角,开烟台幼稚教育之先河。1919年,增设幼儿师范班,是烟台师范教育的先端……1920年,85岁高龄的郭显德去世。除两次返美筹款外,他在中国山东度过了整整55年。他对福音的热诚和超人的爱心与忍耐,誉播四方,义和团亦为之心折,曾有‘外国人不杀郭显德,中国人不杀赵斗南(郭显德的学生)’的口号。他两度在山东省主持救灾工作,清光绪帝明令嘉奖,颁给‘双龙章’一座……遗体下葬毓璜顶北坡的美国公墓,现仅存其墓碑在警备区院内。”内容令人惊叹。
烟台开埠以后,英、美、法等西方国家在此开设领事馆,商人和传教士也接踵而来,其中一个年轻的传教士偕新婚的妻子,同其他两家传教士一同乘机帆船自纽约启行。时为1863年,正值美国南北大战的末期,为避战乱,航船穿行北大西洋、非洲海岸,在好望角停留,入澳洲,经菲岛,途中食物和医药匮乏,亦曾遭遇暴风雨,几近沉没,历经近半年艰苦的航程到达中国上海。遭受慢性腹泻、身体虚弱至极的年轻人不顾同事劝阻,为完成“上帝的使命”,终于在1864年的春天到达登州(今烟台蓬莱)。这个年轻人就是Hunter Corbett,译名郭显德,神道学的博士,一名长相清秀、温和的眼睛清澈深邃的绅士。
蓬莱的乡绅并不欢迎这些“高鼻子、蓝眼睛”的外国人。郭显德与同船的传教士根本租不到房子,只好几家人一起挤在一所破旧不堪、荒草丛生的庙宇里。同年8月,郭显德夫妇很不情愿地离开了蓬莱,他们拒绝了美国长老会本部让他们去北京的安排,毅然决然地到了烟台,要在一个“没有一个皈依教徒”的地方开始“光明前景微乎其微”的工作。没想到,这一待就是整整55年。
在烟台,郭显德苦学中文,熟读“四书五经”,若遇民众冲突,多能隐忍,且动辄以儒家道理与人理论,人送绰号“郭麒麟”。郭显德除积极开办学校、开设医院,还创立了极具成效的“博物院福音堂”,陈列珍禽奇兽和矿石标本,以吸引民众参观,借机传教。博物院还设立半日学校、平民学校、妇女班,教授文盲的妇女儿童识字;每月請学生的母亲前来学校宣讲家庭卫生常识;成立平民医所,免费为生活贫困、无钱看病的平民提供医疗救助,民众甚得益处。博物院亦时常募捐钱款及衣物,对贫民施行赈济。一时,教民数众。
郭显德,这个漂洋过海来到烟台的美国传教士,或许也是感知到了毓璜顶上的道风仙气与他故乡的基督教有异曲同工之德,故择这一风水宝地,在此建医院建学校建教堂,济世救人,将毓璜顶作为他在中国传教的起始,就此也留下了传世美名。
另一个牌子上“广兴果园简介”几个大字被栅栏上层叠的叶子遮住了大半个脸。凑近看,更觉惊奇,原来眼前被栅栏围住的是百年前叫作“广兴果园”的遗址,不大的牌子上精简地叙述了烟台苹果、梨、葡萄和大樱桃的前世今生:1871年,曾与传教士郭显德一起住在登州府观音堂的美国传教士倪维思博士,由登州来到烟台,在毓璜顶东南坡买下十亩地作示范田,引进伏苹果、伏花皮、秋苹果等十三种美国苹果品种及梨、李子、葡萄、大樱桃和草莓等其他水果,与中国树种相嫁接,精心育苗,培育出了具有特殊香气、驰名中外的“烟台香蕉苹果”。
1905年,传教士亚瑟·朱德森·布朗在《古老中国的新力量:不可避免的觉醒》里对“广兴果园”有如下描述:“饭后,我们散步到倪维思博士著名的果园。这是个漂亮的地方,在这里,这个伟大的传教士找到了一天辛勤工作后的消遣……看到中国人没有什么好的水果,又相信自己可以教给他们养护,倪维思就从美国带来种子和枝条,经过精心的培育,长大后又把它们无偿地分给中国人,并教给他们种植的方法……”
今天,美国传教士倪维思的名字或许被人遗忘,但是烟台苹果的大名早已远扬全国各地了。
原载《胶东散文年选》一书
责任编辑:黄艳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