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毕业生找工作难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而找地方实习如今也成了大学生的热门话题。笔者结合自身在英语专业的多年学习经历和做学生管理与就业工作积累的经验,提出了“英语专业4S实习教学模式”。该模式基于笔者对学习、实习和就业的认识,并联系了一些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了相关探讨。
关键词: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实习教学模式
在20世纪90年代“高校争办综合性大学”的热潮中,众多理工类院校纷纷开设了英语专业。到如今,这些学校英语专业的学生处在一个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就业境地:找口译、笔译等水平要求高的工作时,名气和专业素质都比不上那些专业外语院校的毕业生;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竞争时,他们的英语水平也没有很明显的优势,反而缺少其他专业学生身上所具备的专业知识。针对毕业生面临的这种难上难下的窘境,理工类学校英语专业推行“4S实习教学模式”势在必行,该模式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学生(Student):以兴趣为出发点,全面充实
大学与高中的学习环境有所不同,大一新生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把中学“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探究学问”,英语专业的学生尤其应该重视这点。课堂学习只是老师逐步引学生入门,关键还在课后学生自己的练习与钻研。
英语专业学生应该以自己的兴趣为出发点,逐步找准自己的目标和理想。在加强语言基本功的同时,英语专业学生必须阅读各行各业的书刊,全面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逐步把自己培养成一个“杂家”,一个“万事通”,最后做到“一专多能(专英语、通天下)”。
二、学校(School):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引导
导致目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除了客观存在的严峻就业形势外,还表现在学校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多已不再适应飞速发展的就业岗位需求,这一点是“罪魁祸首”。因此,教学改革迫在眉睫,而当务之急就是进行课程设置的改革。
与理工类院校的其他专业相比,英语专业的课程相对较多。因此,课程设置改革的第一步就是要去掉一些用处不大的课程或减少它们的比重;然后就是专业课要“细”不要“泛”,增加特定的行业英语、报刊选读、公文函电等课程,能确实提高学生的业务能力;此外,社会实践课和就业指导课不能只流于形式,授课人应该是那些企业中阅人无数的人事部经理。此外,学校应该以就业为导向,主动去接触社会上的用人单位,尽可能多地确定一批有一定资质的实习单位,逐步建立有一定规模的就业基地。在这个过程中,学校也应该摸清社会企事业单位对大学人才的具体需求,并把这种需求反馈到教学要求与课程设置当中。
三、社会(Society):以专业为标准,严格要求
据了解,目前大部分英语专业学生的实习不是在小公司里整日闲得无所事事,就是在大单位里“端茶倒水、跑腿打杂”,结果是把大好的青春年华给白白浪费。
学校应该在学生和实习单位之间起到协调与监督的作用。实习基地不能只是一块空牌,而应该充当起把学校“学生”变为职场“员工”的锻炼平台。因此,所有实习单位都要建立起一套完善而专业的实习生管理体系,以准员
工的标准严格要求学生,从而使学生真正具备合格的职业态度、职业行为、职业道德、职业技能等职业素质。
四、以学习(Study)为中心,学生、学校和社会三者相结合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形成全面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也是我们国家当前的重要目标之一。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彼得·圣吉教授曾提出建立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模型,即自我超越(Personal Mastery)、团队学习(Team Learning)、改善心智模式(Improving Mental Models)、建立共同心愿(Building Shared Vision)和系统思考(System Thinking)。把这个模型应用到“4S实习教学模式”中,就是要求: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的学生应不断努力地学习,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完成自我超越;除了自学,还应该多向学校的老师、同学求教,在团队中提升自己;在了解各国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的情况下,进一步开拓自己的视野,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学校和社会三方应该形成统一目标,有目的、分步骤地为祖国培养栋梁之才;国家相关部门应对整个英语专业的教学环境做通盘的调研与分析,并进行必要的改革。
总而言之,教学若能真正把学生、学校和社会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既能为大学毕业生找到就业渠道和门路,节约他们求职的时间和经费,还能为用人单位招到品学兼优、专业技能优秀的可塑之才。
参考文献:
[1] 杨友文,宋之帅.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J].管理观察,2008(11):113-114.
[2] 杜伟,吴永,任纬兵.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实习教学模式初探[J].中国科技信息,2008(1):279-283.
[3] 胡明花,李文元.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总结与思考[J].海淀走读大学学报,2004(4).
关键词: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实习教学模式
在20世纪90年代“高校争办综合性大学”的热潮中,众多理工类院校纷纷开设了英语专业。到如今,这些学校英语专业的学生处在一个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就业境地:找口译、笔译等水平要求高的工作时,名气和专业素质都比不上那些专业外语院校的毕业生;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竞争时,他们的英语水平也没有很明显的优势,反而缺少其他专业学生身上所具备的专业知识。针对毕业生面临的这种难上难下的窘境,理工类学校英语专业推行“4S实习教学模式”势在必行,该模式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学生(Student):以兴趣为出发点,全面充实
大学与高中的学习环境有所不同,大一新生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把中学“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探究学问”,英语专业的学生尤其应该重视这点。课堂学习只是老师逐步引学生入门,关键还在课后学生自己的练习与钻研。
英语专业学生应该以自己的兴趣为出发点,逐步找准自己的目标和理想。在加强语言基本功的同时,英语专业学生必须阅读各行各业的书刊,全面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逐步把自己培养成一个“杂家”,一个“万事通”,最后做到“一专多能(专英语、通天下)”。
二、学校(School):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引导
导致目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除了客观存在的严峻就业形势外,还表现在学校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多已不再适应飞速发展的就业岗位需求,这一点是“罪魁祸首”。因此,教学改革迫在眉睫,而当务之急就是进行课程设置的改革。
与理工类院校的其他专业相比,英语专业的课程相对较多。因此,课程设置改革的第一步就是要去掉一些用处不大的课程或减少它们的比重;然后就是专业课要“细”不要“泛”,增加特定的行业英语、报刊选读、公文函电等课程,能确实提高学生的业务能力;此外,社会实践课和就业指导课不能只流于形式,授课人应该是那些企业中阅人无数的人事部经理。此外,学校应该以就业为导向,主动去接触社会上的用人单位,尽可能多地确定一批有一定资质的实习单位,逐步建立有一定规模的就业基地。在这个过程中,学校也应该摸清社会企事业单位对大学人才的具体需求,并把这种需求反馈到教学要求与课程设置当中。
三、社会(Society):以专业为标准,严格要求
据了解,目前大部分英语专业学生的实习不是在小公司里整日闲得无所事事,就是在大单位里“端茶倒水、跑腿打杂”,结果是把大好的青春年华给白白浪费。
学校应该在学生和实习单位之间起到协调与监督的作用。实习基地不能只是一块空牌,而应该充当起把学校“学生”变为职场“员工”的锻炼平台。因此,所有实习单位都要建立起一套完善而专业的实习生管理体系,以准员
工的标准严格要求学生,从而使学生真正具备合格的职业态度、职业行为、职业道德、职业技能等职业素质。
四、以学习(Study)为中心,学生、学校和社会三者相结合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形成全面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也是我们国家当前的重要目标之一。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彼得·圣吉教授曾提出建立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模型,即自我超越(Personal Mastery)、团队学习(Team Learning)、改善心智模式(Improving Mental Models)、建立共同心愿(Building Shared Vision)和系统思考(System Thinking)。把这个模型应用到“4S实习教学模式”中,就是要求: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的学生应不断努力地学习,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完成自我超越;除了自学,还应该多向学校的老师、同学求教,在团队中提升自己;在了解各国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的情况下,进一步开拓自己的视野,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学校和社会三方应该形成统一目标,有目的、分步骤地为祖国培养栋梁之才;国家相关部门应对整个英语专业的教学环境做通盘的调研与分析,并进行必要的改革。
总而言之,教学若能真正把学生、学校和社会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既能为大学毕业生找到就业渠道和门路,节约他们求职的时间和经费,还能为用人单位招到品学兼优、专业技能优秀的可塑之才。
参考文献:
[1] 杨友文,宋之帅.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J].管理观察,2008(11):113-114.
[2] 杜伟,吴永,任纬兵.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实习教学模式初探[J].中国科技信息,2008(1):279-283.
[3] 胡明花,李文元.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总结与思考[J].海淀走读大学学报,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