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本框架,结合马林诺夫斯基的语境理论及叶斯柏森的教学观研究课堂活动。通过阶段性教学实验、问卷调查及试卷中作文模块的成绩分析显示,建构主义框架下的英语词汇语境教学的课堂设计优化了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环节,有利于提高英语词汇教学和学习效率。
关键词: 英语教学 词汇 建构主义理论 语境 语言功能
1.引言
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课堂活动能否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意识,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一环。英语词汇作为语言教学的基础,具有数量大和缺乏系统性等特点,这给教师和学生带来很大的挑战。
1.1现状分析。
我们通过向嘉兴﹑湖州城市和乡村部分初中学生发放问卷的形式,对英语词汇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显示,有62%的学生认为缺乏词汇是影响他们听力﹑阅读及作文水平的主要因素,有54%的学生缺乏单词记忆策略,无法正确使用英语词汇。
在课题调查实践阶段,我们进入嘉兴市和湖州市的城镇和乡村初中英语课堂听课,观察并记录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我们发现几乎在所有所听的课中,教英语生词的过程一般都从课后单词表出发,通过解释中文意思,强调单词词性来呈现英语生词,其过程脱离课文,而检查词汇掌握程度的方式也局限于听写单词和完成练习。大多数学生只会机械地记忆单词的拼写和中文意思,忽视词汇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运用,新学的单词无法正确运用于口语和作文等练习之中。因此,在其他环节的英语学习过程中,词汇的匮乏成了很多学生提高英语水平的障碍,他们学习英语的热情渐渐丧失。
1.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0世纪心理学界的两大巨人皮亚杰和维果茨基,以及他们的追随者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从心理学角度诠释了建构主义。根据建构主义理论,语言学习是与环境交互作用、学习者主体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认为英语语言的学习实际上是一种技能学习,“认识论的根本问题就是要确定认识是什么。认识不是对现实的描摹,而是把现实吸收到转变的结构中去”[1](Piaget.J 1982:29,30)。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过程同时包含两个方面的建构:一方面学习者对新信息的理解是通过运用已有经验、超越所提供的信息而建构成的,另一方面学习者从自己的记忆系统中提取信息对原有经验进行改造和重组,也就是要按具体情况进行建构。学习者以自己独有的方式建构其对事物的理解,通过合作使这种理解更丰富和全面。
1.3研究设计。
我们通过调查、访谈了解现状,参与课堂分析教师话语,在建构主义理论框架下,结合马林诺夫斯基的语境理论及叶斯柏森语言功能思想,针对《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八年级上)》(外研出版社),创新设计英语词汇课堂教学活动,目标是创设“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模式。
2.课堂活动的具体方式
我们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八年级上)的Module 11 “Way of Life”的具体词汇教学活动的课堂设计为例,目标词汇为basketball,chopsticks,dictionary,cap,hat,doll,toy,immediately,both。
2.1词句推理,画图复现(目标词汇:basketball,chopsticks,dictionary)。
句子表达一定的意义,可以解释单词。从逻辑关联意义方面来看,词或词组在具体语句中出现,可以帮助人们联想到与其意义有关的一些词语。比如:food-bread,chicken-egg,white-black,等等,而画图又可以帮助我们更生动形象地描绘目标词汇,并记录推理过程。
ACT1:教师在黑板上列出本模块新词汇:basketball,chopsticks,dictionary,然后用英语解释黑板上的词汇,并让每位学生用符号或简图的形式记录提示语中的关键词,最终画出目标词汇所指的具体物品。根据记录,用英语对之前教师给出的提示进行复述。
Basketball is a popular sport played by two teams of five players on a court,and the ball is a little bigger than football.
Chopsticks are used when we are eating.They can help us pick up all kinds of food,and sometimes we can use forks and spoons instead.
Dictionary is a book,and it tells us the meaning and pronunciation of each new word.
在教师的提示语中,加下划线的部分是帮助学生进行联想的关键词。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描述,画下相应符号或简图(例如:“足球”代“football”,“嘴巴”代“eating”),并利用理解和联想的方式,猜测出目标词汇的中文意思。教师提问学生根据自己的记录复述句子,是将图形转化为词汇,并重新放回语篇之中的过程。这一过程可以检查学生对语言结构及语法知识的掌握。
理论分析: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发生认知论”,生词和英语提示语是客体知识,学生的绘画技能与中文名词的联系、关键词句的理解能力是主体结构,通过主客体相互作用,客体被主体同化并被纳入其先有的图式之中。皮亚杰提出认识的这种同化与顺应、平衡与不平衡的不断交替便是儿童认识结构的动态的建构过程,是一种智慧行为[2](Piaget.J 1982:25)。同化是指把给定的东西整合到一个早先就存在的结构之中,或者甚至是按基本图式形成的一个新结构[3](Piaget.J 1985:25)。他以此解释机体在获得新知识、形成新技能的进程中对环境所采取的主动行动。 叶斯柏森(Otto Jespersen)提出这种通过语篇猜测生词的能力是宝贵而不可忽视的,但是需要在一定的控制下进行培养[4](Jespersen 1904:67)。所以,教师需要重视对关键词的选择及提示语句的构造。与此同时,及时检查学生理解,及时给出正确信息也是控制的关键。叶斯柏森认为课堂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通过语境,自己猜测生词含义。如果学生轻而易举地通过外语理解意思,那就没必要让他们把外语翻译成母语。我们应该指导学生重复外语句子,直到他们理解其中的单独成分[4](Jespersen 1904:68)。在活动设计中,根据记录复述提示语就是运用了这一思想。
2.2近义对比,画图发现(目标词汇:cap,hat,doll,toy)。
英语中有许多近义词,但在所指和用法上存在区别。教师需要思考如何在不使用母语的情况下,解释近义词的区别。在课堂中,我们可以通过画图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更好地解释词汇间的区别。
ACT2:教师在黑板上画一顶有檐帽子,并写下”cap”,学生便知道”cap”的解释为“帽子”,但他们并没有注意到“帽子有檐”这一特征。此时,教师擦去帽子的檐,加上毛线球等装饰,提示其仍为一顶帽子,并提问:“What’s this?”学生可能还是会回答“cap”。此时,教师引入“hat”,一方面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另一方面指导学生正确区别“cap
关键词: 英语教学 词汇 建构主义理论 语境 语言功能
1.引言
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课堂活动能否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意识,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一环。英语词汇作为语言教学的基础,具有数量大和缺乏系统性等特点,这给教师和学生带来很大的挑战。
1.1现状分析。
我们通过向嘉兴﹑湖州城市和乡村部分初中学生发放问卷的形式,对英语词汇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显示,有62%的学生认为缺乏词汇是影响他们听力﹑阅读及作文水平的主要因素,有54%的学生缺乏单词记忆策略,无法正确使用英语词汇。
在课题调查实践阶段,我们进入嘉兴市和湖州市的城镇和乡村初中英语课堂听课,观察并记录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我们发现几乎在所有所听的课中,教英语生词的过程一般都从课后单词表出发,通过解释中文意思,强调单词词性来呈现英语生词,其过程脱离课文,而检查词汇掌握程度的方式也局限于听写单词和完成练习。大多数学生只会机械地记忆单词的拼写和中文意思,忽视词汇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运用,新学的单词无法正确运用于口语和作文等练习之中。因此,在其他环节的英语学习过程中,词汇的匮乏成了很多学生提高英语水平的障碍,他们学习英语的热情渐渐丧失。
1.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0世纪心理学界的两大巨人皮亚杰和维果茨基,以及他们的追随者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从心理学角度诠释了建构主义。根据建构主义理论,语言学习是与环境交互作用、学习者主体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认为英语语言的学习实际上是一种技能学习,“认识论的根本问题就是要确定认识是什么。认识不是对现实的描摹,而是把现实吸收到转变的结构中去”[1](Piaget.J 1982:29,30)。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过程同时包含两个方面的建构:一方面学习者对新信息的理解是通过运用已有经验、超越所提供的信息而建构成的,另一方面学习者从自己的记忆系统中提取信息对原有经验进行改造和重组,也就是要按具体情况进行建构。学习者以自己独有的方式建构其对事物的理解,通过合作使这种理解更丰富和全面。
1.3研究设计。
我们通过调查、访谈了解现状,参与课堂分析教师话语,在建构主义理论框架下,结合马林诺夫斯基的语境理论及叶斯柏森语言功能思想,针对《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八年级上)》(外研出版社),创新设计英语词汇课堂教学活动,目标是创设“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模式。
2.课堂活动的具体方式
我们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八年级上)的Module 11 “Way of Life”的具体词汇教学活动的课堂设计为例,目标词汇为basketball,chopsticks,dictionary,cap,hat,doll,toy,immediately,both。
2.1词句推理,画图复现(目标词汇:basketball,chopsticks,dictionary)。
句子表达一定的意义,可以解释单词。从逻辑关联意义方面来看,词或词组在具体语句中出现,可以帮助人们联想到与其意义有关的一些词语。比如:food-bread,chicken-egg,white-black,等等,而画图又可以帮助我们更生动形象地描绘目标词汇,并记录推理过程。
ACT1:教师在黑板上列出本模块新词汇:basketball,chopsticks,dictionary,然后用英语解释黑板上的词汇,并让每位学生用符号或简图的形式记录提示语中的关键词,最终画出目标词汇所指的具体物品。根据记录,用英语对之前教师给出的提示进行复述。
Basketball is a popular sport played by two teams of five players on a court,and the ball is a little bigger than football.
Chopsticks are used when we are eating.They can help us pick up all kinds of food,and sometimes we can use forks and spoons instead.
Dictionary is a book,and it tells us the meaning and pronunciation of each new word.
在教师的提示语中,加下划线的部分是帮助学生进行联想的关键词。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描述,画下相应符号或简图(例如:“足球”代“football”,“嘴巴”代“eating”),并利用理解和联想的方式,猜测出目标词汇的中文意思。教师提问学生根据自己的记录复述句子,是将图形转化为词汇,并重新放回语篇之中的过程。这一过程可以检查学生对语言结构及语法知识的掌握。
理论分析: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发生认知论”,生词和英语提示语是客体知识,学生的绘画技能与中文名词的联系、关键词句的理解能力是主体结构,通过主客体相互作用,客体被主体同化并被纳入其先有的图式之中。皮亚杰提出认识的这种同化与顺应、平衡与不平衡的不断交替便是儿童认识结构的动态的建构过程,是一种智慧行为[2](Piaget.J 1982:25)。同化是指把给定的东西整合到一个早先就存在的结构之中,或者甚至是按基本图式形成的一个新结构[3](Piaget.J 1985:25)。他以此解释机体在获得新知识、形成新技能的进程中对环境所采取的主动行动。 叶斯柏森(Otto Jespersen)提出这种通过语篇猜测生词的能力是宝贵而不可忽视的,但是需要在一定的控制下进行培养[4](Jespersen 1904:67)。所以,教师需要重视对关键词的选择及提示语句的构造。与此同时,及时检查学生理解,及时给出正确信息也是控制的关键。叶斯柏森认为课堂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通过语境,自己猜测生词含义。如果学生轻而易举地通过外语理解意思,那就没必要让他们把外语翻译成母语。我们应该指导学生重复外语句子,直到他们理解其中的单独成分[4](Jespersen 1904:68)。在活动设计中,根据记录复述提示语就是运用了这一思想。
2.2近义对比,画图发现(目标词汇:cap,hat,doll,toy)。
英语中有许多近义词,但在所指和用法上存在区别。教师需要思考如何在不使用母语的情况下,解释近义词的区别。在课堂中,我们可以通过画图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更好地解释词汇间的区别。
ACT2:教师在黑板上画一顶有檐帽子,并写下”cap”,学生便知道”cap”的解释为“帽子”,但他们并没有注意到“帽子有檐”这一特征。此时,教师擦去帽子的檐,加上毛线球等装饰,提示其仍为一顶帽子,并提问:“What’s this?”学生可能还是会回答“cap”。此时,教师引入“hat”,一方面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另一方面指导学生正确区别“c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