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代音乐是异于传统的,要想真正地进入现代音乐欣赏,需要我们将具体的音乐作品与时代特征、创作技法、音乐美学相结合,并以必要的理性投入与充分的感性关切去进行欣赏。这样才能够获取较好的欣赏效果。
关键词:音乐欣赏 现代音乐
音乐欣赏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审美实践活动。确切地说,音乐欣赏指的是人们运用听觉去聆听音乐、运用心灵去感受音乐并从音乐中获得了审美享受的实践活动。
然而从当前专业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实际和教材编排的情况来看,一个十分明显的特点就是西方古典音乐的欣赏曲目比例偏多,而现代音乐的欣赏曲目比例过低,造成了学生音乐欣赏知识结构和审美体验的不平衡、不完善,历史经典和旧传统与当代名作和新观念之间出现了断裂和分离。由于对现代音乐作品了解和欣赏的少,以至于学生在面对这类作品的时候出现了晕眩和困惑的感觉,在体验的同时却不能理解。
事实上,我们生活在当代的世界中,无时无刻不在以某种方式遭遇着现代文化,包括音乐文化。现代音乐作品本身是一个现实的存在,不论我们喜欢与否,都应该正视它的存在,感受它的音响形式并了解它的表现内涵,所以现代音乐的欣赏对于音乐学习者来说是有着现实的必要性的。
由于许多现代音乐作品本身的审美价值涵量相对于古典音乐来说大大降低,所以许多的音乐欣赏者在面对现代音乐时或是采取了慎重的回避态度——袖耳旁观;或是采取了极端的批判态度——彻底否定。这些做法实际上都是拒绝进入现代音乐世界的表现,而那些愿意进入现代音乐世界的欣赏者也因欣赏方式的不得当而未能深入体验和理解作品。所以本文在对现代音乐欣赏方式这个问题上尝试提出一套具体可行的关于现代音乐欣赏的操作方式,以期为现代音乐欣赏的教学提供一套程式化操作的方法。
一、首先是欣赏主体的积极介入。因为在现代音乐的欣赏过程中,欣赏者进入音乐作品的世界(包括音响世界和音乐世界)极易发生极大的困难,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现代音乐的音响形态和音乐理念异于传统,在人们审美的耳朵习惯了古典音乐的感觉之后,现代音乐往往在音响形式上给人以怪异、荒诞的感觉,让人无从去捉摸潜藏在这些毫无美感的音响形式下的作品的深度表现理念,由此而产生的听觉排斥也就成为了现代音乐欣赏所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所以对于现代音乐欣赏者而言,欣赏者首先要排除主观成见,将现代音乐作为一种现实存在的文化现象去感受,这种感性的体验将形成一种初步的认识,为尔后的音乐理解奠定必要的感性体验的基础。
需要进行说明的是,在面对现代音乐作品充分敞开听觉的同时,还要融合丰富的想象力于其中,通过充分的情感体验其探求音乐的意义。想象力是艺术实践活动所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音乐欣赏来说同样如此,其重要性不低于音乐创作和音乐表演,只有在音响感知的直觉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力,才能够在把握音乐作品的音响形式的基础上去推论出音乐作品的意义。
二、对于有关现代音乐的一些背景知识的了解也是充分理解作品的有效手段。对于这些背景知识的把握应该有以下的三个方面:
第一,基于社会环境方面的时代特征的感受。二十世纪以来的现代音乐作品之所以会和之前的传统音乐相比有着巨大的差异(包括形态差异和表现内容的差异),归根到底是因为二十世纪人类的社会生存环境的影响所致。
二十世纪是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世纪,同时也是人类历史上产生最大灾难的世纪,这样也就导致了作曲家的创作理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音乐作品的创作成为了表达某种观念、思想甚至于哲学的载体,这样,作曲家不再关注音响的审美价值涵量,而专注于音乐意义的理性价值涵量,同时充分扩大音乐音响的区域范围,做出了一种音响形式新奇、音乐表现深奥的作品,由此也直接导致了听众的缺失。另一方面,二十世纪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多次的地区局部战争。这些战争对于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毁灭性破坏是以往人类历史上的任何战争都无法比拟的。这一切都必将反映到艺术创作中,比如勋伯格的《一个华沙的幸运者》和诺诺的《飘零之歌》这类的作品,若没有对于时代特征的认识与感受是很难理解它们的。
第二,基于形式层面对于作曲家创作技法的了解。我们知道,现代作曲技术的出现本身是和作曲家新的表现意图联系在一起的,作曲家往往在表现要求上异于传统,如表现人的潜意识心理,如勋伯格的《期待》;表现一种灾难所带来的人的精神扭曲;如潘德雷茨基的《广岛受难者的哀歌》。诸如此类新的表现要求必然导致对于传统作曲技法手段的更新。20世纪的许多作曲家都自有一套独特的音响结构方式,在现代音乐的欣赏过程中,需要对这些作曲技法做一些初步的了解,以理性的方式去从形式层面解读音乐作品。20世纪的新音乐已经成为了一种“专家音乐”,作曲技术层面的选择趋于高度的理性化,作品的音响结构体系本身就可能在表达着某种智慧。所以欣赏现代音乐也要从了解作品的外部形式结构入手,比如对中国作曲家赵晓生的《太极》这一秩序井然的音响世界的欣赏和理解必须要从作曲技术层面做起。
第三,基于内容层面的对作曲家音乐创作的美学思想的把握。这一点是进入现代音乐欣赏最为重要的一步,因为作曲家所创作出的作品本身就是某种音乐表现思想的结果。
古典音乐的审美意识是以观审美好、美妙、美丽来进行的,它要求音乐作品的旋律符合人们歌唱声调的纯性美,节奏充满着律动感,曲式结构原则表现为对称、均衡,一切表现都反映为美好的,如:爱情、亲情、和平、歌颂英雄之类的主题常出现古典音乐的作品中。总之,古典音乐把哲理性与抒情性的统一,协调发展到了一种最为完美的境界。
而现代音乐是传统的古典音乐发展到现代的一种必然。从审美的角度来说,现代音乐不再着力表现美,而是着力去表现丑、战争、灾难等一些反方面的价值和事物。它推翻了传统古典音乐的旋律、节奏和曲式诸原则,以噪音取代乐音,以声响代替音响,以理性取代感性,
中国当代作曲家贾达群教授认为,音乐的作用有两个方面,及承载情感和表达智慧。如果说古典音乐更多的是将音乐用于承载情感的话,那么现代音乐则更多的在表达着作曲家的智慧,这样一种事实说明,现代音乐与古典音乐在审美意识上存在着必然的差异。
三、以前面的论述可以看出,现代音乐欣赏的方式是异于传统的,要想真正地进入现代音乐欣赏,在音响体验中理解作品,需要对以上所谈到的时代特质、时代方法、音乐美学进行有效的把握,在了解具体作品的基础上投入充分的听觉体验,这样才能够较为全面地把握现代音乐作品,由此推之,现代音乐的欣赏需要付出必要的理性投入和充分的感性关切,因为现代音乐并不美,不能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引起人的欣赏欲望.所以以上的欣赏方式也就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音乐美学基础》[M]张前、王次炤著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年5月第1版
[2]《探索与狂热——现代西方音乐艺术》[M]庄署著 东方出版社中心2000年10月第1版
[3]《音乐中的真善美——同当代大学生谈西方音乐的人文内涵》[J]姚亚平
[作者简介]韩绮丽(1967—),女,汉族,天津人,大学本科,宝鸡文理学院音乐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音乐教育。
关键词:音乐欣赏 现代音乐
音乐欣赏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审美实践活动。确切地说,音乐欣赏指的是人们运用听觉去聆听音乐、运用心灵去感受音乐并从音乐中获得了审美享受的实践活动。
然而从当前专业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实际和教材编排的情况来看,一个十分明显的特点就是西方古典音乐的欣赏曲目比例偏多,而现代音乐的欣赏曲目比例过低,造成了学生音乐欣赏知识结构和审美体验的不平衡、不完善,历史经典和旧传统与当代名作和新观念之间出现了断裂和分离。由于对现代音乐作品了解和欣赏的少,以至于学生在面对这类作品的时候出现了晕眩和困惑的感觉,在体验的同时却不能理解。
事实上,我们生活在当代的世界中,无时无刻不在以某种方式遭遇着现代文化,包括音乐文化。现代音乐作品本身是一个现实的存在,不论我们喜欢与否,都应该正视它的存在,感受它的音响形式并了解它的表现内涵,所以现代音乐的欣赏对于音乐学习者来说是有着现实的必要性的。
由于许多现代音乐作品本身的审美价值涵量相对于古典音乐来说大大降低,所以许多的音乐欣赏者在面对现代音乐时或是采取了慎重的回避态度——袖耳旁观;或是采取了极端的批判态度——彻底否定。这些做法实际上都是拒绝进入现代音乐世界的表现,而那些愿意进入现代音乐世界的欣赏者也因欣赏方式的不得当而未能深入体验和理解作品。所以本文在对现代音乐欣赏方式这个问题上尝试提出一套具体可行的关于现代音乐欣赏的操作方式,以期为现代音乐欣赏的教学提供一套程式化操作的方法。
一、首先是欣赏主体的积极介入。因为在现代音乐的欣赏过程中,欣赏者进入音乐作品的世界(包括音响世界和音乐世界)极易发生极大的困难,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现代音乐的音响形态和音乐理念异于传统,在人们审美的耳朵习惯了古典音乐的感觉之后,现代音乐往往在音响形式上给人以怪异、荒诞的感觉,让人无从去捉摸潜藏在这些毫无美感的音响形式下的作品的深度表现理念,由此而产生的听觉排斥也就成为了现代音乐欣赏所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所以对于现代音乐欣赏者而言,欣赏者首先要排除主观成见,将现代音乐作为一种现实存在的文化现象去感受,这种感性的体验将形成一种初步的认识,为尔后的音乐理解奠定必要的感性体验的基础。
需要进行说明的是,在面对现代音乐作品充分敞开听觉的同时,还要融合丰富的想象力于其中,通过充分的情感体验其探求音乐的意义。想象力是艺术实践活动所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音乐欣赏来说同样如此,其重要性不低于音乐创作和音乐表演,只有在音响感知的直觉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力,才能够在把握音乐作品的音响形式的基础上去推论出音乐作品的意义。
二、对于有关现代音乐的一些背景知识的了解也是充分理解作品的有效手段。对于这些背景知识的把握应该有以下的三个方面:
第一,基于社会环境方面的时代特征的感受。二十世纪以来的现代音乐作品之所以会和之前的传统音乐相比有着巨大的差异(包括形态差异和表现内容的差异),归根到底是因为二十世纪人类的社会生存环境的影响所致。
二十世纪是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世纪,同时也是人类历史上产生最大灾难的世纪,这样也就导致了作曲家的创作理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音乐作品的创作成为了表达某种观念、思想甚至于哲学的载体,这样,作曲家不再关注音响的审美价值涵量,而专注于音乐意义的理性价值涵量,同时充分扩大音乐音响的区域范围,做出了一种音响形式新奇、音乐表现深奥的作品,由此也直接导致了听众的缺失。另一方面,二十世纪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多次的地区局部战争。这些战争对于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毁灭性破坏是以往人类历史上的任何战争都无法比拟的。这一切都必将反映到艺术创作中,比如勋伯格的《一个华沙的幸运者》和诺诺的《飘零之歌》这类的作品,若没有对于时代特征的认识与感受是很难理解它们的。
第二,基于形式层面对于作曲家创作技法的了解。我们知道,现代作曲技术的出现本身是和作曲家新的表现意图联系在一起的,作曲家往往在表现要求上异于传统,如表现人的潜意识心理,如勋伯格的《期待》;表现一种灾难所带来的人的精神扭曲;如潘德雷茨基的《广岛受难者的哀歌》。诸如此类新的表现要求必然导致对于传统作曲技法手段的更新。20世纪的许多作曲家都自有一套独特的音响结构方式,在现代音乐的欣赏过程中,需要对这些作曲技法做一些初步的了解,以理性的方式去从形式层面解读音乐作品。20世纪的新音乐已经成为了一种“专家音乐”,作曲技术层面的选择趋于高度的理性化,作品的音响结构体系本身就可能在表达着某种智慧。所以欣赏现代音乐也要从了解作品的外部形式结构入手,比如对中国作曲家赵晓生的《太极》这一秩序井然的音响世界的欣赏和理解必须要从作曲技术层面做起。
第三,基于内容层面的对作曲家音乐创作的美学思想的把握。这一点是进入现代音乐欣赏最为重要的一步,因为作曲家所创作出的作品本身就是某种音乐表现思想的结果。
古典音乐的审美意识是以观审美好、美妙、美丽来进行的,它要求音乐作品的旋律符合人们歌唱声调的纯性美,节奏充满着律动感,曲式结构原则表现为对称、均衡,一切表现都反映为美好的,如:爱情、亲情、和平、歌颂英雄之类的主题常出现古典音乐的作品中。总之,古典音乐把哲理性与抒情性的统一,协调发展到了一种最为完美的境界。
而现代音乐是传统的古典音乐发展到现代的一种必然。从审美的角度来说,现代音乐不再着力表现美,而是着力去表现丑、战争、灾难等一些反方面的价值和事物。它推翻了传统古典音乐的旋律、节奏和曲式诸原则,以噪音取代乐音,以声响代替音响,以理性取代感性,
中国当代作曲家贾达群教授认为,音乐的作用有两个方面,及承载情感和表达智慧。如果说古典音乐更多的是将音乐用于承载情感的话,那么现代音乐则更多的在表达着作曲家的智慧,这样一种事实说明,现代音乐与古典音乐在审美意识上存在着必然的差异。
三、以前面的论述可以看出,现代音乐欣赏的方式是异于传统的,要想真正地进入现代音乐欣赏,在音响体验中理解作品,需要对以上所谈到的时代特质、时代方法、音乐美学进行有效的把握,在了解具体作品的基础上投入充分的听觉体验,这样才能够较为全面地把握现代音乐作品,由此推之,现代音乐的欣赏需要付出必要的理性投入和充分的感性关切,因为现代音乐并不美,不能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引起人的欣赏欲望.所以以上的欣赏方式也就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音乐美学基础》[M]张前、王次炤著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年5月第1版
[2]《探索与狂热——现代西方音乐艺术》[M]庄署著 东方出版社中心2000年10月第1版
[3]《音乐中的真善美——同当代大学生谈西方音乐的人文内涵》[J]姚亚平
[作者简介]韩绮丽(1967—),女,汉族,天津人,大学本科,宝鸡文理学院音乐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