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文是一种观察,需要对文本细读,由外而内,捕捉细节,不断深化,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对文本的领悟,才能把握词句、结构的关键,才能找准思考、入手的切入点,提高阅读的效率。
一、立足标题,顺藤摸瓜
标题是文本切入的一扇窗户,学生可从这里窥探文本的奥妙,发现其中的精彩。其中每个字眼都渗透着行文的艺术,凝结了巧妙的手法。作为教师应该立足标题,带领学生寻找其中隐藏的“冰山”,让他们产生与文本对话的动力与兴趣。
《为你打开一扇门》中的“门”就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赵丽宏先生并未直白地袒露本文的内容与主旨,而是用标题勾起了学生的好奇。我便鼓励学生去猜测、探讨“这扇门”的含义,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入文本的世界,发现这扇“文学之门”的魅力与奥妙。贾平凹的散文《月迹》在标题上也较为奇妙独特,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将理解标题的任务“甩手”给学生,有的学生产生质疑:“月亮会有足迹吗?”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以标题为脉络,顺藤摸瓜,通过阅读文本来反思标题的含义,阐述标题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学生从镜中到院中,从杯中到河中,从外到内,让思维与月亮的足迹同行,继而提出“月迹”二字使用了拟人的手法,这种手法的使用让本文的描述更加生动有趣,充满了童真与生命力。除此之外,我还鼓励学生使用联想法,将文本中与标题有关的字词罗列出来,直接切入月色朦胧的氛围之中。
标题是文本的眼睛,每一个字词都是眼眸的闪动,让学生能够窥探其中隐藏的“秘密”。因此,教师应该改善导入的方法,通过情景的创设与氛围的营造,让学生走入引人入胜的环境,提高学生在文本上的感性认识。
二、观察结构,鞭辟入里
结构是文本的形式,这种形式与作者的个人经历、艺术构思、审美情趣有着直接的联系,结构还体现了文本特有的体系、层次与排列关系。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认识到文本结构在思想与情感上的表达价值以及美的展示价值,将读懂文本的结构作为理解的钥匙,由表及里,促进学生对其主旨进行深入的分析。
余光中的《乡愁》就透露着条理性强、感情线丰富的结构美,作者以时间作为文章结构的脉络与思想灌输的节点,用了四个段落、四个意象分别描写了不同时期的乡愁情绪。为了让学生能够把握结构的并列与情感的递进,我让学生借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词汇来分析作者的乡愁与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对这一结构进行进一步的分析。而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在结构上则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也是教学中观察结构的典范。文章在第四段描述了“荷塘上面”“叶子中间”“叶子与花”“叶子底下”的情景,构成了一幅极具风致的月光下的荷塘图画;而在第五段则又通过描述“月光”“树”“灌木”“杨柳”等景致,描绘了一幅青雾缭绕的荷塘上的月色图。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先观察、把握文章的结构,然后再深入分析,发现语言的精妙绝伦与景致的柔美灵动。
文本结构亦如一棵树的根、干和枝,是支撑起整篇文本的框架体系,只有对文本进行深入的观察,才能了解作者的写作脉络与思想情感。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理清不同层次之间的关系,通过把握整体结构来探知内里。
三、体悟标点,四两千钧
标点作为一种文字以外的语言,在文中能够发挥停顿与突显语气的重要功能。同样,作者在抒发情感、表达思想时也会借助标点的这些功能。因此,每一个标点都是文本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部分。增强学生对标点的体悟,往往会发挥“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进一步突显文本之“细读”。
在《故乡》中,鲁迅将标点运用得精妙绝伦:在形容“尖利的怪声”的语气时使用了三个感叹号;在“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吓,什么都瞒不过我”中连用了两个问号;在“这好极!他,——怎样?……”中使用了多种标点,生动体现了情感的发展。鲁迅是一个运用标点的智者,他用感叹号、问号、引号等标点符号充分表现了人物的情绪,让文字变得更生鲜活灵动起来,让读者能够了解人物在刻画上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对本文的标点进行了重点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文本进行细读,真切感受人物的神韵。除此之外,我还运用了比较法,让学生将文中带有感叹号或者问号的句子一一列出,让学生自己去总结这些标点在用法上的不同,并通过更换标点的比较,使学生认识到标点在文本中的重要性。
标点虽然看似小如微尘,但是却在文本理解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应该在引导学生解读标点的同时,让学生学会标点使用的技巧,从实际演练中提高学生情感表达的巧妙性,以便文本教学实现从细致的解读到连贯的运用。
文本的读需从“外”切入,需要从“细”探究,只有这样才能顺藤摸瓜,捕捉文本在语言、结构、标题、标点等每一个细枝末节上的精妙。在初中语文文本阅读中,同样需要由“外”而“内”的理解与深入,促使学生能够在感知结构美、标题美、标点美的基础上,激发其阅读的热情。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开发区中学语文教师。
一、立足标题,顺藤摸瓜
标题是文本切入的一扇窗户,学生可从这里窥探文本的奥妙,发现其中的精彩。其中每个字眼都渗透着行文的艺术,凝结了巧妙的手法。作为教师应该立足标题,带领学生寻找其中隐藏的“冰山”,让他们产生与文本对话的动力与兴趣。
《为你打开一扇门》中的“门”就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赵丽宏先生并未直白地袒露本文的内容与主旨,而是用标题勾起了学生的好奇。我便鼓励学生去猜测、探讨“这扇门”的含义,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入文本的世界,发现这扇“文学之门”的魅力与奥妙。贾平凹的散文《月迹》在标题上也较为奇妙独特,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将理解标题的任务“甩手”给学生,有的学生产生质疑:“月亮会有足迹吗?”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以标题为脉络,顺藤摸瓜,通过阅读文本来反思标题的含义,阐述标题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学生从镜中到院中,从杯中到河中,从外到内,让思维与月亮的足迹同行,继而提出“月迹”二字使用了拟人的手法,这种手法的使用让本文的描述更加生动有趣,充满了童真与生命力。除此之外,我还鼓励学生使用联想法,将文本中与标题有关的字词罗列出来,直接切入月色朦胧的氛围之中。
标题是文本的眼睛,每一个字词都是眼眸的闪动,让学生能够窥探其中隐藏的“秘密”。因此,教师应该改善导入的方法,通过情景的创设与氛围的营造,让学生走入引人入胜的环境,提高学生在文本上的感性认识。
二、观察结构,鞭辟入里
结构是文本的形式,这种形式与作者的个人经历、艺术构思、审美情趣有着直接的联系,结构还体现了文本特有的体系、层次与排列关系。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认识到文本结构在思想与情感上的表达价值以及美的展示价值,将读懂文本的结构作为理解的钥匙,由表及里,促进学生对其主旨进行深入的分析。
余光中的《乡愁》就透露着条理性强、感情线丰富的结构美,作者以时间作为文章结构的脉络与思想灌输的节点,用了四个段落、四个意象分别描写了不同时期的乡愁情绪。为了让学生能够把握结构的并列与情感的递进,我让学生借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词汇来分析作者的乡愁与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对这一结构进行进一步的分析。而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在结构上则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也是教学中观察结构的典范。文章在第四段描述了“荷塘上面”“叶子中间”“叶子与花”“叶子底下”的情景,构成了一幅极具风致的月光下的荷塘图画;而在第五段则又通过描述“月光”“树”“灌木”“杨柳”等景致,描绘了一幅青雾缭绕的荷塘上的月色图。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先观察、把握文章的结构,然后再深入分析,发现语言的精妙绝伦与景致的柔美灵动。
文本结构亦如一棵树的根、干和枝,是支撑起整篇文本的框架体系,只有对文本进行深入的观察,才能了解作者的写作脉络与思想情感。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理清不同层次之间的关系,通过把握整体结构来探知内里。
三、体悟标点,四两千钧
标点作为一种文字以外的语言,在文中能够发挥停顿与突显语气的重要功能。同样,作者在抒发情感、表达思想时也会借助标点的这些功能。因此,每一个标点都是文本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部分。增强学生对标点的体悟,往往会发挥“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进一步突显文本之“细读”。
在《故乡》中,鲁迅将标点运用得精妙绝伦:在形容“尖利的怪声”的语气时使用了三个感叹号;在“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吓,什么都瞒不过我”中连用了两个问号;在“这好极!他,——怎样?……”中使用了多种标点,生动体现了情感的发展。鲁迅是一个运用标点的智者,他用感叹号、问号、引号等标点符号充分表现了人物的情绪,让文字变得更生鲜活灵动起来,让读者能够了解人物在刻画上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对本文的标点进行了重点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文本进行细读,真切感受人物的神韵。除此之外,我还运用了比较法,让学生将文中带有感叹号或者问号的句子一一列出,让学生自己去总结这些标点在用法上的不同,并通过更换标点的比较,使学生认识到标点在文本中的重要性。
标点虽然看似小如微尘,但是却在文本理解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应该在引导学生解读标点的同时,让学生学会标点使用的技巧,从实际演练中提高学生情感表达的巧妙性,以便文本教学实现从细致的解读到连贯的运用。
文本的读需从“外”切入,需要从“细”探究,只有这样才能顺藤摸瓜,捕捉文本在语言、结构、标题、标点等每一个细枝末节上的精妙。在初中语文文本阅读中,同样需要由“外”而“内”的理解与深入,促使学生能够在感知结构美、标题美、标点美的基础上,激发其阅读的热情。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开发区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