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第二届北京市西城杯一等奖获得者,我承担了面向全区各工作室骨干教师展示活动的任务。对于这次活动,我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多次与幼儿互动,了解孩子们的已有经验和兴趣,一次次设计调整活动方案……活动当天,场面热闹非凡,专家、骨干教师纷纷到场,而且还有来我园参观的几十位新加坡客人,他们的到来,不仅使孩子们开阔了视野,同时也为我们的活动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资源。回想起这一幕幕场景,真是让人难以忘怀,然而更让我记忆犹新的却是,我辛辛苦苦预设的、看似“滴水不漏”的活动居然没有按原计划执行……
深入分析 缜密设计
随着6月的到来,大班幼儿进入毕业季,各班都开展了“我要毕业了”主题活动。我们班的孩子通过讨论决定送给幼儿园一份礼物作为纪念。由于有了“六一”手工坊、玩具交换等活动的经验,孩子们决定自制工艺品,通过售卖工艺品挣出买礼物的钱。在展示活动前,孩子们已经制作好工艺品,并定好了价格。我们抓住有老师来参观的契机,准备把这些手工艺品卖给客人老师,在实际生活中体验数学的有用和有趣。
本次活动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与客人互动,卖本组的物品,大约20分钟;第二部分,计算本组卖了多少钱,大约20分钟。
活动目标有二:一是尝试使用统计、计数、运算等数学方法解决问题;二是感受数学的有趣和有用。通过分析幼儿的发展水平,我将教学重点确定为:能在卖东西的过程中使用统计、计数、加减运算的方法;而难点则是能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总钱数(即一共卖了多少钱)。针对活动重点和难点,以及相关的数学关键经验,我们设计了支持策略。
◆ 关键经验1:记录和统计
幼儿要统计卖了多少、还剩多少。为此我和幼儿一起设计了统计表,并明确记录的内容和方法。
◆ 关键经验2:连加
幼儿在算钱的过程中,要涉及到物品单价、数量和种类3个要素,比如:1元的东西,买5个,即5个1相加,是5元;或者买3个2元的东西,即3个2相加,是6元;又或者买2个1元的、买3个2元的、1个3元的……这对于幼儿无疑是有难度的。为此,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首先将物品种类控制在3~4种,物品的总价控制在30元以内,每种物品的定价分别为1元、2元、3元。其次,提供了三种辅助不同运算水平幼儿的材料,第一种是彩色塑料小棍,第二种是与物品价格一致的点卡,分别是1个点、2个点、3个点的卡片;第三种是与物品价格一致的数字卡,分别是1、2、3。最后,设计了幼儿算钱用的表格。
关键经验3:人民币换算
幼儿比较熟悉1元、5元、10元面值的人民币和其中的换算关系,为此,我们会建议顾客使用10元以内零钱,同时设立“零钱兑换处”,以减少大额面值钱币对幼儿的干扰。
如前所述,这个活动是“我要毕业了”主题活动下的一个活动,幼儿经历了整个活动的过程,知道本次活动的目的和任务(卖、记、算);全班共分5组,每组3人,都做好分工,并在活动前布置好各组的展卖地点。
我把重点放在活动的第二部分,即卖完后,算出本组得到的钱数。为此,我还预设了以下几个环节。
1.介绍各组卖东西时的情况,表达自己的感受。
2.交流记录结果(理货单),明确各组卖出的数量,及与所剩物品数量是否对得上。
3.填写统计表(对账单),统计各组每种物品卖出的钱数,以及本组一共卖了多少钱,探索算的方法。
幼儿可能使用的策略有3种:借助统计表统计出不同价格物品卖出的数量;借助实物操作计算;借助点卡数算。统计完再与实际的钱数进行比较,看是否一致。
4.各组交流计算方法,最后教师和幼儿共同总结。
本次活动结束后,我们还将继续开展买卖活动,为毕业活动做准备。
从以上内容可以清楚地看出我本次活动的思路,显然,我将活动的重点放在了卖完后算本组的总钱数,和这一次一共卖了多少钱上。而对于卖的过程,我并没有做过多的思考,只是觉得他们在卖的过程中,也会涉及到算钱的过程,即过程中算钱。于是,我在卖前提示幼儿,如果有需要,可以将辅助算钱的材料带到卖货现场。活动即将开始时,我的心情很复杂,有些期待更有些担心,过程将会是什么样子呢……
挑战不断 精彩连连
然而让我没有想到的是,正是我没有精心设计、抱着顺其自然心态进行的这个与客人老师进行真实买卖互动的环节,也就是活动的第一部分,却让孩子们有了全新的、真实的、有价值的体验,有意义的学习在这里悄然发生着……
以下内容是观摩教师口述和我结合现场录像整理出来的部分买卖过程纪实。
◆ 镜头1:便宜卖了怎么记?
一位客人老师看上了小朋友们自制的隔热垫,于是,她和小朋友开始了“砍价”。
客:这个是什么?
幼:隔热垫。
客:多少钱一个?
幼:这里写着呢,2块钱。(小宇指着价签说)
客:能便宜点儿吗?1块钱吧。
幼:行。
客:那好,我买了。
幼儿挣到了第一个1元钱。
看似顺畅的买卖过程,在记录时却遇到了问题。定价2元的东西,1元就卖出了,那是记在2元的下面,还是记在1元的下面呢?是按实际卖出的价格记,还是按原价格记呢?负责记录的苹果小朋友犹豫了。一开始,她想记在原物品(2元)下面,认为卖出去的是这个就得记在这个下面,可她想了想说,还是记在这里吧(物品价格是1元的地方),因为是1块钱卖出的。
这个问题并没有到此结束,最后整理本组的物品时他们发现,1元钱的一共是10个,卖出去4个,还应该剩6个,怎么会剩下7个了呢?有的说丢了吧?有的说是不是客人老师交钱没拿走呀!孩子们正在为这件事争论不休时,苹果说:“我卖2块钱的那个记在这里了。因为咱们便宜卖了,就是1块钱卖的。”这下孩子们明白了,原来记录了4个的里面有1个是便宜卖出的那个,1元的物品实际就是卖出去3个,当然剩下7个了,这样一来就对了。
深入分析 缜密设计
随着6月的到来,大班幼儿进入毕业季,各班都开展了“我要毕业了”主题活动。我们班的孩子通过讨论决定送给幼儿园一份礼物作为纪念。由于有了“六一”手工坊、玩具交换等活动的经验,孩子们决定自制工艺品,通过售卖工艺品挣出买礼物的钱。在展示活动前,孩子们已经制作好工艺品,并定好了价格。我们抓住有老师来参观的契机,准备把这些手工艺品卖给客人老师,在实际生活中体验数学的有用和有趣。
本次活动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与客人互动,卖本组的物品,大约20分钟;第二部分,计算本组卖了多少钱,大约20分钟。
活动目标有二:一是尝试使用统计、计数、运算等数学方法解决问题;二是感受数学的有趣和有用。通过分析幼儿的发展水平,我将教学重点确定为:能在卖东西的过程中使用统计、计数、加减运算的方法;而难点则是能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总钱数(即一共卖了多少钱)。针对活动重点和难点,以及相关的数学关键经验,我们设计了支持策略。
◆ 关键经验1:记录和统计
幼儿要统计卖了多少、还剩多少。为此我和幼儿一起设计了统计表,并明确记录的内容和方法。
◆ 关键经验2:连加
幼儿在算钱的过程中,要涉及到物品单价、数量和种类3个要素,比如:1元的东西,买5个,即5个1相加,是5元;或者买3个2元的东西,即3个2相加,是6元;又或者买2个1元的、买3个2元的、1个3元的……这对于幼儿无疑是有难度的。为此,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首先将物品种类控制在3~4种,物品的总价控制在30元以内,每种物品的定价分别为1元、2元、3元。其次,提供了三种辅助不同运算水平幼儿的材料,第一种是彩色塑料小棍,第二种是与物品价格一致的点卡,分别是1个点、2个点、3个点的卡片;第三种是与物品价格一致的数字卡,分别是1、2、3。最后,设计了幼儿算钱用的表格。
关键经验3:人民币换算
幼儿比较熟悉1元、5元、10元面值的人民币和其中的换算关系,为此,我们会建议顾客使用10元以内零钱,同时设立“零钱兑换处”,以减少大额面值钱币对幼儿的干扰。
如前所述,这个活动是“我要毕业了”主题活动下的一个活动,幼儿经历了整个活动的过程,知道本次活动的目的和任务(卖、记、算);全班共分5组,每组3人,都做好分工,并在活动前布置好各组的展卖地点。
我把重点放在活动的第二部分,即卖完后,算出本组得到的钱数。为此,我还预设了以下几个环节。
1.介绍各组卖东西时的情况,表达自己的感受。
2.交流记录结果(理货单),明确各组卖出的数量,及与所剩物品数量是否对得上。
3.填写统计表(对账单),统计各组每种物品卖出的钱数,以及本组一共卖了多少钱,探索算的方法。
幼儿可能使用的策略有3种:借助统计表统计出不同价格物品卖出的数量;借助实物操作计算;借助点卡数算。统计完再与实际的钱数进行比较,看是否一致。
4.各组交流计算方法,最后教师和幼儿共同总结。
本次活动结束后,我们还将继续开展买卖活动,为毕业活动做准备。
从以上内容可以清楚地看出我本次活动的思路,显然,我将活动的重点放在了卖完后算本组的总钱数,和这一次一共卖了多少钱上。而对于卖的过程,我并没有做过多的思考,只是觉得他们在卖的过程中,也会涉及到算钱的过程,即过程中算钱。于是,我在卖前提示幼儿,如果有需要,可以将辅助算钱的材料带到卖货现场。活动即将开始时,我的心情很复杂,有些期待更有些担心,过程将会是什么样子呢……
挑战不断 精彩连连
然而让我没有想到的是,正是我没有精心设计、抱着顺其自然心态进行的这个与客人老师进行真实买卖互动的环节,也就是活动的第一部分,却让孩子们有了全新的、真实的、有价值的体验,有意义的学习在这里悄然发生着……
以下内容是观摩教师口述和我结合现场录像整理出来的部分买卖过程纪实。
◆ 镜头1:便宜卖了怎么记?
一位客人老师看上了小朋友们自制的隔热垫,于是,她和小朋友开始了“砍价”。
客:这个是什么?
幼:隔热垫。
客:多少钱一个?
幼:这里写着呢,2块钱。(小宇指着价签说)
客:能便宜点儿吗?1块钱吧。
幼:行。
客:那好,我买了。
幼儿挣到了第一个1元钱。
看似顺畅的买卖过程,在记录时却遇到了问题。定价2元的东西,1元就卖出了,那是记在2元的下面,还是记在1元的下面呢?是按实际卖出的价格记,还是按原价格记呢?负责记录的苹果小朋友犹豫了。一开始,她想记在原物品(2元)下面,认为卖出去的是这个就得记在这个下面,可她想了想说,还是记在这里吧(物品价格是1元的地方),因为是1块钱卖出的。
这个问题并没有到此结束,最后整理本组的物品时他们发现,1元钱的一共是10个,卖出去4个,还应该剩6个,怎么会剩下7个了呢?有的说丢了吧?有的说是不是客人老师交钱没拿走呀!孩子们正在为这件事争论不休时,苹果说:“我卖2块钱的那个记在这里了。因为咱们便宜卖了,就是1块钱卖的。”这下孩子们明白了,原来记录了4个的里面有1个是便宜卖出的那个,1元的物品实际就是卖出去3个,当然剩下7个了,这样一来就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