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课堂教学是由一个个教学细节组成的,并由这些细节来实现培养人和完善人的目的。教学细节看似平常,而平常中蕴含智慧;它看似简单,而简单中孕育深刻。对教学细节的处理中,蕴含、折射着教师的教育理念、文化底蕴、教育策略和人格魅力。新课程所要求的课堂应该是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课堂,是质疑问难的场所,是通过对话探寻真理的地方。教学细节是一个包含着现实或潜在的师生互动的语言和行为单位,是发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充满思辨与灵性的场景。因此今天的教育需要我们用人性、用智慧去实践、去建构。关注细节就是关注新课程的理念是否落实到位,关注教学行为能否根据新课程的要求重新塑造;关注细节就是追求教学的高品位,追求教学的智慧;把握细节,更是提升教师教学智慧的关键所在。
一、良好的开端 成功的一半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在课堂教学这个艺术舞台上,教师要找准切入点,适时而引,因时而动,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然而万事开头难,如何才能使学生立刻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呢?有一位同行曾作过这么一个有趣的比喻:如果把课堂教学比成一组画卷,导入则是画卷的扉页;如果把课堂教学比成一组乐章,导入则是乐章的前奏。导入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好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影响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给学生提供学习的动力,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孜孜以求的心理进入学习的情境中。
例如教学《倒数的认识》:教师走上讲台,在黑板上写下两个大字“倒数”。
师:这个词怎么读?
生:倒dào数shǔ。
师:倒dào数shǔ是什么意思?
生:从后往前数,比如倒数第一就是最后一名的意思。
师:很好!还有其他的读法吗?
生:还可以读作倒dǎo数shù。
师:什么意思?
生:好像是躺着的数吧。
师:谁还有别的读法和说法?
生:倒dào数shù。可能是倒过来的数的意思吧。
师:大家愿意听听我的读法吗?(愿意!)我的读法和刚刚那位同学的读法相同:倒dào数shù!既然叫“倒数”,那肯定和什么有关?
生:数。
师:倒数与“数”有关,还与“倒”有关。大家有什么问题想提吗?
生1:数是怎么倒过来的?(板书:是什么?)
生2:倒数有什么特点?(板书:什么样?)
生3:怎么得到一个倒数?(板书:怎么求?)
生4:学倒数有什么用处?(师板书:干什么?)……
师:大家提的问题都很有研究价值,如果老师不讲,大家打算怎么研究?
生1:看书!
生2:自学!
巧妙的导入不仅能明确提出教学内容和要求,说明所学知识的重要性,还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怀着一种期待、迫切的心情等待新课的到来。德国教育家第斯多德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善于激励、唤醒、鼓舞。”新课导入的把握得当,就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
二、精心的预约 精彩的生成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课堂之所以具有动态生成性,是因为教学资源具有生成性和教学过程的生成性。苏霍姆 林斯基说过:“教学的技巧并不在于预见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能否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变动。”
一节成功、有效的课既离不开预设,也不能没有生成,而完全按照预设进行的教学,将会导致忽视或无视孩子学习的自主性,尽管这堂课是多么的“环环相扣”,而突出的只是教师个人精彩的“表演”;而如果一味追求课堂上即时的“生成”,也许这堂课会热热闹闹,但可能会因为缺乏目标,从而出现“放而失度”的现象。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让“预设”与“生成”相统一呢?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在学生通过实物充分感知三角形后,教师请学生在纸上任意画一个三角形。学生积极地动手在纸上画了起来,不一会儿,纷纷举起画好的三角形争着给老师看。让学生任意画一个三角形并不困难,学生的困难在于不能完整、正确地用语言表达清楚什么叫三角形。
师:同学们都会画三角形吗?(会!)
师:请说说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学生虽然画好了三角形,可是谁也没有想过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教师的这一提问引起了学生的思考。渐渐地,一些学生开始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生1:我认为三角形是有三条边的图形。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随手画出,问:你说的三角形是这样的吗?该生摇摇头。
生2:我认为三角形不仅是有三条边的,而且是有三个角的图形。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又随手画出,问:你说的三角形是这样的吗?该生也摇摇头。
此时学生明知老师故意捉“漏洞”,却又苦于不能把自己心里想的表达清楚,学生迫切想知道“到底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这时,教师让学生自学课本,同桌之间进行讨论,并发表意见。最后教师结合回答板书: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教学中,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发言中稍纵即逝的错误,并巧妙地加以点拨。
在新课程标准下,我们不但要强调预设,还要改进预设,这样的预设不是为了限制生成,而是为了使生成更具有方向性、成效性;这样的预设不是侧重于教师的教,而更多的是为学生的学而预设。预设学生会提什么问题,喜欢什么样的学习方式,生活有怎样的体验,解读会有哪些感悟,练习会出现什么错误……这样的预设是“以生为本”“以学为教”的预设。
三、灵动的评价 到位不越位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程教育的最终归宿,是对人生命价值的呵护和关注,对人内在精神的唤醒和激励,是塑造一个个精神丰满、光彩照人的“人”。教师在关注学生的同时,要懂得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爱好,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从而积极营造情感的空间,使课堂教学产生强大的张力。
俗话说“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功”“赞扬如阳光,批评如利剑”。一个蔑视的眼神可以让孩子自信心的天平从此失去平衡,而一个鼓励的眼神却可以在他们的心里燃起希望的火花。教师恰当且充满激情的评价,可以使学生在接受认知信息的同时,受到相应的情感因素的影响,从而达到以情生情、以情促知、知情共育的目的。灵动的评价,源自教师教学的智慧,敏锐的观察,适时的捕捉,语言的运用。
综上所述,教学细节是教育观念的一种流露,是教育风格的一种表达,是教育能力的一种诠释,更是教育智慧的综合体现。精心打造教学细节,依赖于对文本、学生、环境的深入把握和对各种资源的有效利用。在教与学、师与生、生与生的良性互动中,教师要敏锐发现,善于捕捉有价值的细节,抓住教育时机,深入挖掘,寓教育于无痕。重视教学细节,教师要永远对课堂中的学生充满真切关注和终极关怀,让教学细节回归“生命关怀”的教育本质,有效触动学生的心灵,让灵动的智慧和人文的光辉盈溢课堂。这样,我们就能在打造细节的同时成就完美的课堂教学。
一、良好的开端 成功的一半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在课堂教学这个艺术舞台上,教师要找准切入点,适时而引,因时而动,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然而万事开头难,如何才能使学生立刻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呢?有一位同行曾作过这么一个有趣的比喻:如果把课堂教学比成一组画卷,导入则是画卷的扉页;如果把课堂教学比成一组乐章,导入则是乐章的前奏。导入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好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影响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给学生提供学习的动力,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孜孜以求的心理进入学习的情境中。
例如教学《倒数的认识》:教师走上讲台,在黑板上写下两个大字“倒数”。
师:这个词怎么读?
生:倒dào数shǔ。
师:倒dào数shǔ是什么意思?
生:从后往前数,比如倒数第一就是最后一名的意思。
师:很好!还有其他的读法吗?
生:还可以读作倒dǎo数shù。
师:什么意思?
生:好像是躺着的数吧。
师:谁还有别的读法和说法?
生:倒dào数shù。可能是倒过来的数的意思吧。
师:大家愿意听听我的读法吗?(愿意!)我的读法和刚刚那位同学的读法相同:倒dào数shù!既然叫“倒数”,那肯定和什么有关?
生:数。
师:倒数与“数”有关,还与“倒”有关。大家有什么问题想提吗?
生1:数是怎么倒过来的?(板书:是什么?)
生2:倒数有什么特点?(板书:什么样?)
生3:怎么得到一个倒数?(板书:怎么求?)
生4:学倒数有什么用处?(师板书:干什么?)……
师:大家提的问题都很有研究价值,如果老师不讲,大家打算怎么研究?
生1:看书!
生2:自学!
巧妙的导入不仅能明确提出教学内容和要求,说明所学知识的重要性,还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怀着一种期待、迫切的心情等待新课的到来。德国教育家第斯多德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善于激励、唤醒、鼓舞。”新课导入的把握得当,就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
二、精心的预约 精彩的生成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课堂之所以具有动态生成性,是因为教学资源具有生成性和教学过程的生成性。苏霍姆 林斯基说过:“教学的技巧并不在于预见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能否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变动。”
一节成功、有效的课既离不开预设,也不能没有生成,而完全按照预设进行的教学,将会导致忽视或无视孩子学习的自主性,尽管这堂课是多么的“环环相扣”,而突出的只是教师个人精彩的“表演”;而如果一味追求课堂上即时的“生成”,也许这堂课会热热闹闹,但可能会因为缺乏目标,从而出现“放而失度”的现象。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让“预设”与“生成”相统一呢?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在学生通过实物充分感知三角形后,教师请学生在纸上任意画一个三角形。学生积极地动手在纸上画了起来,不一会儿,纷纷举起画好的三角形争着给老师看。让学生任意画一个三角形并不困难,学生的困难在于不能完整、正确地用语言表达清楚什么叫三角形。
师:同学们都会画三角形吗?(会!)
师:请说说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学生虽然画好了三角形,可是谁也没有想过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教师的这一提问引起了学生的思考。渐渐地,一些学生开始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生1:我认为三角形是有三条边的图形。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随手画出
生2:我认为三角形不仅是有三条边的,而且是有三个角的图形。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又随手画出
此时学生明知老师故意捉“漏洞”,却又苦于不能把自己心里想的表达清楚,学生迫切想知道“到底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这时,教师让学生自学课本,同桌之间进行讨论,并发表意见。最后教师结合回答板书: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教学中,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发言中稍纵即逝的错误,并巧妙地加以点拨。
在新课程标准下,我们不但要强调预设,还要改进预设,这样的预设不是为了限制生成,而是为了使生成更具有方向性、成效性;这样的预设不是侧重于教师的教,而更多的是为学生的学而预设。预设学生会提什么问题,喜欢什么样的学习方式,生活有怎样的体验,解读会有哪些感悟,练习会出现什么错误……这样的预设是“以生为本”“以学为教”的预设。
三、灵动的评价 到位不越位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程教育的最终归宿,是对人生命价值的呵护和关注,对人内在精神的唤醒和激励,是塑造一个个精神丰满、光彩照人的“人”。教师在关注学生的同时,要懂得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爱好,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从而积极营造情感的空间,使课堂教学产生强大的张力。
俗话说“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功”“赞扬如阳光,批评如利剑”。一个蔑视的眼神可以让孩子自信心的天平从此失去平衡,而一个鼓励的眼神却可以在他们的心里燃起希望的火花。教师恰当且充满激情的评价,可以使学生在接受认知信息的同时,受到相应的情感因素的影响,从而达到以情生情、以情促知、知情共育的目的。灵动的评价,源自教师教学的智慧,敏锐的观察,适时的捕捉,语言的运用。
综上所述,教学细节是教育观念的一种流露,是教育风格的一种表达,是教育能力的一种诠释,更是教育智慧的综合体现。精心打造教学细节,依赖于对文本、学生、环境的深入把握和对各种资源的有效利用。在教与学、师与生、生与生的良性互动中,教师要敏锐发现,善于捕捉有价值的细节,抓住教育时机,深入挖掘,寓教育于无痕。重视教学细节,教师要永远对课堂中的学生充满真切关注和终极关怀,让教学细节回归“生命关怀”的教育本质,有效触动学生的心灵,让灵动的智慧和人文的光辉盈溢课堂。这样,我们就能在打造细节的同时成就完美的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