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只眼看“谚中倍写,课堂绣笔”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vina05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加强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是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在阅读教学中极为重视“读写结合”,我校也开展了“读中悟写,课堂练笔”的实践研究。在内容与形式上积极探索、大胆探究的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效,也发现了不太和谐的“三化”现象。
  现象一:模式化
  “×××,我想对你说……”“×××,我想赞美你……”诸多类似的练笔频繁出现在不同级段的课堂中,单一的“悟写”模式缺失引力,难以激发学生内心的写作欲望。
  现象二:随意化
  首先,内容的随意。对话、想象、议论、写景、写人、写事……每课必练,一文多练,看似内容丰富,面面俱到,殊不知长此以往,训练目标不够明确,缺乏循序渐进的序列计划,显得支离破碎。其次,时机的随意。有的教师上课伊始就模仿练笔,或正到激隋处戛然而止来段练笔,不仅扰乱课堂教学的一气呵成,而且扰乱学生的思维。要想引导学生再次回到课文,教师势必重新创设情境。
  现象三:仓促化
  阅读理解文本占了大量时间,留给学生静心练笔的时间明显“吝啬”;即使完成练笔,仅让一两个学生作代表一读了事,给予教师从容点评的时间明显“仓促”。
  上述现象,说明部分教师的理解产生了偏差,简单地认为阅读教学中有练笔环节即可,从而把读中悟写、课堂练笔当作一个教学环节、一种教学任务、一种教学模式,完全忽略了“读—悟—写”之间的辩证关系,三者未能和谐统一。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技巧。小语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不仅浓缩了作者丰富的情感,而且在遣词造句、语言表达、谋篇布局上都颇具特色。课堂的“练”是为了促进阅读感悟,表达真情实感,实现语言、思维的和谐共舞。当以教材为依托,认真研读文本,精心设计教学,合理安排时间,把“读中悟写,课堂练笔”落到实处,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融合。
  一、夯实“读中悟”
  “读中悟”,核心在于“品读与感悟”。纵观我校语文课堂,因为读中悟写的侧重点不同,课堂练笔的内容和形式也有所区别。一种侧重于读中感悟文本的丰富内涵,练笔则趋向于文本的延伸,结合内容选取着笔点,让学生有感而发,有话可写;另一种侧重于读中领悟文本的写作方法,感悟文本的表达方式,练笔自然以模仿运用为主。
  仔细研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低、中、高三个级段写作能力的要求,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分三个纬度制定序列化的读中悟写训练目标。
  1.低段:以“读中感悟,大胆表达”为主
  研读教材,设计多个“说话训练点”,引导学生读中感悟,悟中练说,年级各有侧重。一年级强调口语表达,二年级则逐步引导学生用书面形式记录自己的说话练习,并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因为学生有了可读、可悟、可说、可写之源,进而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2_中段:关注“读中感悟,片段练习”
  要因文而异,求“准”抓“小”,有的放矢,善于把文本中最值得感悟的内容或写作方法提炼出来:课文的经典片段有助于迁移运用,适宜仿写;有些课文结尾的“言虽尽而意无穷”,适宜续写;文中留白蕴含了作者的情感与写作技巧,适宜补写……指导学生品读感悟,从片段描写入手,夯实悟写能力,从而避免“模式化、随意化”的现象。
  3.高段:强化“读中感悟,布局谋篇”
  新课标对高段学生提出了“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的习作要求,因此,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感悟文本蕴含的丰富内涵,通过细细品读感悟文本的写作技巧,重点指导学生对文本篇章结构的把握,强化训练学生谋篇布局的能力,有助于高段学生习作时综合运用能力的提升。
  二、扎实“悟中写”
  “悟中写”,重点把握“模仿与运用”,即学生将感悟到的内容通过练笔环节逐步内化为自己的积累。“读中悟写,课堂练笔”区别于大小习作,强调的是随文而练,追求的是减负增效。基于此,要扎实“悟中写”环节,必须减缓坡度练笔,选择最佳时机,确保练笔质量。
  1.练笔时机的恰当
  不同的文本在情感表达、写作技巧方面各具特色,不同的级段在读中悟写、能力训练方面也各有侧重,练笔时机的选择应结合要求,因材施教,既要避免“仓促化”现象,又要恰到好处,以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深化时、写法领悟时、启发想象时……都不失为较好的练笔时机。
  2.练笔篇幅的适当
  每节课的教学时间只有40分钟,练笔训练的主阵地是课堂预留的10分钟,要用好用足。教师必须综合考虑学生水平、级段目标等因素,将练笔篇幅有效掌控:不宜目标不明,适宜重点突出;不宜标准过高,适宜由浅入深;不宜长篇大论,适宜短小精悍;不宜硬性规定限制字数,适宜弹性灵动有感而发。因此,精心于教学设计,精讲于教学指导,精练于课堂晤写,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平心静气地埋首伏笔,争取练一篇,会一篇;练一次,提升一次。
  三、落实“练中评”
  “练中评”,主要作用是“趁热打铁”。语文课堂中,总有部分教学环节在为读中悟写做铺垫,课堂指导相当充分。但由于种种客观原因,还存在“重指导轻评价”的现象:在精彩的讲解与学生练笔之后,教师点评或蜻蜓点水般草草过场,或悄无声息般不见踪影。
  1.重视“练中评”的时效性
  众所周知,没有交流,就没有思维的火花。作为一种过程性评价,“练中评”既是一种及时的反馈,更是一种及时的矫正。教师在巡视学生练笔、组织交流时,能及时发现闪现的亮点或者存在的问题;点评时,学生的独特想法和教师有针对性的点评不断碰撞,提供修改的建议,提醒学生遇到类似题材时的注意点,促使学生进发新的灵感,从而进行二次修改,力争稳步提升。
  2.提升“练中评”的能力
  有的教师虽有评价,但没能对症下药;也有的教师评价模糊,语言单调。其实,教师的课堂评价是一种能力,也是一门艺术,既是对教师知识内功、能力素养和创造灵性的全面考验,也是随机应变地组织、推动、深化课堂教学的操作策略。落实“练中评”,对教师即时点评能力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应当善用评价,让“练中评”走向有效,走向智慧。
  让我们以课文为载体,以读写结合为路径,切实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习作水平,让“读中悟写,课堂练笔”成为语文课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其他文献
中国的乡土文化源远流长,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得以繁衍发展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结晶,是区别于任何其他文明的重要特征。乡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非物质的都是不可替代的无价之宝,乡土文化既有显性视觉化,如民俗风光、古建遗存等,更有非视觉化的风俗习惯、传说故事,等等。这些对于少先队的建设和发展都是一笔宝贵而又有待开发的资源。  视觉文化的最显著特点之一是把本身非视觉性的东西视像化,因此借助对于视觉文化的理解以及运用
两件真实的事馨香了我这位小学老班主任的付出。  一个名字的优待  七年前产房奇缺的夏天,我去人民医院准备迎接女儿的到来。办理手续时,于患者一栏写下名字,护士即刻惊呼:你就是某某某老师?我说:“是的。”护士更是高兴地说:“你的学生家长都说你是个很优秀、很负责任的班主任。”而后,她将原本只能在医院楼道上待产的我安排进了他们的办公室,还与医生们一同来看望我。  一个电话的感动  三年前的九月,我接手现在
在清代末期最早出现“国学”一词,那个时候相对于被称为“新学”“西学”的欧美学术,人们把中国传统的学问统称为“国学”。今天,我们对于“国学”一词的理解,在广义上可以说是我国固有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在历史进程中积淀下来的,对当代社会仍具有价值的传统文化。它不仅包含以佛、释、道为代表的中国文化整体,还包括文、史、哲、艺、医等诸多领域。  随着国民对国家历史和文化认同感的增强,“国学热”自20世纪90年代兴
目前,在倡导求实、高效的课堂教学大背景下,不少语文教师把练习挤进了课堂教学中,想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老师们的初衷是好的,然而,我们也因此看到了课堂练习遭遇的尴尬局面:学生所做的练习或为机械的抄写、默写,或为“一课一练”“课课练”“学习报”等重复训练。可以这么说,这样的课堂练习是重形式轻内容,重数量轻质量,重积累轻运用。学生做得云里雾里,他们在机械重复的练习中非但没有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反而加
2011年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所谓的数学合作交流,是以小组互动、团结协作、合作交流为学习活动的途径,从而完成学习目标,最终获取成功的教学方法。课程标准鼓励学生合作交流,是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是符合儿童个性发展的学习方式,是符合不同认知水平的发展平台,是符合学生体验形成的动态过程。所有的家长可能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有想法的,有创造力的,而不是一个只
习惯是一个人的资本。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有了好习惯,你一辈子都有用不完的“利息”,有了坏习惯,你一辈子就有偿还不了的“债务”。一名学生之所以优秀,他一定具有无数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不仅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也影响着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数学解题习惯,使学生能够更加有效地解题,我从以下几点来谈
一、教学案例  (一)谈话激趣导入  师:小朋友,老师知道有这样一个王国:他们说话都很简练,而且很有道理,你们想去看看吗?  生:(迫不及待)想。  师:请大家看大屏幕,读读屏幕上的这些词语:  四面八方 拔苗助长 东张西望   五颜六色 坐井观天 三心二意  师:读后谁来说说这是什么王国呀?  生:这是成语王国。  师:对,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些新的成语。(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这样有
随着电脑使用的普及和学校多媒体网络设施的日益完善,越来越多的学校机构、个人开始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工作,这对于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效率,改善课堂氛围,展示与时俱进的时代气息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意义。同时,在现今的各级各类的展示、观摩、评优课中,多媒体似乎已到了非用不可的地步。  一、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必要性  1.与时俱进  现在多媒体已融入各行各业,教育界也不例外。几乎所有的学校都配备有多媒体的设备,
童话是美妙、充满幻想的故事,能为儿童带来无限的惊喜。每个孩子都是在听别人讲故事和自己讲述故事中再现和重整、构建自我的。童话故事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深受孩子们的喜欢。童话的熏陶能诱发学生表达的欲望,让他们乐于讲述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故事。在教学中,我逐步引导学生练习童话表达。通过不断锻炼,学生体会到了童话文学的情节美和表达美,帮助学生丰富了词汇, 发展了想象力,提高了他们的言语表达能力。  一、创
体育课作为必修课,具有长期性和连续性,也具有强制性和统一性;它固定教师、班级、课表上课,有体育场地和器材设施的基本保证,具有可实现性、稳定性和实效性。体育本是一个来自于游戏、发展于游戏的学科,本应受到学生的喜爱,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有许多学生在接触了一段体育课后,就显示出对体育课的“厌学”现象,而且越是高年级就越明显。笔者通过调查问卷发现,一、二年级学生95%以上都喜欢上体育课;而到了五、六年级,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