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教育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qianlow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命意识的渗透是通过课堂让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进而欣赏生命、珍惜生命,最后学会包容、接纳尊重他人的生命。作为语文的基本要素——语言是生命意识的产物,生命意识正是语言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让生命回归语文教学,让语文教育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应该成为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责任。
  关键词:语文教学生命意识 《我与地坛》 阅读资源情感交流
  
  当今社会,进步与浮躁并存,文明与喧嚣共生。缤纷的世界固然精彩,却掩饰不住慌张中透出的无奈。“我”逐渐融合在人群中,人性的光芒日益黯淡。在现代化的进程中,生命愈发地彷徨,教育遭遇着迷失。
  从呱呱坠地的婴儿到一个具有社会性的人,其间百态各异,而人性闪光或灿烂或黑暗,生命意识,乃是每个个体的生命或欢笑或悲歌,或感知或思索,或善良或真挚的沉载浮沉的表现,可这些,却在某些学生身上过早地失去。
  近半个世纪以来,语文的生命被扭曲,学生的激情被粉碎,而曾几何时,支撑中国人弘扬儒家“敢为天下先”的勇气,道家绵延不息的生命力量,佛家清澈了悟的生命本质,正是中国人自豪的语文,可是这样一些文化气息拂面,文化力量诱人,文化使命不可推卸的文字却被逐渐演变成了现如今的语文:语文课热衷的是主题思想的挖掘、微言大义的阐释、写作技巧的探究,对于人最宝贵的生命这一话题,却弃之不顾。
  新课程要求我们摒弃以本为本的理念,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以唤醒他们的主体心灵。语文阅读教学必须首先把书面语言激活,把脑子里的语词激活,把文字材料看成一个个生命体,把头脑中的语言组成一个个动态的生命体,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充分尊重作为教学主体的人。
  为此,叶澜教授发出了强烈的呼吁: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她指出,不仅要使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上得到积极的发挥,而且要使教学过程具有生成新因素的能力,具有自身的,由师生共同创造出的活力。” 课堂有了生命的活力,学生就能在课堂当中体验积极向上的人生,在愉快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教育,这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Walters J. D. 在《生命教育》(Education for life)一书中认为教育不只要训练学生能够谋职或者或得知识,而是教导人们学习人生的意义与目的。
  生命意识的渗透是通过课堂让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进而欣赏生命、珍惜生命,最后学会包容、接纳尊重他人的生命,营造出一个至高无上、天人合一生命。 我们知道,文本是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一种生命体验、情感唤起、理性思考的过程。这个过程,没有极强的生命活动的参与,是难以想象的。因而,激活文本语言,视语言为鲜活的生命,引导学生体验生命,应该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世间的一切都是抛物线,在生命的区间内有最光辉的时刻也会有跌到最低点的时刻,生命美育要为学生建立起第二个精神支柱:成功时,要用温和的眼光来看自己,即使生命已跌到最低点,也要坦然接受,忍受自己的命运,爱自己的命运。生命中难免有许多残缺的问题存在。激活语文文本资源,鼓励学生从残缺中去寻找、珍惜生命的可爱,勇敢面对生命中不如意。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蕴涵着对生命意义的哲理性阐释,可以让我们从真正意义上去领悟生命的真谛。苦难是生命的法则。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够存在吗?
  史铁生笔下所关注的苦难,不是甘愿牺牲的圣人,也不是历经磨难而成功的伟人,而是普通人,芸芸众生的苦难。
  对于“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这样的事实,我们看到的,不是作者挣扎中的呐喊,而是挣扎中的微笑与坦然,是和尚打坐时的大彻大悟,是对自己命运的救赎!史铁生用残伤的双腿支撑起人生灿烂的天空,他所依附的坚实的地坛,就是对生活执着的眷恋与追求。
  我常想,语文学科具有丰厚的人文魅力,所以,教师在教学当中应不断挖掘课文所蕴含的人文因素,以此来贴近学生的心灵世界与情感世界。别林斯基说过,人在精神的幼年时期灵魂往往是十分美好的。中学时期就是人的幼年时期,求真向善是中学生的深层心理需求;求知欲旺盛、可塑性极强是他们的特点。这一时期,经历单一且思想单纯的他们正需要思想的启迪、情感的陶冶和精神的铸炼,亦即需要人文精神的滋养和熏陶。为此,应该也必须为他们打一点“精神的底子”(钱理群语),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修身化性、发育精神以至终身受益。所以,教学当中体悟文章语句所浸润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洞悉作者的心灵底蕴,披文入情,与文本内容进行自然率真的砥砺对语,学生获得的是青春精神的沉凝和人生意义的感悟。
  这里是我教授《我与地坛》时向学生提出有关于史铁生的“路”的疑问时的课堂实录:
  “找到了,这条路就是从事文学创作道路。”问题刚一出示,几个同学就抢着作出了肯定的回答。我赶紧提出自己的疑问:“真是这样么?可为什么作者在文章结尾时写道‘随着小说获奖的激动逐日暗淡,我开始相信,至少有一点我是想错了:我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的一条路,并不就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这是为什么呢?”
  我提示同学们默读最后的段落,仔细领悟这些语句所隐含的深刻意蕴“年年月月我都到这园子里来,年年月月我都要想,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到底是什么。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幾分钟后,同学们开始七嘴八舌的议论起来:
  生1:已经成为著名作家的史铁生仍要年年月月地想“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到底是什么?”可见,这样的路就不是一条具体的路,而是一种人生的信仰。
  生2:作者提出“那条路到底是什么”之后,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只是写了母亲“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这就婉曲地道出了这样一条路的精神内涵。
  生3:“那条路”其实就是一片珍爱生命的精神领域。仍然探索的是一个残疾人,甚至是所有健全的人“怎样活的问题”。
  生4:“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这就是母亲苦难而又伟大的人格特征的精神内涵。将这句话打乱重组,则极为精当地回答了作者第一章节里提出的“怎样活的问题”,那就是——以坚忍的意志,穿透艰难的命运,向所有活着的人们奉献你毫不张扬的爱……
  不能小瞧了我们的学生!只要能引导他们用心去品味作品、阅读资源,他们的创造力是惊人的。而这惊人的创造力本质上是来自于心与心之间的阅读交流,是心与心的对话。真正的阅读,就是心灵之间的对话。如此才是有“人”参与的生命教育,才是有“人”的生命教育,才是生命教育。
  “世态万端无,万事必须达观”,面对现实生活,面对前途命运,作家镇定自若,从容坦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然而,他并没有陷入"随缘俗位"的俗流之中---安于现实,而是超越苦海,摆渡自己,带着母亲的殷切期待和对未来的希冀,困知勉行,激流勇进。在此,我们从作家的身上发现到了一种"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平和心态,不屈不挠坚忍不拔的坚强意志和能屈能伸处世自如的处事风格。
  也许,人的一生就是与困难窘境相搏斗的一生,其间往往充满着难言的苦痛与悲哀。也许,我们无法避免其中悲剧的发生,然而我们能够阻止悲剧的蔓延和腐蚀。
   “点化和润泽生命是教育之核心,是教育之本”,生命不仅需要知识,需要健全,需要快乐,生命更需要灿烂,要让生命的灵光熠熠生辉,我们的教育就应当致力于搭建灿烂生命的舞台,老师是搭建这舞台的建筑师。而仔细想来,作为语文的基本要素——语言也是生命意识的产物,生命意识正是语言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让生命回归语文教学,让语文教育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应该成为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责任。
  【参考文献】
  1、《生命与教育》冯建军 ,教育科学出版社
  2、《我与地坛(节选)》史铁生,高中选修教材
  3、《生命教育的本质与实施 》 张振成
  4、《在语文教学中激活学生生命意识》陈丽敏
  5、《让语文教学扬起生命的风帆》宋汉仁
  6、《语文课堂如何更好地渗透生命意识》戴红英
  
其他文献
新课标出台已经三年多了,笔者在这三年的摸索实践中,欣喜地看到学生在新课标理念的教育下,学习兴趣得到激发,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已经形成,语文学习的方法逐步掌握,语文综合应用的能力得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整体提高。现就自己对新课标的认识,执教的一节《背影》课展示如下:  过程一 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播放刘和刚歌曲《父亲》,营造氛围  2、作者及作品背景简介  3、扫除文中疑难字词。(用幻灯片
【摘要】舌尖现象(tip-of-the-tongue, TOT)是一种有趣的生活现象,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关于它的发生机制以及影响因素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本文回顾了国内外有关TOT发生机制的两种主要假说,阐述了记忆与舌尖现象之间的关系,在层次网络模型和六度分隔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一种新型的语义记忆模型——网络结构模型。通过分析网络结构模型提取目标命题的机制来解释网络结构模型对舌尖现象的影
从教高中语文教学工作十余年,一直非常热衷于听示范课(公开课、优质课)。因为本人一直相信这是一条快速汲取他人营养、提高个人教学业务水平,从而更好服务学生的捷径。还曾荣幸地被学校派往云南、贵阳等地区观摩示范课活动,但仔细想来,近三、四年所学习到的示范课资源,只剩下了热闹,而涉及到个人教学能力的提高方面,则似乎一无所获。以下是前不久地区举行的一次高中阶段语文学科示范课《小狗包弟》概述,所获奖项为一等奖,
【摘要】本文将从多角度阐述高中课外阅读教学的有效开展具体情况,以及有助于高中生语文课外知识的丰富的措施。  【关键词】课外知识语文教学课外阅读课程改革    1.前言  一般而言,语文教师将课文、习题等阅读教学作为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核心内容,然而课内的书本教材上提供的知识毕竟有限,因而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才能够满足新课程改革对学生知识量储备程度的基本要求。随着语文课堂越来越重视学生阅
【摘 要】学生在参与课堂学习时容易出现各种不良的心理问题--淡漠心理、焦虑心理、挫败心理等。本文对以上各种不良心理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破解对策,以达到优化学生的课堂学习,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课堂教学 心理问题 反思与对策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要促进学生活泼主动的学习就要"一是需之切","一是乐其业"。教学是否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教学内容或教得
摘要:表扬与批评是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方式手段,只要运用到位,就能够显现成效。如何才能掌握表扬和批评的艺术,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表扬与批评及时准确注意场合真诚适度    在教学工作中,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都可称之为一把双刃剑,用得不好,批评会伤害学生的心灵,使学生精神颓废,情绪低落甚至丧失自信,一蹶不振。而不恰当的表扬不但对学生没有激励作用,还可能使其产生自高自大,骄傲自满的心理
摘要:因材施教是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必须要理解因材施教的 “材”的含义,心中有学生,优选教学内容,讲授最实用的内容。教师不要把一切知识以成品的形式赠与学生,而让他们自己开动脑筋,做到有教无类,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快乐的学习。  关键词:因材施教学生教学内容教师兴趣乐趣学习方法    一、教学实际情况  很多时候,我会同时上工程造价和市政工程施工两个不同专业的《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那么怎样才能在
【摘要】新的教学理念使得品德课教学开始逐步走上了“生活化、自主化、情感化”的道路,强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对学生道德、行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它使课堂教学真正贴近生活、充满生命的活力,为此提高课堂效率势在必行。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 教学方法  “好的方法将为人们展开更广阔的图景,使人们认识更深层的规律,从而更有效地改造世界。”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面对
精彩的生成离不开精心的预设,我们充分的预设课堂,是为了让我们的课堂完美的生成。但是课堂的生成并不完全在于我们的预设,再精心的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的全部细节。我们要做好准备,灵活应对,不能一味拘泥于课前的预设,有时巧妙利用意外的“生成”,也许它将会成为我们课堂的一个预料之外的精彩之举!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只有勇于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大胆调整我们的预设,才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这样的课堂才能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