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面试中假性教育教学能力的存在影响了国考的信度与效度,困扰着基础教育,并引发了关于其公平性的争议。依据现象学的理论与方法,从根源上看,非师范生的意愿、国考面试的标准与形式、师范专业的培养机制、培训机构的效率等,都为假性教育教学能力的形成提供了条件;从本质上看,假性教育教学能力是一种虚假的表演能力;从特点上看,它具有应试而生、疏离实践、有教无学的特点。总之,它是一种先天不足、后天无用的虚假能力,其破解的关键在于建立专业教育制度与考生资格考查制度等。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假性教育教学能力;应试而生;有教无学;资格考查制度
[中图分类号]G4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1)05-0086-05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1.05.014
自2013年8月教育部印发《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以来,参加全国统一考试(下文简称“国考”)逐渐成为中小学教师取得教师资格证书的基本途径。面试是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的重要环节,主要考查申请人的基本教育素养、职业发展潜质和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但面试中假性教育教学能力的存在,严重地影响了面试的信度和效度。已有研究揭示了假性教育教学能力的存在,但是一直有3个问题吸引着研究者的目光,即假性教育教学能力是如何产生的、假性教育教学能力到底是什么和假性教育教学能力如何破解。为此,分析假性教育教学能力的产生根源、本质、特点与破解之道,既可为国考面试提供改进建议,亦可为提升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提供现实参照。
一、假性教育教学能力的由来与影响
作为哲学理论的现象学,强调“回到事物本身”,只有返回到直接的“直观”这个最初的来源,回到由最初的来源引出的对本质结构的洞察,我们才能运用伟大的哲学传统及其概念和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直观地阐明这些概念,才能在直观的基础上重新陈述这些问题,最终至少在原则上解决这些问题 [1]。因此,回到国考面试的现场,才能直观重现并陈述“假性教育教学能力”的问题。而作为研究方法的现象学,强调“描述经验的本质特征”,即通过描述、分析等手段来还原事物或现象意义的过程。因而,通过观察、体验、反思、访谈等方式来本质还原国考面试的场景,是本文的重要研究方法。
国考面试主要包括考生抽题、备课、答题、试讲、答辩、考官评分(考生离场)等6个环节,其中的答题(回答规定问题)、试讲(模拟试讲或演示)、答辩(考官问考生答)是核心环节。后两个环节中最容易出现假性教育教学能力者,尤其是试讲环节。研究者将这种不是来自于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和对自己教育教学实践的反思,而是通过技术模式被外界塑造出来的、不能够解决真实的教育教学问题,却能够帮助申请人通过教师资格考试的能力,界定为假性教育教学能力[2]。很多研究揭示了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中假性教育教学能力的影响,认为外烁的、技术指向的假性教育教学能力让一些本身不具有教师资格的人员混入教师队伍,降低了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的信度与效度,从而导致利益相关者对国考面试科学性与有效性的认同度不高;而考试的可“训练”特征掩盖了非师范生的教育素养和真实教育能力的欠缺,难以保证其具备相应的教育信念与责任、教育知识与能力[3]。此外,假性教育教学能力者通过国考面试后会给中小学校带来“再培养”的麻烦,其自身素养与能力差的问题会长期困扰着基础教育。今天的中小学校长们时常抱怨的教师培养质量下降,主要指的是“只考不育”模式下的非師范类专业毕业生的专业质量[4]。
二、假性教育教学能力的根源、本质与特点
假性教育教学能力的存在既破坏了教师资格考试的公平性,又严重影响了教师的质量,甚至长期困扰着基础教育的质量。那么,假性教育教学能力问题有消灭之道或者破解之道吗?不妨先窥探其产生之因。
(一)假性教育教学能力的产生根源
从根源看,一些非师范生通过参加教师培训机构和考试辅导机构的临时短期培训,塑造出假性教育教学能力来应付国考面试,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从非师范生的角度看,与师范生相比,他们既缺乏对教师教育课程的系统学习,又缺乏教育教学实践经验。非师范生对这种差距的存在心知肚明,同时,存在着补缺的需求与意愿。校外培训机构所开发的面试模式或者技巧,本质上来源于师范生的学科教学论、教学设计等教师教育课程,师范生要花上几个学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才能逐渐领会,而校外培训机构把这些理论浓缩为易记忆、好掌握的模式或技巧,一个星期左右即可学会。因此从时间成本来看,参加校外机构的培训无疑是性价比较高的选择。
其次,从国考面试看,面试的形式与标准为假性教育教学能力者通过考试留下了空间。第一,国考合格是教师职业准入的前提条件。换言之,国考面试对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要求是“准入”级别。一方面,形成“准入”级别的教学能力相对而言不会太难;另一方面,“合格”与“不合格”之间的界限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模糊性——面试考官对于合格教育教学能力的最低下限难以把握和统一标准。比如,对“教学内容表述和呈现清楚、准确”这一面试标准,是考生在试讲环节出现一处科学性错误不合格,还是出现多处错误就不合格?抑或关键性内容出现错误才不合格?再或者是在答辩环节出现科学性错误就不合格?事实上,缺乏一个相对明确统一的标准(笔者访谈了10余位面试考官,大部分面试考官认为,试讲过程中知识点讲错是新手教师成长道路上的必修课,在所难免。但不能就此说明该教师素质不合格,因此一般不会一概而论),这又给了假性教育教学能力者投机取巧的机会。第二,面试时间太短。面试过程中10分钟的试讲难以全面、深入地反映考生的实际教育教学能力,同时面试考官很难在短时间的面试中对通过训练获得的教育教学能力做出客观判断[5]。第三,答题环节“在测试教师专业发展的功能性上存在有限性,考试可以满足认知的需求,但满足不了行动上的需要”[6],而这正好是假性教育教学能力者所擅长的。至于是否能真正解决实际问题,却是无关紧要的。第四,由于条件的限制,国考面试模拟试讲的形式也为假性教育教学能力者减轻了压力,降低了试讲的难度。因为没有真正的学生,就不会有复杂的师生互动和超预期的“生成”,只要假性教育教学能力者表演到位,大致都能通过面试。 再次,从培训机构的角度看,师范专业往往只针对师范生提供教师教育课程和教育实践机会,并且一些师范大学和师范专业不愿做国考前的应试培训,这无疑给校外培训机构提供了绝佳的机会。比如,针对国考面试,培训机构无非要做好三件事:一是构建真题库和开发模拟题库。全面收集历年真题,包括结构化面试以及模拟试讲的题目等。总结往年的真题,总能发现命题的一些规律和趋势,并据此开发出模拟试题,有时竟然能真的和考试命题一模一样(如试讲题目均来自中小学教材,因此重合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二是开发具有普适性的试讲模式。换言之,任何学科的课堂教学总有一些普适性的规则或者原则。比如,一般中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大致包括“新课导入”“探究新知”“巩固练习”“课堂小结”“作业布置”等。作为“准入”级别的教学,做好这5个环节就足以应付国考面试。甚至,有些校外培训机构针对不同学科的特点开发了不同的面试模式。三是总结模拟试讲的技巧。比如,教态要自然大方、声音要清楚洪亮、要进行师生问答,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反馈等。虽然这些面试的模式或者技巧看起来有些“小儿科”,甚至是“肤浅”,但实操性却很强,国考面试中较为实用。
(二)假性教育教学能力的本质与特点
教育教學能力是指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所必备的,随着从教时间的增长而发生质的动态变化的核心能力及其组合[7]。换言之,教育教学能力的实质是对教育教学问题的解决程度及操作性水平。与之相反,假性教育教学能力是一种虚假的表演能力,其最典型的特质就是虚假——目的是虚假的。假性教育教学能力不指向学生的发展而指向通过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场景是虚假的;假性教育教学能力既不产生于真实的课堂,又不能应用于真实的课堂,对象是虚假的;假性教育教学能力既不需要真实的学生,也不能面对真实的学生。具体而言,“假性教育教学能力”具有以下特点。
1.应试而生。从产生的源头来看,假性教育教学能力应试而生。其一,国考是假性教育教学能力的使用场域。假性教育教学能力源于外界的“技术模式”,专门针对国考。换言之,假性教育教学能力者目标极为明确,针对性很强,就是通过国考。它是为考试而诞生的一种能力,能且只能在考试中使用。其二,假性教育教学能力不适用于课堂教学。课堂是教师最为日常的专业教育实践场所,也是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发展的天然最佳场所。但假性教育教学能力不是在课堂教学中形成的,比如答题环节中只需要考生记忆与背诵培训机构提供的现成答案与模板,就可以通过结构化面试。试讲环节以模拟教学的方式进行,与真实的课堂教学相比,既没有真实的学生,也不会有师生间的互动,与真实的课堂教学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异。其三,假性教育教学能力具有暂时性。教育教学能力的形成具有连续性与长期性,其生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经过长时间的积累与内化。教育教学实际上是一个根据现场特殊情境进行即兴创作的过程(类似爵士乐手的即兴演奏)。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特性、教学的目的和内容、自身特长等因素,不断调整自己的策略和做法[8]。优秀教师的头脑中存在一个丰富的“经验库”,库里包含着类似问题的解决方案的图式或者经验。然而,假性教育教学能力的造就是通过短期的集中培训获得的,是临时打造成的。假性教育教学能力者经验库中的工具寥寥无几,因此解决问题的对策少之又少,表现出来的“能力”只能临时性地应付某些认知类的问题。
2.疏离实践。从形成过程看,假性教育教学能力是一种虚假的能力,其形成先天不足,其应用后天无门,根源在于其疏离教育教学实践。真正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和反思中形成的,并被教师信奉为能够指导自己教育教学实践的真正的能力[9]。假性教育教学能力的形成缺乏专业涵育的过程,不具有实践性,也不能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首先,实践性是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首要特征。教育教学能力是“做出来”的能力,遵循一定的行动逻辑,表现为教师的具体做法、策略、行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对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生成、发展具有本源性意义。倘若离开了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就无从表现。其次,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是通过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得以发展与提升的。换言之,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具有实践性,或者说实践性决定了教师若想发展教育教学能力,仅在理论层面探讨是难以实现的。同时,对实践的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方式,是教师教学能力形成的基础,因此,教师的实践是反思性实践。假性教育教学能力的形成显然缺乏这样的实践。最后,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包括教育教学的认知能力与实践能力。国考面试的虚拟场景更倾向于考查考生的教育教学认知能力,而不是行动能力或者实践能力。假性教育教学能力恰好类似于一种认知能力,因此,能契合国考面试的要求。假性教育教学能力者能凭借一些抽象的答题模板或者应试技巧,回答一些面试中的认知问题,但不能真实地用行动解决实际的教育教学问题。
3.有教无学。从其构成来看,假性教学能力“有教无学”,是一种有缺陷或者残缺的能力。真实的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学生学习的能力,是一种互动的能力,开展师生互动,能真实地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但假性教育教学能力不能直面真实的学生,是一种“有教无学”的单向度能力。第一,假性教育教学能力只关注“教”,不关注“学”。教学的本质是促进学生的学习,而国考面试显然更关注面试者的教。因为在虚拟的试讲过程中,没有真实的学生,面试者可以按照自身的期望或者意愿预设学情、预设学生的答案、预设各种教学场景,甚至包括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与反馈都会预先设置好,不会出现任何“教学意外”。第二,假性教学能力是一种表演式或者演讲式的虚假教学能力。试讲环节缺乏真实的教学场景,既不存在师生间的交流互动,也不需要处理生成性的教学问题,还不需要根据学生的反馈来调整教学,更不需要学生反馈与评价教学效果,其实质上只考查考生的5种演示能力:“教学内容的讲授科学准确”“语言表达清晰连贯”“教学环节得当”“板书设计合理”“有教学评价”。总之,教育教学能力是一种指向实践、应用于实践的师生互动能力,它以学生的发展为旨归,而国考面试因为没有真实的学生,也就不需要承担指导学生全面发展的任务。因此,假性教育教学能力是一种面向考试、应用于考试的单向表演能力,不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只以通过国考为目标。 三、假性教育教学能力的破解之道
综上可知,假性教育教学能力是一种先天不足、后天无用的应试能力,它不能助力考生获得真实的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但是能够帮助考生通过国考。由于国考面试时间与条件的限制,在虚拟的教育教学情境中甄别考生的假性教育教学能力困难重重,因而,破解的关键在于构建政策性的保障机制。
(一)建立专业教育制度,避免“只考不育”的困境
从“疏”的角度来看,疏通非师范生、社会考生获得教育教学能力的渠道,建立起相应的教师培养机制,能够减少假性教育教学能力者的出现。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是通过师范专业的专业性与专属性培养来实现的。与师范生相比,假性教育教学能力者缺乏一个明显的专业培育过程。教师接受专业教育是世界惯例,且一般只有在接受专业教育后才能参加教师资格考试。专业教育包括专业的理论教育与专业的实践教育。专业的理论教育是专业的学术教育;专业的实践教育是专业的学术教育的延伸,是获得专业实践知识和能力的教育,甚至是专业的伦理教育,所有这些构成了一个专业的知、情、意、行的教育过程[10],集成了对教师认知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全方位培养。专业教育意味著包括培养能够合格地站在“讲台”上的教师,培养能够“教会学生学习”“育人”和提供“专业服务”的、满足教师专业内涵要求的教师[11],而不只是能通过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的教师。
教育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是,法律规定申请人获得资格证书之前必须接受专业教育,相应地,大学往往会建立一种“选择性教师教育专业”的制度。而我国的非师范生和社会考生缺乏获取专业教育的渠道。换言之,非师范生和社会考生应该去哪里学习、应该学习多长时间、应该学习哪些课程、如何学习以及如何管理、学完以后应获得何种文凭等,都是亟待解决或厘清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主张:第一,建立教师教育的学科专业制度。即在“教师教育学”学科下设置小学教师教育、中学教师教育等专业;在专业下设置语文教师教育、数学教师教育等方向。第二,建立申请人专业教育制度,包括在读生与非在读生的申请人制度,使其具有合法性。第三,授权高校的相关学院、相关专业提供专业教育,使其具有合理性。包括为申请者提供相关的课程、教学、实践等。要求申请者在规定的时间与空间内完成相应的学习,获得学分,并最终获得专业学位或取得专业学历。第四,建立专业质量保障制度,即制订教师教育机构认证标准,并建立相关的认证制度,保证教师教育机构的合法性。
(二)建立考生资格考查制度,将其专业教育培养经历纳入考查范畴
从“堵”的角度来看,要降低或消除假性教育教学能力者通过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的机会。换言之,政策中明确规定非师范生、社会考生参加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前必须学习教师教育课程,参加教育实践并通过相关考核。假性教育教学能力显示了考生在职前培养中接受的专业培养与非专业培养的差异,也由此引发了“形式公平”掩盖“实质”不公平的问题——师范生花了至少4年时间为从事教师职业所做的准备被归零,而应试的可“训练”特征又进一步掩饰了非师范生的教育素养和真实教育能力的欠缺问题[12]。而这种差异在成长过程上主要体现为教师教育课程与教育实践经历的差异。非师范生、社会考生往往没有经过教师教育课程的学习,包括教育学课程与学科教学论课程等。专业实践教育是师范生自我专业身份认同建构的行动过程[13],这也是非师范生、社会考生所欠缺的。因此,针对非师范生、社会考生,可以要求其提供证明材料,证实其教师教育课程学习经历与教育实践经历,具体包括课程学习、师德体验、教学实践、班级管理、教育实习等方面的材料。相关认证部门应对考生所提交证明材料的真实性予以审查,一旦发现虚报,则不予认证并给予一定的处罚。
与此同时,参照国外的成型经验,可设置3种供选择的配套方案:一是由教师教育机构提供教师教育课程与教育实践,即非师范生和社会考生可到教师教育机构学习规定的教师教育课程,并参加教育实践,且考核合格后方可参加教师资格考试。二是高等院校开设1至2年的教师教育文凭课程。非师范生和社会考生可修读规定的教师教育课程以获得学分,并到中小学参加教育实践,且考核合格后才有资格参加国家教师资格面试。三是与当前的全日制教育硕士制度结合,即愿意从事中小学教师职业的非师范生到高校修读教师教育课程并参加教育实践,且达到教育硕士学位要求,依据《教育类研究生和公费师范生免试认定中小学教师资格改革实施方案》通过教师职业能力测试后,可以免试获得教师资格证书。
总之,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是建设新时代教师队伍的关键举措,但国考的形式不能全面考查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导致假性教育教学能力的产生。建立相关的专业教育制度和考生资格考查制度,疏、堵结合,可以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制度,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提高教师培养质量,严把入口关”的功能。
参考文献:
[1]赫伯特·施皮格伯格.现象学运动[M].王炳文,张金言译.北京:商务出版社,1995:4.
[2][9]张鲁宁.对“假性教育教学能力”能通过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的反思[J].教育学报,2015(03):46-52.
[3]陆道坤,蒋叶红.思想的混乱与发展的迷茫——对教师资格证制度改革背景下教师教育发展的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2016(10):162-168.
[4]朱旭东.别小看师范类教育调整的复杂性[N].中国教育报,2015-10-15(02).
[5]黄梅,黄希庭,杨丽华.美国新入职教师表现性评价系统及启示——以中学科学评价手册为例[J].课程·教材·教法,2016(6):121-127.
[6][10][13]朱旭东,袁丽.教师资格考试政策实施的制度设计[J].教育研究,2016(5):436.
[7]王沛,关文军,王阳.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内涵与结构[J].课程·教材·教法,2010(06):92-96. [8]陈向明.教师资格制度的反思与重构[J].教育发展研究,2008(Z4):42-45.
[11]朱旭东,袁丽.我国“教师资格考试”政策解读[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4):107-115.
[12]蹇世琼,冉隆锋.教师资格证“国考”实践中的现实矛盾与制度完善[J].教育科学,2017(05):52-56.
(责任编辑:刘新才)
The Origin, Characteristics and Solution of
“Fals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Ability” in the Interview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 Qualification Examination
LIU Xuemei, LIN Juan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Anhui 241002,China)
Abstract: The existence of fals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ability in the interview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 qualification examination affects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national examination, puzzles the basic education, and leads to the dispute of “fairness”.According to the phenomenological theory and method, it is found that from the root,the willingness of non normal students, the standard and form of national examination interview, the training mechanism of normal majors, and the efficiency of training institutions all provide conditi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fals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ability. In essence, fals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ability is a kind of false performance ability.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it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xam oriented, alienated from practice, teaching without learning. In a word, it is a kind of false ability which is inborn and useless. The key to solve it lies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 system and examinee qualification inspection system.
Key words: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 qualification examination; fals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ability; origin; characteristics; crack
[收稿日期]2021-06-06
[基金項目]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新制度主义视角下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制度的有效性研究——以安徽省为例”(项目编号:AHSKQ2016D39)。
[作者简介]刘学梅(1980-),女,湖北英山人,博士,安徽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教育。林娟(1993-),女,安徽黄山人,安徽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假性教育教学能力;应试而生;有教无学;资格考查制度
[中图分类号]G4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1)05-0086-05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1.05.014
自2013年8月教育部印发《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以来,参加全国统一考试(下文简称“国考”)逐渐成为中小学教师取得教师资格证书的基本途径。面试是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的重要环节,主要考查申请人的基本教育素养、职业发展潜质和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但面试中假性教育教学能力的存在,严重地影响了面试的信度和效度。已有研究揭示了假性教育教学能力的存在,但是一直有3个问题吸引着研究者的目光,即假性教育教学能力是如何产生的、假性教育教学能力到底是什么和假性教育教学能力如何破解。为此,分析假性教育教学能力的产生根源、本质、特点与破解之道,既可为国考面试提供改进建议,亦可为提升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提供现实参照。
一、假性教育教学能力的由来与影响
作为哲学理论的现象学,强调“回到事物本身”,只有返回到直接的“直观”这个最初的来源,回到由最初的来源引出的对本质结构的洞察,我们才能运用伟大的哲学传统及其概念和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直观地阐明这些概念,才能在直观的基础上重新陈述这些问题,最终至少在原则上解决这些问题 [1]。因此,回到国考面试的现场,才能直观重现并陈述“假性教育教学能力”的问题。而作为研究方法的现象学,强调“描述经验的本质特征”,即通过描述、分析等手段来还原事物或现象意义的过程。因而,通过观察、体验、反思、访谈等方式来本质还原国考面试的场景,是本文的重要研究方法。
国考面试主要包括考生抽题、备课、答题、试讲、答辩、考官评分(考生离场)等6个环节,其中的答题(回答规定问题)、试讲(模拟试讲或演示)、答辩(考官问考生答)是核心环节。后两个环节中最容易出现假性教育教学能力者,尤其是试讲环节。研究者将这种不是来自于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和对自己教育教学实践的反思,而是通过技术模式被外界塑造出来的、不能够解决真实的教育教学问题,却能够帮助申请人通过教师资格考试的能力,界定为假性教育教学能力[2]。很多研究揭示了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中假性教育教学能力的影响,认为外烁的、技术指向的假性教育教学能力让一些本身不具有教师资格的人员混入教师队伍,降低了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的信度与效度,从而导致利益相关者对国考面试科学性与有效性的认同度不高;而考试的可“训练”特征掩盖了非师范生的教育素养和真实教育能力的欠缺,难以保证其具备相应的教育信念与责任、教育知识与能力[3]。此外,假性教育教学能力者通过国考面试后会给中小学校带来“再培养”的麻烦,其自身素养与能力差的问题会长期困扰着基础教育。今天的中小学校长们时常抱怨的教师培养质量下降,主要指的是“只考不育”模式下的非師范类专业毕业生的专业质量[4]。
二、假性教育教学能力的根源、本质与特点
假性教育教学能力的存在既破坏了教师资格考试的公平性,又严重影响了教师的质量,甚至长期困扰着基础教育的质量。那么,假性教育教学能力问题有消灭之道或者破解之道吗?不妨先窥探其产生之因。
(一)假性教育教学能力的产生根源
从根源看,一些非师范生通过参加教师培训机构和考试辅导机构的临时短期培训,塑造出假性教育教学能力来应付国考面试,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从非师范生的角度看,与师范生相比,他们既缺乏对教师教育课程的系统学习,又缺乏教育教学实践经验。非师范生对这种差距的存在心知肚明,同时,存在着补缺的需求与意愿。校外培训机构所开发的面试模式或者技巧,本质上来源于师范生的学科教学论、教学设计等教师教育课程,师范生要花上几个学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才能逐渐领会,而校外培训机构把这些理论浓缩为易记忆、好掌握的模式或技巧,一个星期左右即可学会。因此从时间成本来看,参加校外机构的培训无疑是性价比较高的选择。
其次,从国考面试看,面试的形式与标准为假性教育教学能力者通过考试留下了空间。第一,国考合格是教师职业准入的前提条件。换言之,国考面试对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要求是“准入”级别。一方面,形成“准入”级别的教学能力相对而言不会太难;另一方面,“合格”与“不合格”之间的界限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模糊性——面试考官对于合格教育教学能力的最低下限难以把握和统一标准。比如,对“教学内容表述和呈现清楚、准确”这一面试标准,是考生在试讲环节出现一处科学性错误不合格,还是出现多处错误就不合格?抑或关键性内容出现错误才不合格?再或者是在答辩环节出现科学性错误就不合格?事实上,缺乏一个相对明确统一的标准(笔者访谈了10余位面试考官,大部分面试考官认为,试讲过程中知识点讲错是新手教师成长道路上的必修课,在所难免。但不能就此说明该教师素质不合格,因此一般不会一概而论),这又给了假性教育教学能力者投机取巧的机会。第二,面试时间太短。面试过程中10分钟的试讲难以全面、深入地反映考生的实际教育教学能力,同时面试考官很难在短时间的面试中对通过训练获得的教育教学能力做出客观判断[5]。第三,答题环节“在测试教师专业发展的功能性上存在有限性,考试可以满足认知的需求,但满足不了行动上的需要”[6],而这正好是假性教育教学能力者所擅长的。至于是否能真正解决实际问题,却是无关紧要的。第四,由于条件的限制,国考面试模拟试讲的形式也为假性教育教学能力者减轻了压力,降低了试讲的难度。因为没有真正的学生,就不会有复杂的师生互动和超预期的“生成”,只要假性教育教学能力者表演到位,大致都能通过面试。 再次,从培训机构的角度看,师范专业往往只针对师范生提供教师教育课程和教育实践机会,并且一些师范大学和师范专业不愿做国考前的应试培训,这无疑给校外培训机构提供了绝佳的机会。比如,针对国考面试,培训机构无非要做好三件事:一是构建真题库和开发模拟题库。全面收集历年真题,包括结构化面试以及模拟试讲的题目等。总结往年的真题,总能发现命题的一些规律和趋势,并据此开发出模拟试题,有时竟然能真的和考试命题一模一样(如试讲题目均来自中小学教材,因此重合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二是开发具有普适性的试讲模式。换言之,任何学科的课堂教学总有一些普适性的规则或者原则。比如,一般中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大致包括“新课导入”“探究新知”“巩固练习”“课堂小结”“作业布置”等。作为“准入”级别的教学,做好这5个环节就足以应付国考面试。甚至,有些校外培训机构针对不同学科的特点开发了不同的面试模式。三是总结模拟试讲的技巧。比如,教态要自然大方、声音要清楚洪亮、要进行师生问答,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反馈等。虽然这些面试的模式或者技巧看起来有些“小儿科”,甚至是“肤浅”,但实操性却很强,国考面试中较为实用。
(二)假性教育教学能力的本质与特点
教育教學能力是指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所必备的,随着从教时间的增长而发生质的动态变化的核心能力及其组合[7]。换言之,教育教学能力的实质是对教育教学问题的解决程度及操作性水平。与之相反,假性教育教学能力是一种虚假的表演能力,其最典型的特质就是虚假——目的是虚假的。假性教育教学能力不指向学生的发展而指向通过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场景是虚假的;假性教育教学能力既不产生于真实的课堂,又不能应用于真实的课堂,对象是虚假的;假性教育教学能力既不需要真实的学生,也不能面对真实的学生。具体而言,“假性教育教学能力”具有以下特点。
1.应试而生。从产生的源头来看,假性教育教学能力应试而生。其一,国考是假性教育教学能力的使用场域。假性教育教学能力源于外界的“技术模式”,专门针对国考。换言之,假性教育教学能力者目标极为明确,针对性很强,就是通过国考。它是为考试而诞生的一种能力,能且只能在考试中使用。其二,假性教育教学能力不适用于课堂教学。课堂是教师最为日常的专业教育实践场所,也是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发展的天然最佳场所。但假性教育教学能力不是在课堂教学中形成的,比如答题环节中只需要考生记忆与背诵培训机构提供的现成答案与模板,就可以通过结构化面试。试讲环节以模拟教学的方式进行,与真实的课堂教学相比,既没有真实的学生,也不会有师生间的互动,与真实的课堂教学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异。其三,假性教育教学能力具有暂时性。教育教学能力的形成具有连续性与长期性,其生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经过长时间的积累与内化。教育教学实际上是一个根据现场特殊情境进行即兴创作的过程(类似爵士乐手的即兴演奏)。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特性、教学的目的和内容、自身特长等因素,不断调整自己的策略和做法[8]。优秀教师的头脑中存在一个丰富的“经验库”,库里包含着类似问题的解决方案的图式或者经验。然而,假性教育教学能力的造就是通过短期的集中培训获得的,是临时打造成的。假性教育教学能力者经验库中的工具寥寥无几,因此解决问题的对策少之又少,表现出来的“能力”只能临时性地应付某些认知类的问题。
2.疏离实践。从形成过程看,假性教育教学能力是一种虚假的能力,其形成先天不足,其应用后天无门,根源在于其疏离教育教学实践。真正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和反思中形成的,并被教师信奉为能够指导自己教育教学实践的真正的能力[9]。假性教育教学能力的形成缺乏专业涵育的过程,不具有实践性,也不能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首先,实践性是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首要特征。教育教学能力是“做出来”的能力,遵循一定的行动逻辑,表现为教师的具体做法、策略、行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对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生成、发展具有本源性意义。倘若离开了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就无从表现。其次,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是通过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得以发展与提升的。换言之,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具有实践性,或者说实践性决定了教师若想发展教育教学能力,仅在理论层面探讨是难以实现的。同时,对实践的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方式,是教师教学能力形成的基础,因此,教师的实践是反思性实践。假性教育教学能力的形成显然缺乏这样的实践。最后,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包括教育教学的认知能力与实践能力。国考面试的虚拟场景更倾向于考查考生的教育教学认知能力,而不是行动能力或者实践能力。假性教育教学能力恰好类似于一种认知能力,因此,能契合国考面试的要求。假性教育教学能力者能凭借一些抽象的答题模板或者应试技巧,回答一些面试中的认知问题,但不能真实地用行动解决实际的教育教学问题。
3.有教无学。从其构成来看,假性教学能力“有教无学”,是一种有缺陷或者残缺的能力。真实的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学生学习的能力,是一种互动的能力,开展师生互动,能真实地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但假性教育教学能力不能直面真实的学生,是一种“有教无学”的单向度能力。第一,假性教育教学能力只关注“教”,不关注“学”。教学的本质是促进学生的学习,而国考面试显然更关注面试者的教。因为在虚拟的试讲过程中,没有真实的学生,面试者可以按照自身的期望或者意愿预设学情、预设学生的答案、预设各种教学场景,甚至包括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与反馈都会预先设置好,不会出现任何“教学意外”。第二,假性教学能力是一种表演式或者演讲式的虚假教学能力。试讲环节缺乏真实的教学场景,既不存在师生间的交流互动,也不需要处理生成性的教学问题,还不需要根据学生的反馈来调整教学,更不需要学生反馈与评价教学效果,其实质上只考查考生的5种演示能力:“教学内容的讲授科学准确”“语言表达清晰连贯”“教学环节得当”“板书设计合理”“有教学评价”。总之,教育教学能力是一种指向实践、应用于实践的师生互动能力,它以学生的发展为旨归,而国考面试因为没有真实的学生,也就不需要承担指导学生全面发展的任务。因此,假性教育教学能力是一种面向考试、应用于考试的单向表演能力,不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只以通过国考为目标。 三、假性教育教学能力的破解之道
综上可知,假性教育教学能力是一种先天不足、后天无用的应试能力,它不能助力考生获得真实的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但是能够帮助考生通过国考。由于国考面试时间与条件的限制,在虚拟的教育教学情境中甄别考生的假性教育教学能力困难重重,因而,破解的关键在于构建政策性的保障机制。
(一)建立专业教育制度,避免“只考不育”的困境
从“疏”的角度来看,疏通非师范生、社会考生获得教育教学能力的渠道,建立起相应的教师培养机制,能够减少假性教育教学能力者的出现。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是通过师范专业的专业性与专属性培养来实现的。与师范生相比,假性教育教学能力者缺乏一个明显的专业培育过程。教师接受专业教育是世界惯例,且一般只有在接受专业教育后才能参加教师资格考试。专业教育包括专业的理论教育与专业的实践教育。专业的理论教育是专业的学术教育;专业的实践教育是专业的学术教育的延伸,是获得专业实践知识和能力的教育,甚至是专业的伦理教育,所有这些构成了一个专业的知、情、意、行的教育过程[10],集成了对教师认知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全方位培养。专业教育意味著包括培养能够合格地站在“讲台”上的教师,培养能够“教会学生学习”“育人”和提供“专业服务”的、满足教师专业内涵要求的教师[11],而不只是能通过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的教师。
教育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是,法律规定申请人获得资格证书之前必须接受专业教育,相应地,大学往往会建立一种“选择性教师教育专业”的制度。而我国的非师范生和社会考生缺乏获取专业教育的渠道。换言之,非师范生和社会考生应该去哪里学习、应该学习多长时间、应该学习哪些课程、如何学习以及如何管理、学完以后应获得何种文凭等,都是亟待解决或厘清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主张:第一,建立教师教育的学科专业制度。即在“教师教育学”学科下设置小学教师教育、中学教师教育等专业;在专业下设置语文教师教育、数学教师教育等方向。第二,建立申请人专业教育制度,包括在读生与非在读生的申请人制度,使其具有合法性。第三,授权高校的相关学院、相关专业提供专业教育,使其具有合理性。包括为申请者提供相关的课程、教学、实践等。要求申请者在规定的时间与空间内完成相应的学习,获得学分,并最终获得专业学位或取得专业学历。第四,建立专业质量保障制度,即制订教师教育机构认证标准,并建立相关的认证制度,保证教师教育机构的合法性。
(二)建立考生资格考查制度,将其专业教育培养经历纳入考查范畴
从“堵”的角度来看,要降低或消除假性教育教学能力者通过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的机会。换言之,政策中明确规定非师范生、社会考生参加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前必须学习教师教育课程,参加教育实践并通过相关考核。假性教育教学能力显示了考生在职前培养中接受的专业培养与非专业培养的差异,也由此引发了“形式公平”掩盖“实质”不公平的问题——师范生花了至少4年时间为从事教师职业所做的准备被归零,而应试的可“训练”特征又进一步掩饰了非师范生的教育素养和真实教育能力的欠缺问题[12]。而这种差异在成长过程上主要体现为教师教育课程与教育实践经历的差异。非师范生、社会考生往往没有经过教师教育课程的学习,包括教育学课程与学科教学论课程等。专业实践教育是师范生自我专业身份认同建构的行动过程[13],这也是非师范生、社会考生所欠缺的。因此,针对非师范生、社会考生,可以要求其提供证明材料,证实其教师教育课程学习经历与教育实践经历,具体包括课程学习、师德体验、教学实践、班级管理、教育实习等方面的材料。相关认证部门应对考生所提交证明材料的真实性予以审查,一旦发现虚报,则不予认证并给予一定的处罚。
与此同时,参照国外的成型经验,可设置3种供选择的配套方案:一是由教师教育机构提供教师教育课程与教育实践,即非师范生和社会考生可到教师教育机构学习规定的教师教育课程,并参加教育实践,且考核合格后方可参加教师资格考试。二是高等院校开设1至2年的教师教育文凭课程。非师范生和社会考生可修读规定的教师教育课程以获得学分,并到中小学参加教育实践,且考核合格后才有资格参加国家教师资格面试。三是与当前的全日制教育硕士制度结合,即愿意从事中小学教师职业的非师范生到高校修读教师教育课程并参加教育实践,且达到教育硕士学位要求,依据《教育类研究生和公费师范生免试认定中小学教师资格改革实施方案》通过教师职业能力测试后,可以免试获得教师资格证书。
总之,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是建设新时代教师队伍的关键举措,但国考的形式不能全面考查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导致假性教育教学能力的产生。建立相关的专业教育制度和考生资格考查制度,疏、堵结合,可以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制度,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提高教师培养质量,严把入口关”的功能。
参考文献:
[1]赫伯特·施皮格伯格.现象学运动[M].王炳文,张金言译.北京:商务出版社,1995:4.
[2][9]张鲁宁.对“假性教育教学能力”能通过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的反思[J].教育学报,2015(03):46-52.
[3]陆道坤,蒋叶红.思想的混乱与发展的迷茫——对教师资格证制度改革背景下教师教育发展的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2016(10):162-168.
[4]朱旭东.别小看师范类教育调整的复杂性[N].中国教育报,2015-10-15(02).
[5]黄梅,黄希庭,杨丽华.美国新入职教师表现性评价系统及启示——以中学科学评价手册为例[J].课程·教材·教法,2016(6):121-127.
[6][10][13]朱旭东,袁丽.教师资格考试政策实施的制度设计[J].教育研究,2016(5):436.
[7]王沛,关文军,王阳.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内涵与结构[J].课程·教材·教法,2010(06):92-96. [8]陈向明.教师资格制度的反思与重构[J].教育发展研究,2008(Z4):42-45.
[11]朱旭东,袁丽.我国“教师资格考试”政策解读[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4):107-115.
[12]蹇世琼,冉隆锋.教师资格证“国考”实践中的现实矛盾与制度完善[J].教育科学,2017(05):52-56.
(责任编辑:刘新才)
The Origin, Characteristics and Solution of
“Fals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Ability” in the Interview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 Qualification Examination
LIU Xuemei, LIN Juan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Anhui 241002,China)
Abstract: The existence of fals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ability in the interview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 qualification examination affects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national examination, puzzles the basic education, and leads to the dispute of “fairness”.According to the phenomenological theory and method, it is found that from the root,the willingness of non normal students, the standard and form of national examination interview, the training mechanism of normal majors, and the efficiency of training institutions all provide conditi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fals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ability. In essence, fals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ability is a kind of false performance ability.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it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xam oriented, alienated from practice, teaching without learning. In a word, it is a kind of false ability which is inborn and useless. The key to solve it lies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 system and examinee qualification inspection system.
Key words: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 qualification examination; fals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ability; origin; characteristics; crack
[收稿日期]2021-06-06
[基金項目]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新制度主义视角下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制度的有效性研究——以安徽省为例”(项目编号:AHSKQ2016D39)。
[作者简介]刘学梅(1980-),女,湖北英山人,博士,安徽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教育。林娟(1993-),女,安徽黄山人,安徽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