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放题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其实开放题教学不仅是一个知识获得过程和能力习得的过程,更是一种学生数学素养形成的过程。怎样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文化内涵,数学开放题教学又具有怎样独特的课堂文化特征呢?本文谈谈对数学开放题教育功能的一些认识。
一、主体性与主动性
数学开放题由于具备了“开放”这一最大的特征,给学生提供了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发挥各自的想象力、展开数学思维和方法交流的机会,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还由于数学开放题的条件是可以多样化的,答案是不唯一的,策略是较灵活的,使大部分学生都能参与,都乐于参与,这样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都得到充分发挥,使课堂教学具有了主体性和主动性的特征。
以“平行四边形”一课教学为例,其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学生在二三年级时已知道平行四边形,而且在后来的学习中还掌握了测量线段长度和角的大小的方法。于是教师在引导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特征时提供了尺子、三角板、量角器和绳子四种工具,要求学生自己测一测、量一量,最后汇报自己的测量结果和推断。这里教师提供的工具是开放的或者说学生所选择的策略是开放的,所以学生最后推断的结论也是开放的。选了尺子和三角板的学生认为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才是平行四边形,选了量角器的学生认为对角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而绳子这个工具没有一位学生去选。接下来,很多学生都摆出了自己的理由,想说服对方。这时教师再进行适当的指导、分析,帮助学生利用自己测得的结果得出正确的结论。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觉得自己付出了努力,也感受到了成功的欢乐。在开放的教学中,学生并没有感到是在进行学习,知识本身似乎成了成功的副产品。对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他们在主动参与和探索中,经历了前人曾经经历过的创造过程(观察、测量,猜想加证实),也形成了强烈的主体意识和学习需要。
二、合作交流
数学开放题的教学不仅仅指的是题目本身的开放性,同时也要注意在课堂中有关数学信息的开放性或者说信息的交流性。数学开放题教学要求不仅要提供给学生更多读和写的机会,同时也要提供给学生更多表达自己思想和倾听别人想法的机会。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曾说过:“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要通过数学语言,用它特定的符号、词汇、句法和成语去交流和认识世界。”
如在进行平面图形教学中有这样一道开放题:从一个周长为1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中,剪去一个长2厘米、宽l厘米的小长方形,剩下部分的周长是多少厘米?这道题的解决需要学生考虑问题具有全面性。但由于学生深入思考和多角度思考的能力是有限的,一般人只能想出一两种方法。但是通过在课堂中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相互启发,在共同努力下,学生想出了六七种方法。
如果没有课堂中的良好交流气氛,学生不会想得那么全面,也不会想出六七种方法来。这道数学开放题使学生看到了彼此的思维特点,产生了相互敬佩的情感,同时也使学生体验到了数学交流、表达与深入理解的愉悦。学生在交流中学习了数学,在交流中学会了数学交流。
三、民主与合作
开放题由于在解答时具有灵活性、多向性和开放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具有民主意识,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于打破常规,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和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在民主的气氛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民主作为一个标志,在现代课堂教学中是必需的。
学生在解答开放题的过程中,感到有的题目是有很多答案的,甚至有无数个答案,其中有的题目靠一个人的力量在有限的时间内是完不成的。前述那道平面图形的题目,如果一个人在有限的时间内去想,顶多想出两三种就会满足了,但是由于大家进行了交流协作,在相互启发中找到了更多的方法。开放题的教学使学生感受到了集体的重要和合作的意义,学生开始采纳别人的意见,开始体验到了大家“协同作战”的乐趣。
四、现实性
在以往的教育观念中,学生学业的成功表现在对数学知识的占有量和解答非真实的题目的能力上。教师和学生都将对知识对象(数学知识)的占有和运用当作唯一目的,却不知其实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种对社会生活事件和现象的探索、解决并付之以各种情感体验的综合过程。如果数学知识没有了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那么学习它还有什么意义呢?毕竟,数学是一门应用科学,最终是要去指导实践的。教师在进行开放题的训练中,只有让学生在开放性的数学训练中,凭借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探索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现象与事实,才能让学生获得学习的动力和创新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数学开放题具有很多教育功能,只有教师在教学时加以注意并把握好,才能为学生提供一个选择信息自由和处理信息自由的发展空间,才能避免传统教学中的结构化、公式化、典型化所带来的单向、被动、封闭、局限和脱离学生实际生活等弊端。
一、主体性与主动性
数学开放题由于具备了“开放”这一最大的特征,给学生提供了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发挥各自的想象力、展开数学思维和方法交流的机会,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还由于数学开放题的条件是可以多样化的,答案是不唯一的,策略是较灵活的,使大部分学生都能参与,都乐于参与,这样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都得到充分发挥,使课堂教学具有了主体性和主动性的特征。
以“平行四边形”一课教学为例,其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学生在二三年级时已知道平行四边形,而且在后来的学习中还掌握了测量线段长度和角的大小的方法。于是教师在引导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特征时提供了尺子、三角板、量角器和绳子四种工具,要求学生自己测一测、量一量,最后汇报自己的测量结果和推断。这里教师提供的工具是开放的或者说学生所选择的策略是开放的,所以学生最后推断的结论也是开放的。选了尺子和三角板的学生认为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才是平行四边形,选了量角器的学生认为对角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而绳子这个工具没有一位学生去选。接下来,很多学生都摆出了自己的理由,想说服对方。这时教师再进行适当的指导、分析,帮助学生利用自己测得的结果得出正确的结论。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觉得自己付出了努力,也感受到了成功的欢乐。在开放的教学中,学生并没有感到是在进行学习,知识本身似乎成了成功的副产品。对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他们在主动参与和探索中,经历了前人曾经经历过的创造过程(观察、测量,猜想加证实),也形成了强烈的主体意识和学习需要。
二、合作交流
数学开放题的教学不仅仅指的是题目本身的开放性,同时也要注意在课堂中有关数学信息的开放性或者说信息的交流性。数学开放题教学要求不仅要提供给学生更多读和写的机会,同时也要提供给学生更多表达自己思想和倾听别人想法的机会。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曾说过:“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要通过数学语言,用它特定的符号、词汇、句法和成语去交流和认识世界。”
如在进行平面图形教学中有这样一道开放题:从一个周长为1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中,剪去一个长2厘米、宽l厘米的小长方形,剩下部分的周长是多少厘米?这道题的解决需要学生考虑问题具有全面性。但由于学生深入思考和多角度思考的能力是有限的,一般人只能想出一两种方法。但是通过在课堂中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相互启发,在共同努力下,学生想出了六七种方法。
如果没有课堂中的良好交流气氛,学生不会想得那么全面,也不会想出六七种方法来。这道数学开放题使学生看到了彼此的思维特点,产生了相互敬佩的情感,同时也使学生体验到了数学交流、表达与深入理解的愉悦。学生在交流中学习了数学,在交流中学会了数学交流。
三、民主与合作
开放题由于在解答时具有灵活性、多向性和开放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具有民主意识,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于打破常规,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和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在民主的气氛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民主作为一个标志,在现代课堂教学中是必需的。
学生在解答开放题的过程中,感到有的题目是有很多答案的,甚至有无数个答案,其中有的题目靠一个人的力量在有限的时间内是完不成的。前述那道平面图形的题目,如果一个人在有限的时间内去想,顶多想出两三种就会满足了,但是由于大家进行了交流协作,在相互启发中找到了更多的方法。开放题的教学使学生感受到了集体的重要和合作的意义,学生开始采纳别人的意见,开始体验到了大家“协同作战”的乐趣。
四、现实性
在以往的教育观念中,学生学业的成功表现在对数学知识的占有量和解答非真实的题目的能力上。教师和学生都将对知识对象(数学知识)的占有和运用当作唯一目的,却不知其实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种对社会生活事件和现象的探索、解决并付之以各种情感体验的综合过程。如果数学知识没有了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那么学习它还有什么意义呢?毕竟,数学是一门应用科学,最终是要去指导实践的。教师在进行开放题的训练中,只有让学生在开放性的数学训练中,凭借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探索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现象与事实,才能让学生获得学习的动力和创新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数学开放题具有很多教育功能,只有教师在教学时加以注意并把握好,才能为学生提供一个选择信息自由和处理信息自由的发展空间,才能避免传统教学中的结构化、公式化、典型化所带来的单向、被动、封闭、局限和脱离学生实际生活等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