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校的主要工作是育人,学校生活应充满德性。百川园的德性生活是充满理性的、自由自律的、具有创造性的。构建儿童完整的德性生活,要明确德性生活的主体,抓住德性生活构建的契机,营造德性生活的土壤。
关键词:德性生活;学生发展;均衡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06B-0033-03
学校的主要工作是育人,学校生活就应充满德性。德性生活应是理性思考的生活,苏格拉底指出,“善虽不可教,但对善的向往和追求、对善的认识是可教的,这种教化促成理性反观自身,以理性思考生活”[1]。德性生活应是自由自律的生活,德性需要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生长,同时也需要规则的约束。德性生活应是一种创造性的生活,它源于人类的日常生活,但同时又具有创造性,通过创造性的劳动,能够促使道德品质、行为举止进入一个更高的境界。
百川园的学生大多是随迁子女,在入校之初表现出木讷、拘谨、害羞、退缩,行为习惯更是令人担忧。如何改变现状?我们从“人人”“时时”“处处”三个方面入手,构建儿童完整的德性生活,引导学生向善向美。
一、人人都是德性生活的主体
教师、学校工作人员、伙伴及家长都对儿童生活产生重要影响的人,他们与学生的各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都是德性生活中的主体。
(一)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认识到德育工作是重中之重。在百川园中,所有的教师都有这样一个共识:“我们首先是育人导师,然后才是学科教师。”教育应促进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为此,百川园让各学科教师分年级挖掘各学科的德育目标,并在学科知识教学中加以落实。
(二)职工都是德育影响者
保洁阿姨提供整洁的校园环境,食堂师傅烧出可口的饭菜,保安叔叔保驾护航,木工师傅巧手装饰校园……后勤人员不仅在儿童构建德性生活过程中提供了物质保障,还传递着他们对工作的态度。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对后勤人员的劳动成果也倍加珍惜,校园里乱扔乱丢、乱刻乱画的现象也渐渐消失。
(三)家长都是德育共建者
百川园的家长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提及家庭教育首先想到的就是分数。因此,家长群体教育理念的改变、教育技巧的提升,是学校家庭教育指导的首要任务。唤醒家庭对德性的追求是最好的共建方式,是儿童德性生活最有力的支持。学校通过面向全体家长的家庭教育系列培训班、面向部分家长的读书沙龙和针对个别家庭的专项指导,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的家庭教育指导。与此同时,我们还发动家长参与学校的德育工作:由家长担任水娃大讲堂的讲师,从职业特性入手,用他们质朴、勤劳、为生活努力打拼的精神来激励学生。
(四)学生都是德育参与者
生活给了儿童成长的现实环境,儿童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周遭的人、事、物,当他们真正参与了生活,生活才属于他们。我们提出“自己的学校自己管”的理念,大到学校政策的制定,小到食堂就餐的管理,都会参照学生的部分建议。渐渐地,在校园里有了学生命名的场馆、经他们提议种植的鲜花,有了参与日常管理的红马甲志愿者……洋溢在儿童脸上的是主人翁的自信,镌刻在他们记忆中的是自主管理带来的快乐。
二、时时都是德性生活的契机
德育应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过程,小到每日的生活,大到整个学业阶段。需要掌握其成长节律,抓牢成长的重要节点,关注每日的生活习惯,有步骤地开展德育工作。
(一)关注生活习惯培养,规范每日学校生活
学校德育目标之一就是通过科学、有效的教育让学生成为合格的公民,在小学阶段就要从培养合格的学生做起。合格学生具备的基本生活习惯需要通过明确的标准以及评价机制养成。于是,我們将竞争与激励相结合,由校长室牵头,根据学生在校一日的生活,明确八类评比内容,确定各类评比内容的指导部门,拟定评价标准并对学生开展标准培训,再根据标准开展指导与检查,确定是否达标。明细的标准、周密的步骤让学生的良好习惯在日常评比中逐渐养成。
(二)明确阶段德育内容,统筹年段育人过程
德育要依据育人目标、年龄特点等选取合适的内容,它是一个系统化工程,因此,需要对每个年段的德育课程目标、内容、课时、执教时间进行统一规划,明确每日晨会、每周班会的执教内容,对学校已有的班本课程、故事课程的课时与执教时间进行统筹。明确精细的安排让每一位班主任对德育课程愈发重视,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系统的德性教育。
(三)把握重要成长节点,规划六年成长时刻
林崇德认为,“包括品德在内,每一个心理过程或个性心理特征都要经过由量变引起的几次质变与飞跃,并表现出一定的年龄特征,叫作关键年龄”[2]。抓住这些重要节点,能让育人事半功倍。百川园用“一口水缸”见证学生六年成长的三个重要时刻:一年级入学礼,通过“汇水”让学生的集体意识萌芽;三年级成长礼,从缸内舀一杯水饮下,“饮水”“思源”,让学生学会感恩;六年级毕业礼,学生取水带回,意味“满载而归”。这一口普通的水缸是学生的精神寄托,见证了学生的德性成长。
三、处处都是德性生活的土壤
学校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都应该成为德性成长的空间,促进儿童全面发展,为儿童的德性生活构建提供坚实的保障。
(一)育人浸润在涵养德性的环境中
完善的设施、合理的布局、具有文化特色的建筑和场所组成了优美的校园环境,这是育人的物质基础,成为一种无形的浸润。
在百川园里,每一个景观都表达了教育的理念,每一处设计都蕴含了特定的内涵。环境是厚厚的教科书,寻根廊介绍了全国各个省、市、自治区的风土人情,为寻根课程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种满蔬菜瓜果的百耕园和百果园成为儿童探寻大自然、亲近大自然、进行劳动体验的天然场所。环境是无形的航标,“梦想墙”承载了学生的梦想与目标,“礼仪墙”时刻提醒学生遵守行为规范,“故事墙”记录着生活中美好的点滴,传递着温情、乐趣与正能量。 (二)育人体现在学科教学的课堂中
课堂是学生生活的主阵地,教师需格外关注学生的课堂生活,因为它是环境、教师、学生三者和谐统一的存在。在为学生尽可能提供优质的教学环境后,教师的尊重与关怀是课堂生活的重要组成。教师自身的德性涵养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学生在课堂中也会不断地模仿教师的行为表现。教师的观察与评价直接干预学生课堂的状态。同时,学生也是课堂生活的构建者,学生对同伴课堂行为的判断与处理也会成为影响课堂德性生活构建的因素。
(三)育人蕴含在校本故事课程中
在百川园里,故事是重要的育人手段,也是儿童感受生活的抓手,通过故事引导学生向上向善,“百川故事”系列课程应运而生。2009年以来,学校形成了“百川故事会”“百川园的365个晨会故事”“百川园水娃成长故事”以及“百家故事伴成长”等故事课程群。学校采用不同的故事教育形式:听故事、讲故事、写故事,选取丰富的故事内容,运用各种可能的机会,让“真、善、美”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四)育人发生在实践活动体验中
学校打破零敲碎打式的活动设计,对实践活动进行系统设计,整体构建,打造完整的育人活动空间,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真正的成长。百川园的实践活动分为校内实践活动和校外实践活动。校内实践活动根据年段特点,从劳动、健康、习惯、法治等方面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校外实践活动为六个年级选择合适的德育实践基地并制定实践方案,它提供了鲜活的道德场域,是真正滋养学生道德实践能力的土壤。
在百川园的生活圈里,学生、教职工、家长都是生活的主体,都是生活的体验者,也是文化的缔造者。百川园引领并助力学生的成长,同时这份成长的力量也在对百川园产生作用,他们共同形成了百川园特有的德性生活。
参考文献:
[1]金生鈜.德性与教化——从苏格拉底到尼采:西方道德教育哲学思想研究[M].长沙: 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3:41.
[2]林崇德.品德发展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125.
責任编辑:石萍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百川精神引领下的儿童文化校本建构研究与实践”(R-a/2018/01)的阶段性成果。
收稿日期:2021-05-08
作者简介:马璇,太仓市高新区第二小学(江苏太仓,215413),主要研究方向为德育。
关键词:德性生活;学生发展;均衡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06B-0033-03
学校的主要工作是育人,学校生活就应充满德性。德性生活应是理性思考的生活,苏格拉底指出,“善虽不可教,但对善的向往和追求、对善的认识是可教的,这种教化促成理性反观自身,以理性思考生活”[1]。德性生活应是自由自律的生活,德性需要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生长,同时也需要规则的约束。德性生活应是一种创造性的生活,它源于人类的日常生活,但同时又具有创造性,通过创造性的劳动,能够促使道德品质、行为举止进入一个更高的境界。
百川园的学生大多是随迁子女,在入校之初表现出木讷、拘谨、害羞、退缩,行为习惯更是令人担忧。如何改变现状?我们从“人人”“时时”“处处”三个方面入手,构建儿童完整的德性生活,引导学生向善向美。
一、人人都是德性生活的主体
教师、学校工作人员、伙伴及家长都对儿童生活产生重要影响的人,他们与学生的各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都是德性生活中的主体。
(一)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认识到德育工作是重中之重。在百川园中,所有的教师都有这样一个共识:“我们首先是育人导师,然后才是学科教师。”教育应促进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为此,百川园让各学科教师分年级挖掘各学科的德育目标,并在学科知识教学中加以落实。
(二)职工都是德育影响者
保洁阿姨提供整洁的校园环境,食堂师傅烧出可口的饭菜,保安叔叔保驾护航,木工师傅巧手装饰校园……后勤人员不仅在儿童构建德性生活过程中提供了物质保障,还传递着他们对工作的态度。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对后勤人员的劳动成果也倍加珍惜,校园里乱扔乱丢、乱刻乱画的现象也渐渐消失。
(三)家长都是德育共建者
百川园的家长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提及家庭教育首先想到的就是分数。因此,家长群体教育理念的改变、教育技巧的提升,是学校家庭教育指导的首要任务。唤醒家庭对德性的追求是最好的共建方式,是儿童德性生活最有力的支持。学校通过面向全体家长的家庭教育系列培训班、面向部分家长的读书沙龙和针对个别家庭的专项指导,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的家庭教育指导。与此同时,我们还发动家长参与学校的德育工作:由家长担任水娃大讲堂的讲师,从职业特性入手,用他们质朴、勤劳、为生活努力打拼的精神来激励学生。
(四)学生都是德育参与者
生活给了儿童成长的现实环境,儿童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周遭的人、事、物,当他们真正参与了生活,生活才属于他们。我们提出“自己的学校自己管”的理念,大到学校政策的制定,小到食堂就餐的管理,都会参照学生的部分建议。渐渐地,在校园里有了学生命名的场馆、经他们提议种植的鲜花,有了参与日常管理的红马甲志愿者……洋溢在儿童脸上的是主人翁的自信,镌刻在他们记忆中的是自主管理带来的快乐。
二、时时都是德性生活的契机
德育应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过程,小到每日的生活,大到整个学业阶段。需要掌握其成长节律,抓牢成长的重要节点,关注每日的生活习惯,有步骤地开展德育工作。
(一)关注生活习惯培养,规范每日学校生活
学校德育目标之一就是通过科学、有效的教育让学生成为合格的公民,在小学阶段就要从培养合格的学生做起。合格学生具备的基本生活习惯需要通过明确的标准以及评价机制养成。于是,我們将竞争与激励相结合,由校长室牵头,根据学生在校一日的生活,明确八类评比内容,确定各类评比内容的指导部门,拟定评价标准并对学生开展标准培训,再根据标准开展指导与检查,确定是否达标。明细的标准、周密的步骤让学生的良好习惯在日常评比中逐渐养成。
(二)明确阶段德育内容,统筹年段育人过程
德育要依据育人目标、年龄特点等选取合适的内容,它是一个系统化工程,因此,需要对每个年段的德育课程目标、内容、课时、执教时间进行统一规划,明确每日晨会、每周班会的执教内容,对学校已有的班本课程、故事课程的课时与执教时间进行统筹。明确精细的安排让每一位班主任对德育课程愈发重视,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系统的德性教育。
(三)把握重要成长节点,规划六年成长时刻
林崇德认为,“包括品德在内,每一个心理过程或个性心理特征都要经过由量变引起的几次质变与飞跃,并表现出一定的年龄特征,叫作关键年龄”[2]。抓住这些重要节点,能让育人事半功倍。百川园用“一口水缸”见证学生六年成长的三个重要时刻:一年级入学礼,通过“汇水”让学生的集体意识萌芽;三年级成长礼,从缸内舀一杯水饮下,“饮水”“思源”,让学生学会感恩;六年级毕业礼,学生取水带回,意味“满载而归”。这一口普通的水缸是学生的精神寄托,见证了学生的德性成长。
三、处处都是德性生活的土壤
学校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都应该成为德性成长的空间,促进儿童全面发展,为儿童的德性生活构建提供坚实的保障。
(一)育人浸润在涵养德性的环境中
完善的设施、合理的布局、具有文化特色的建筑和场所组成了优美的校园环境,这是育人的物质基础,成为一种无形的浸润。
在百川园里,每一个景观都表达了教育的理念,每一处设计都蕴含了特定的内涵。环境是厚厚的教科书,寻根廊介绍了全国各个省、市、自治区的风土人情,为寻根课程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种满蔬菜瓜果的百耕园和百果园成为儿童探寻大自然、亲近大自然、进行劳动体验的天然场所。环境是无形的航标,“梦想墙”承载了学生的梦想与目标,“礼仪墙”时刻提醒学生遵守行为规范,“故事墙”记录着生活中美好的点滴,传递着温情、乐趣与正能量。 (二)育人体现在学科教学的课堂中
课堂是学生生活的主阵地,教师需格外关注学生的课堂生活,因为它是环境、教师、学生三者和谐统一的存在。在为学生尽可能提供优质的教学环境后,教师的尊重与关怀是课堂生活的重要组成。教师自身的德性涵养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学生在课堂中也会不断地模仿教师的行为表现。教师的观察与评价直接干预学生课堂的状态。同时,学生也是课堂生活的构建者,学生对同伴课堂行为的判断与处理也会成为影响课堂德性生活构建的因素。
(三)育人蕴含在校本故事课程中
在百川园里,故事是重要的育人手段,也是儿童感受生活的抓手,通过故事引导学生向上向善,“百川故事”系列课程应运而生。2009年以来,学校形成了“百川故事会”“百川园的365个晨会故事”“百川园水娃成长故事”以及“百家故事伴成长”等故事课程群。学校采用不同的故事教育形式:听故事、讲故事、写故事,选取丰富的故事内容,运用各种可能的机会,让“真、善、美”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四)育人发生在实践活动体验中
学校打破零敲碎打式的活动设计,对实践活动进行系统设计,整体构建,打造完整的育人活动空间,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真正的成长。百川园的实践活动分为校内实践活动和校外实践活动。校内实践活动根据年段特点,从劳动、健康、习惯、法治等方面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校外实践活动为六个年级选择合适的德育实践基地并制定实践方案,它提供了鲜活的道德场域,是真正滋养学生道德实践能力的土壤。
在百川园的生活圈里,学生、教职工、家长都是生活的主体,都是生活的体验者,也是文化的缔造者。百川园引领并助力学生的成长,同时这份成长的力量也在对百川园产生作用,他们共同形成了百川园特有的德性生活。
参考文献:
[1]金生鈜.德性与教化——从苏格拉底到尼采:西方道德教育哲学思想研究[M].长沙: 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3:41.
[2]林崇德.品德发展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125.
責任编辑:石萍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百川精神引领下的儿童文化校本建构研究与实践”(R-a/2018/01)的阶段性成果。
收稿日期:2021-05-08
作者简介:马璇,太仓市高新区第二小学(江苏太仓,215413),主要研究方向为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