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统编教材在重视课内阅读的基础上又把阅读引向了课外,这已成为当下语文教育教学的焦点。“快乐读书吧”就是课内外阅读沟通的重要桥梁。根据低段孩子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教师运用多种阅读策略指导学生阅读“快乐读书吧”推荐的作品,用孩子喜爱的方式读喜欢的作品,读出兴趣,读出快乐,丰富语言,提升素养。采用读、唱、讲、演等多种形式丰富孩子的童年,使孩子的童年因阅读而多彩,因精彩而快乐。
关键词:阅读 策略 兴趣 童乐
随着统编教材的投入使用,新课程改革也渐趋深入。统编教材在重视课内阅读的基础上又把阅读引向了课外,这已成为当下语文教育教学的焦点。教材每册安排的“快乐读书吧”栏目就是课内外阅读沟通的重要桥梁,旨在引导学生将阅读由课内进行到课外,激发师生共同开发课外阅读资源,不断增加阅读量,并体验主动阅读、分享阅读的快乐。统编教材知识编排有体系,有层次,采用主题和要素并进的双线结构,低段共安排的四次“快乐读书吧”主题各不相同,要素各有侧重。为了落实语文要素,实现阅读目标,提高阅读能力,提升语文素养,根据低段孩子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对“快乐读书吧”推荐的作品,教师可运用多种有针对性的阅读策略指导学生阅读,采用读、唱、讲、演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语言经验,放飞思维想象,让学生在多彩的童年里由阅读而悦读,尽情享受阅读之快乐。
策略一 由扶到放,知童事之趣
刚入学的孩子识字量有限,拼音学习也仅处于起步阶段,自主阅读能力欠缺,需要在大人的帮扶下扫清阅读障碍,产生阅读期待,习得阅读方法,体会阅读快乐。
(一)帮扶阅读,激发阅读兴趣
身教胜过言传。在家里,爸爸、妈妈爱阅读,就为孩子营造了温馨的阅读氛围;在校园,老师、同学爱阅读,又为孩子提供了良好的阅读环境。被浓浓的阅读气息包围的孩子,自然就爱阅读。当大人和孩子经常在一起阅读时,因指导而简单,因相伴而美好,孩子的阅读兴趣就会在这种伴读中被激发、被养成,让孩子真切感受到阅读是一件有趣且快乐的事。
一年级上册的“快乐读书吧”栏目为孩子推荐了曹文轩、陈先云主编的《和大人一起读》。该书选编了古今中外经典的童话、寓言、儿童故事,以及朗朗上口的童谣、儿歌和优美精练的短文,并配有精美的插图,增强趣味性,适合一年级学生在大人的帮助下进行阅读。当大人和孩子共读时,大人可以先读孩子喜欢的童谣或儿歌,激发起孩子的阅读兴趣;再图文结合读书中的其他内容。让孩子的阅读建立在兴趣之上,主动爱上阅读。
(二)帮扶阅读,习得阅读方法
阅读是讲究方法的,当孩子和大人一起阅读时,大人对孩子阅读方法会起到指引作用。由于孩子的阅读能力有限,在阅读中,可能会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不明白的句子等种种障碍,这时可以让孩子先跟着大人朗读,再提示孩子结合插图和生活经验,想象画面,理解大意;也可以根据所知内容猜猜接下来的情节发展,在故事情節的吸引、带动下,孩子容易产生阅读期待,形成阅读自主性。
策略二 由读到唱,悟童谣之美
到了一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可以比较熟练地运用拼音识字,并且掌握了一些识字方法,具有了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因此,本次“快乐读书吧”主题是“读读童谣和儿歌”。推荐的书目是曹文轩、陈先云主编的《童谣和儿歌》。结合此时孩子的年龄特点、能力水平和童谣、儿歌的文体特征,可以让孩子先读后唱,再入情境边唱边玩,从而增强阅读体验,产生阅读兴趣。
(一)读和唱,感受语言优美
阅读一定是从“读”开始的,不同的文体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童谣和儿歌语言活跃,富于音韵,朗朗上口,适合孩子朗读,孩子们会在朗读中感受童谣、儿歌的语言灵动优美。
一年级的学生喜欢唱,那就让孩子把童谣和儿歌尽情唱出来。那种押韵的味道,明快的节奏,会让孩子乐在其中。教师可依据《童谣和儿歌》中的作品下载相应的儿歌,如孩子们熟悉又喜欢的《小小少年》《铃儿响叮当》《小白船》等儿歌旋律,再借助媒体工具为孩子们播放,孩子们会尽情地跟着唱。这种以唱带读,激发了孩子阅读的兴趣。也可下载一些节奏明快又有些俏皮的音乐,为孩子们提供伴奏,让他们自己将喜欢的童谣、儿歌填进去,再配乐唱。在此过程中,孩子不仅再次体会童谣、儿歌的音韵美,更丰富了情感,提高了审美情趣。
(二)唱和玩,感悟内容之美
《童谣和儿歌》中的作品内容贴近生活和自然,文字浅显易懂,孩子们在熟读之后就能了解内容,体会情感,他们更渴望通过多样的形式表达他们对童谣、儿歌的理解。孩子们都爱玩游戏,教师可以引导孩子通过游戏将蓄积的情感慢慢导出。孩子们唱童谣《数蛤蟆》和《没有腿》时,可为孩子设计“你问我答”的游戏,孩子们在游戏中乐此不疲地玩起来,徜徉在游戏的王国里,尽情享受游戏带给他们的乐趣。通过游戏入情入境的体验,孩子们对童谣、儿歌的感悟也更加增强了。
策略三 由读到讲,见童话之奇
想象是儿童的自由天性,儿童天生具有高超的想象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想象力是创新的源泉,思维的活力。二年级上册的“快乐读书吧”推荐的“读读童话故事”,就是要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来读。教师可借童话故事为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助其翱翔,让孩子们在童话故事的王国里放飞想象,激活思维,丰富语言。
(一)读中见奇
读中感知人物奇。童话通过想象塑造形象,可以让无生命、无情感的事物变得有呼吸,有情义。“快乐读书吧”推荐的《小鲤鱼跳龙门》中的小鲤鱼,《一只想飞的猫》中的猫等,在童话里它们都是有着人的思想、行动和情感的神奇人物。孩子通过阅读童话,知道了大自然中的鸟兽虫鱼、花草树木等都可以成为童话里的人物。
读中感受语言奇。童话故事的语言总是充满童趣、形象、直观、夸张,符合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如故事《一只想飞的猫》中的语言:猫砸碎了花盆非但不道歉,还说:“那算得了什么,我是猫!”更吹牛地说:“昨晚,我一伸手就抓了13只耗子!”“哎呀,头痛!”猫半真半假地说。“讨厌的‘大扫除’,我一听到这三个字就头痛。”这些贴切又富有童趣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猫的懒惰和自大。孩子们在阅读中会发现并体会故事语言的形象直观、生动有趣的特点,这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性认识。 读中感悟情节奇。童话是通过想象、幻想等手法来编织情节,故事里的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又引人入胜,结合生活又无法实现。如《一只想飞的猫》中的猫自以为是,爱说大话,最终受到了惩罚:它本想捉蝴蝶,反而被蝴蝶捉弄;他假装会钓鱼,尾巴却被乌鱼咬得鲜血直流;他坚持说自己能飞,却摔得四脚朝天……这些故事情节发展都出人意料,充满新奇和虚幻。这些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既不断激发孩子的阅读欲望,又丰富了孩子的想象力。
(二)讲中积累
积累语言经验、落实语言实践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和目标。学生无论是课内阅读还是课外阅读,都是在不断丰富语言经验,进而有效运用。阅读是输入,表达是输出。教师应引导学生把阅读过的故事内化后表达出来,“复述”就是重要的表达形式。统编教材凸显复述能力的培养,并提供了多种方法指导,学生复述故事时,教师要依据低段学生的情感和思维特点,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复述方法。
一是图文结合法,搭建复述支架。低段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没有完全发展起来,相比于文字,他们更喜欢形象直观的图画。以图画为补充,将要复述的故事内容转变为形象直观的画面,变文字为图片,变情节为连环画,为学生复述故事,搭建复述支架。故事语言通过表达转换为图画形象语言,显现故事内容,串联故事情节。将故事要点与图画融为一体,引导学生解读图文间的密切关联,吸收图文信息,进而储存、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有利于培养学生复述故事的兴趣,产生“我要复述”的表达需求,也激发学生在语言积累的黄金期积累最优秀的语言,使复述生动有趣。
二是情節导图法,梳理复述支干。讲述故事应该清晰有条理,完整而有序。要清晰有序地复述一个故事,对低段学生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且故事的发生离不开人物和事件,甚至会涉及多个人物和多件事情,它们之间交织的像张网,学生对此张网有时会束手无策,即使好不容易找到此网的进口却找不到出口。但是无论这张网多么复杂,它都会有一根自己的主线,或按时间顺序,或按地点转换,或按人物活动展开,或按情节发展变化。教师应紧紧扣住故事的线索帮助学生厘清故事脉络,指导学生熟悉故事思路,绘制情节导图,梳理复述支干。
三是词语定点法,提供复述支点。一个故事最吸引人的就是故事中的精彩情节,要想生动地讲述故事,不仅要完整有序,还要注重细节的描述和刻画。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找出精彩情节中关键词语,为学生复述精彩处提供支点。如引导学生复述《小鲤鱼跳龙门》时,可以为学生提供关键词“游”“缠”“跳”“弹”“捎”,以这些词语为着力点,讲述小鲤鱼跳龙门遇到的困难和付出的努力。有了关键词的支撑,可帮助学生吸纳故事精华,为学生的发散思维提供依托,也积累了词汇,丰富了语言。
策略四 由读到演,享童年之乐
孩子是天生的表演家,爱表演是他们的天性。教师要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尊重孩子的天性,利用各种资源,为他们创设多样的表演舞台,让孩子们真正地走进故事,再现人物,体会情感,引导学生感悟出生活是故事的源泉。
(一)演中获乐
表演是阅读的深化和提高,需要在充分阅读后才能进行。“快乐读书吧”推荐的作品中,那些生动形象的人物,曲折离奇的故事,丰富有趣的语言无不深深地牵引、驱动着孩子,激发他们走进故事,融入情节,将自己演化为故事人物的兴趣和欲望。教师可运用每周的“阅读分享会”“故事交流会”等活动为学生提供表演舞台,对需要多人合作表演的,可先引导学生充分利用“阅读合作组”分配好角色和任务,利用课下时间排练好表演内容,以便在活动中展开精彩的表演;也可以运用信息技术交流平台为学生提供展示表演的机会。
(二)演中悟源
表演让文字变成了形象,让读本走进了现实。二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吧”推荐的作品贴近生活,作品的人物好像就生活在我们的周围。教师在学生阅读、表演中引导他们发现作品和生活的关系,作品来源于生活,通过文学手段的加工和作者情感的浸润,又高于生活。如郑春华的《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描写的一个三口之家发生的日常趣事,既是当代儿童生活的缩影,又是对亲情、友情、成长等主题的生动诠释。另一方面,让孩子感受生活是作品的源泉,作品是生活的反映,学生明白其中的关系,就获得了创作大门的钥匙,为他们以后的习作学习涂上一抹美丽的底色。
叔本华说:“不加思考地滥读或无休止地读书,所读过的东西无法刻骨铭心,其大部分终将消失殆尽。”通过阅读策略,指导学生用自己喜爱的形式读自己喜爱的作品,轻松快乐地将所读的童谣、儿歌、童话及各类故事读进脑中,记在心里,能把规范的语言收进自己的言语仓库,并内化成自己的语言运用到实践中。让学生在童年的美好时光里,尽情享受着阅读带来的快乐,体悟到童年因阅读而多彩,因精彩而快乐,真正做到“行阅读之路,享童年之乐”。
参考文献:
[1]唐绍龙.“和大人一起读”,由“阅读”遇见“悦读”[J].小学语文教学,2017(05).
[2]吴雪萍.浅析统编教材“复述故事”的教学策略[J].小学语文教师,2019(03).
关键词:阅读 策略 兴趣 童乐
随着统编教材的投入使用,新课程改革也渐趋深入。统编教材在重视课内阅读的基础上又把阅读引向了课外,这已成为当下语文教育教学的焦点。教材每册安排的“快乐读书吧”栏目就是课内外阅读沟通的重要桥梁,旨在引导学生将阅读由课内进行到课外,激发师生共同开发课外阅读资源,不断增加阅读量,并体验主动阅读、分享阅读的快乐。统编教材知识编排有体系,有层次,采用主题和要素并进的双线结构,低段共安排的四次“快乐读书吧”主题各不相同,要素各有侧重。为了落实语文要素,实现阅读目标,提高阅读能力,提升语文素养,根据低段孩子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对“快乐读书吧”推荐的作品,教师可运用多种有针对性的阅读策略指导学生阅读,采用读、唱、讲、演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语言经验,放飞思维想象,让学生在多彩的童年里由阅读而悦读,尽情享受阅读之快乐。
策略一 由扶到放,知童事之趣
刚入学的孩子识字量有限,拼音学习也仅处于起步阶段,自主阅读能力欠缺,需要在大人的帮扶下扫清阅读障碍,产生阅读期待,习得阅读方法,体会阅读快乐。
(一)帮扶阅读,激发阅读兴趣
身教胜过言传。在家里,爸爸、妈妈爱阅读,就为孩子营造了温馨的阅读氛围;在校园,老师、同学爱阅读,又为孩子提供了良好的阅读环境。被浓浓的阅读气息包围的孩子,自然就爱阅读。当大人和孩子经常在一起阅读时,因指导而简单,因相伴而美好,孩子的阅读兴趣就会在这种伴读中被激发、被养成,让孩子真切感受到阅读是一件有趣且快乐的事。
一年级上册的“快乐读书吧”栏目为孩子推荐了曹文轩、陈先云主编的《和大人一起读》。该书选编了古今中外经典的童话、寓言、儿童故事,以及朗朗上口的童谣、儿歌和优美精练的短文,并配有精美的插图,增强趣味性,适合一年级学生在大人的帮助下进行阅读。当大人和孩子共读时,大人可以先读孩子喜欢的童谣或儿歌,激发起孩子的阅读兴趣;再图文结合读书中的其他内容。让孩子的阅读建立在兴趣之上,主动爱上阅读。
(二)帮扶阅读,习得阅读方法
阅读是讲究方法的,当孩子和大人一起阅读时,大人对孩子阅读方法会起到指引作用。由于孩子的阅读能力有限,在阅读中,可能会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不明白的句子等种种障碍,这时可以让孩子先跟着大人朗读,再提示孩子结合插图和生活经验,想象画面,理解大意;也可以根据所知内容猜猜接下来的情节发展,在故事情節的吸引、带动下,孩子容易产生阅读期待,形成阅读自主性。
策略二 由读到唱,悟童谣之美
到了一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可以比较熟练地运用拼音识字,并且掌握了一些识字方法,具有了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因此,本次“快乐读书吧”主题是“读读童谣和儿歌”。推荐的书目是曹文轩、陈先云主编的《童谣和儿歌》。结合此时孩子的年龄特点、能力水平和童谣、儿歌的文体特征,可以让孩子先读后唱,再入情境边唱边玩,从而增强阅读体验,产生阅读兴趣。
(一)读和唱,感受语言优美
阅读一定是从“读”开始的,不同的文体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童谣和儿歌语言活跃,富于音韵,朗朗上口,适合孩子朗读,孩子们会在朗读中感受童谣、儿歌的语言灵动优美。
一年级的学生喜欢唱,那就让孩子把童谣和儿歌尽情唱出来。那种押韵的味道,明快的节奏,会让孩子乐在其中。教师可依据《童谣和儿歌》中的作品下载相应的儿歌,如孩子们熟悉又喜欢的《小小少年》《铃儿响叮当》《小白船》等儿歌旋律,再借助媒体工具为孩子们播放,孩子们会尽情地跟着唱。这种以唱带读,激发了孩子阅读的兴趣。也可下载一些节奏明快又有些俏皮的音乐,为孩子们提供伴奏,让他们自己将喜欢的童谣、儿歌填进去,再配乐唱。在此过程中,孩子不仅再次体会童谣、儿歌的音韵美,更丰富了情感,提高了审美情趣。
(二)唱和玩,感悟内容之美
《童谣和儿歌》中的作品内容贴近生活和自然,文字浅显易懂,孩子们在熟读之后就能了解内容,体会情感,他们更渴望通过多样的形式表达他们对童谣、儿歌的理解。孩子们都爱玩游戏,教师可以引导孩子通过游戏将蓄积的情感慢慢导出。孩子们唱童谣《数蛤蟆》和《没有腿》时,可为孩子设计“你问我答”的游戏,孩子们在游戏中乐此不疲地玩起来,徜徉在游戏的王国里,尽情享受游戏带给他们的乐趣。通过游戏入情入境的体验,孩子们对童谣、儿歌的感悟也更加增强了。
策略三 由读到讲,见童话之奇
想象是儿童的自由天性,儿童天生具有高超的想象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想象力是创新的源泉,思维的活力。二年级上册的“快乐读书吧”推荐的“读读童话故事”,就是要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来读。教师可借童话故事为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助其翱翔,让孩子们在童话故事的王国里放飞想象,激活思维,丰富语言。
(一)读中见奇
读中感知人物奇。童话通过想象塑造形象,可以让无生命、无情感的事物变得有呼吸,有情义。“快乐读书吧”推荐的《小鲤鱼跳龙门》中的小鲤鱼,《一只想飞的猫》中的猫等,在童话里它们都是有着人的思想、行动和情感的神奇人物。孩子通过阅读童话,知道了大自然中的鸟兽虫鱼、花草树木等都可以成为童话里的人物。
读中感受语言奇。童话故事的语言总是充满童趣、形象、直观、夸张,符合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如故事《一只想飞的猫》中的语言:猫砸碎了花盆非但不道歉,还说:“那算得了什么,我是猫!”更吹牛地说:“昨晚,我一伸手就抓了13只耗子!”“哎呀,头痛!”猫半真半假地说。“讨厌的‘大扫除’,我一听到这三个字就头痛。”这些贴切又富有童趣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猫的懒惰和自大。孩子们在阅读中会发现并体会故事语言的形象直观、生动有趣的特点,这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性认识。 读中感悟情节奇。童话是通过想象、幻想等手法来编织情节,故事里的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又引人入胜,结合生活又无法实现。如《一只想飞的猫》中的猫自以为是,爱说大话,最终受到了惩罚:它本想捉蝴蝶,反而被蝴蝶捉弄;他假装会钓鱼,尾巴却被乌鱼咬得鲜血直流;他坚持说自己能飞,却摔得四脚朝天……这些故事情节发展都出人意料,充满新奇和虚幻。这些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既不断激发孩子的阅读欲望,又丰富了孩子的想象力。
(二)讲中积累
积累语言经验、落实语言实践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和目标。学生无论是课内阅读还是课外阅读,都是在不断丰富语言经验,进而有效运用。阅读是输入,表达是输出。教师应引导学生把阅读过的故事内化后表达出来,“复述”就是重要的表达形式。统编教材凸显复述能力的培养,并提供了多种方法指导,学生复述故事时,教师要依据低段学生的情感和思维特点,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复述方法。
一是图文结合法,搭建复述支架。低段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没有完全发展起来,相比于文字,他们更喜欢形象直观的图画。以图画为补充,将要复述的故事内容转变为形象直观的画面,变文字为图片,变情节为连环画,为学生复述故事,搭建复述支架。故事语言通过表达转换为图画形象语言,显现故事内容,串联故事情节。将故事要点与图画融为一体,引导学生解读图文间的密切关联,吸收图文信息,进而储存、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有利于培养学生复述故事的兴趣,产生“我要复述”的表达需求,也激发学生在语言积累的黄金期积累最优秀的语言,使复述生动有趣。
二是情節导图法,梳理复述支干。讲述故事应该清晰有条理,完整而有序。要清晰有序地复述一个故事,对低段学生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且故事的发生离不开人物和事件,甚至会涉及多个人物和多件事情,它们之间交织的像张网,学生对此张网有时会束手无策,即使好不容易找到此网的进口却找不到出口。但是无论这张网多么复杂,它都会有一根自己的主线,或按时间顺序,或按地点转换,或按人物活动展开,或按情节发展变化。教师应紧紧扣住故事的线索帮助学生厘清故事脉络,指导学生熟悉故事思路,绘制情节导图,梳理复述支干。
三是词语定点法,提供复述支点。一个故事最吸引人的就是故事中的精彩情节,要想生动地讲述故事,不仅要完整有序,还要注重细节的描述和刻画。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找出精彩情节中关键词语,为学生复述精彩处提供支点。如引导学生复述《小鲤鱼跳龙门》时,可以为学生提供关键词“游”“缠”“跳”“弹”“捎”,以这些词语为着力点,讲述小鲤鱼跳龙门遇到的困难和付出的努力。有了关键词的支撑,可帮助学生吸纳故事精华,为学生的发散思维提供依托,也积累了词汇,丰富了语言。
策略四 由读到演,享童年之乐
孩子是天生的表演家,爱表演是他们的天性。教师要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尊重孩子的天性,利用各种资源,为他们创设多样的表演舞台,让孩子们真正地走进故事,再现人物,体会情感,引导学生感悟出生活是故事的源泉。
(一)演中获乐
表演是阅读的深化和提高,需要在充分阅读后才能进行。“快乐读书吧”推荐的作品中,那些生动形象的人物,曲折离奇的故事,丰富有趣的语言无不深深地牵引、驱动着孩子,激发他们走进故事,融入情节,将自己演化为故事人物的兴趣和欲望。教师可运用每周的“阅读分享会”“故事交流会”等活动为学生提供表演舞台,对需要多人合作表演的,可先引导学生充分利用“阅读合作组”分配好角色和任务,利用课下时间排练好表演内容,以便在活动中展开精彩的表演;也可以运用信息技术交流平台为学生提供展示表演的机会。
(二)演中悟源
表演让文字变成了形象,让读本走进了现实。二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吧”推荐的作品贴近生活,作品的人物好像就生活在我们的周围。教师在学生阅读、表演中引导他们发现作品和生活的关系,作品来源于生活,通过文学手段的加工和作者情感的浸润,又高于生活。如郑春华的《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描写的一个三口之家发生的日常趣事,既是当代儿童生活的缩影,又是对亲情、友情、成长等主题的生动诠释。另一方面,让孩子感受生活是作品的源泉,作品是生活的反映,学生明白其中的关系,就获得了创作大门的钥匙,为他们以后的习作学习涂上一抹美丽的底色。
叔本华说:“不加思考地滥读或无休止地读书,所读过的东西无法刻骨铭心,其大部分终将消失殆尽。”通过阅读策略,指导学生用自己喜爱的形式读自己喜爱的作品,轻松快乐地将所读的童谣、儿歌、童话及各类故事读进脑中,记在心里,能把规范的语言收进自己的言语仓库,并内化成自己的语言运用到实践中。让学生在童年的美好时光里,尽情享受着阅读带来的快乐,体悟到童年因阅读而多彩,因精彩而快乐,真正做到“行阅读之路,享童年之乐”。
参考文献:
[1]唐绍龙.“和大人一起读”,由“阅读”遇见“悦读”[J].小学语文教学,2017(05).
[2]吴雪萍.浅析统编教材“复述故事”的教学策略[J].小学语文教师,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