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问题情境中“思”历史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c77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思维起始于问题,是以创新思维为核心的活动。他强调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在问题情境中,师生合作进行的探究与发现未知事物的活动。创设问题情境,应注重“神入”的学习方法;创设问题情境,牢牢抓住一个“新”字;问题是历史问题情境创设的核心概念。
  [关键词]问题情境;未知事物;“神入”学习法
  
  孔子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历史科是一门以史论结合为特点的思维学科。苏联心理学家马秋斯金的研究表明,思维起始于问题,这是一个能动的过程,是以创新思维为核心的活动。他强调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在问题情境中,师生合作进行的探究与发现未知事物的活动。
  然而,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居于明显的主动地位,问题的提出与解决一直由教师操纵,提问的内容也大都在教材中有定论,对学生而言,回答仅是记忆和知识“搬家”。这种提问方式,只是一种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容易被忽视,思维活动也被活生生的扼杀。其实,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活动主要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否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以及课标的要求,恰到好处地设置问题,合情合理地解决问题,这是影响学生刨新意识培养和实践能力提高的重要前提。
  创设问题情境,应注重“神入”的学习方法,即“主体进入客体之中去想象客体”,情境要别开生面、疑窦丛生。如我在讲授《新思想的萌发》时,一开始,我先向学生抛出了一个简单的问题:“当你走在街头看到外国人时,习惯上称他们什么?”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老外”。我又把时间倒退到一百多年前的鸦片战争时期,“你们知道当时中国人是怎样称呼外国人的吗?”同学们七嘴八舌答出“夷人”、“洋人”。于是我让他们思考:从“夷人”一“洋人”一“老外”这些不同时期对外国人称谓的变化,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讨论后得出:看起来只是简单的称呼变化,但反映了中国人思想观念的更新。这种新思想是何时产生的?为什么会产生呢?利用巧妙的问题情境设计,在极短的时间内学生的注意力就被吸引到教学主题上来,让学生带着新的疑问进入新课的学习。
  创设问题情境,应注重“神人”的学习方法,所以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牢牢抓住一个“新”字,穿插设计了一系列问题让学生思考:在鸦片战争前后死气沉沉的中国思想界,新思想是怎样萌发的?新思想究竟“新”在何处?我国已经加入了WTO,在新思想倡导者的身上,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今天去学习和借鉴?这些问题不仅可以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现代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问题是历史问题情境创设的核心概念,当学生原有知识与必须掌握的新知识发生激烈的冲突,就会导致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从而产生问题情境。这种以矛盾冲突为基础的问题情境的产生和解决,可以成为历史教学过程与学生发展的驱动力。如在讲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时,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当《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签订之后,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西方商人简直是欣喜若狂。难怪有商人梦想,“只要中国人每人每年需要一个棉织睡帽,不必更多,那英格兰现有的工厂就已经供不应求了。”然而事实是不是如他们所想呢?(展示《1853年中国和洪都拉斯英国棉纺织品的消费量》)
  
  我先问学生,从上面这组数据中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学生观察表格,很快发现最大的问题就是中国市场打不开,人均消费量太低。我于是创设情境:假如我就是上面所说的英国商人,在座各位就是我雇佣的市场调查人员,你们能结合当时的实际帮我分析一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吗?在这一问题情境中,学生转变角色,不拘泥于传统与教材的观点,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欲望和探究精神。有的说,是中国自然经济的天然抵御;有的说是中国百姓购买力太低;还有个别同学认为,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出于爱国,抵制英货也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学生被我的问题激发起强烈的探究欲望,积极主动地投入讨论。我也因势利导,并没有急于给一个“标准”或“唯一”的答案,又进一步提出,面对这种局面,你们能不能再帮我想想办法呢?学生各抒己见,帮我出了不少主意,诸如降低成本和价格、出口一些中国人需要的商品等。可见,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能激起学生认识历史的冲动和思维的活跃性。看到时机差不多了,我终于把学生的讨论引到我们的正题上:你们知道当时西方国家是通过什么方式来扭转这种局面的?学生看书后得知,列强企图通过修约来达到扩大市场的目的。但当修约交涉失败后,他们就叫嚣:“只能在炮口上才有外交”,“必须教训中国人”,于是,战火重燃成了唯一的选择。
  从上面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在历史问题情境的创设中,教师与学生应平等相待,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创造愿望,要积极为学生创设体验的氛围,让学生想说就说,说出智慧火花;想问就问,问出心中疑惑;想议就议,议出是非曲直。这样,历史学习对学生来说,才不是一种负担和外在的压力,而是发自内心的进取意识和愉快的体验,从而把学习与自己的生活、成长、发展有机联系起来,使之成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问题的设置,是一个无法穷尽的矿藏,不停地挖掘自有丰硕的成果。历史教师都知道,通常我们在讲述战争时,更多地强调战争起因、过程、结果及影响等等,战争作为一种残酷的历史事实,就被抽象成几个干巴巴的句子。这样的授课方式学生是否乐于接受?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中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最大限度满足了学生的这一心理需要。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不但对学生自主学习具有启导意义,真正达到“触一发而动全局”的效果;而且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创造潜能的开发,使学生获得一个开放的、丰满的、有血有肉的历史知识,并从中获得历史感悟。
其他文献
【摘要】在初中数学中,方程与函数是很重要的内容,对各类方程和简单函数都作较为系统的学习研究。  【关键词】方程 函数 教学 应用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初中化学课程是学生的入门课程,学生由开始时学习热情高涨到后来兴趣减弱,直至普遍对化学的学习感到困难与吃力。原因是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能及时的解决,会对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造成很大的影响,甚至对他们多方面综合能力的培养与综合素质的提高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文章主要分析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几点方法。    化学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要使学生获得多么高的分数,而是要
色彩是人对光波的视觉反应。视觉反应的色彩光波来自于发光体和反光体两种形式,显示器屏幕上的荧光成像点(像素)是发光体的典型例子,印刷品的颜色是反光体的典型例子。在应用技术上对色彩模式,为发光(体)形式定义出RGB模式,为反光(体)形式定义出CMYK模式。 本文
近年来,一些地方、一些学校,中小学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已成为困扰基础教育的顽症,引发不少恶性事故。针对这些问题,“减负”已成为校园内外、街头巷尾、茶余饭后的社会热门话题。“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努力构建‘轻负担、高效率、高质量’的育人新模式”,已成为教育系统的一项重要工作,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减负”,做到“减负”、“保质”两不误,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则是我们教改的侧
摘要:在语文活动课中,儿童始终是知识、技能、能力、品德等主动获取者。儿童是否主动参与活动,这是衡量语文活动课效果的重要标志。语文活动课的设计要在儿童主动参与上下功夫,激发儿童的主动学习的兴趣,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视儿童为自由者和探索者,为儿童的发展提供更多主动实践的机会,使儿童享受学习的欢乐。  关键词:主动 动机 态度 可能性     语文活动课程是为深化课程改革,实现小学语文课程结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人这些总结,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积累”在写作中的重要性。“平时靠积累,考场凭发挥”,这是考场学子的共同体会。  写作的活水源头在哪里?它就在生活中,在书本里。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就能让作文充满真与情,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就能使作文词句畅达,妙语连珠。     一、从生活中找“米”    叶圣陶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仅由老师“讲”,学生就始终处于“听”的被动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完全取代了小学生的“主体”地位。久而久之,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逐渐消失。而小学数学教学中采取探索发现、讨论启发、质疑释疑这三个环节。既可以体现把小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又可以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培养兴趣,探索发现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其知识及智能水平,将教学内容合
1 软件的介绍    千篇一律的布局,无甚创意的制作,使人感到有些厌倦、疲乏和灰心?想去做一些改变,可是又对那些令人头疼的DHTML和JavaScript语言一窍不通,怎么办?硕思网页魔法菜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无需了解DHTML和JavaScr-ipt,只需轻点鼠标就可以制作出具有专业水准的动态菜单和导航条,让创作灵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江泽民说:“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的国际研讨会上,各国专家也一致认为:应该把道德教育置于突出地位,否则,21世纪人们面临的将是一个可怕的道德环境,而道德的沦丧又会加剧政治经济等问题的恶化。在我国现阶段,加强恩德教育已到刻不容缓的地步。但在作为道德教育与品格养成主阵地的学校,却普遍存在着德育低效的状况。    中学德
大家知道,密码在当今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应用越来越广泛。密码知识不仅广泛应用于军事、商业、通讯等行业,而且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应用也日趋频繁。基于数论理论作成的密码其基本形式是“代换”与“置换”,基本方法是建立明码与密码之间的对应关系。近年来,各地中考试卷中相继出现了有关以密码为载体的数学问题,这类问题融阅读理解、推理论证、分析计算于一体。对于这类问题的求解关键是正确理解明码与密码之间的对应关系。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