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功夫在课外,教师要精心备课。我们应在备课时除备常规的内容外,更重要的是要备“学生”,多思考如何才能用更精练的语言、更准确的语气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成为课堂大多数时间的主人,让他们有更多、更充足的时间思考、交流与探讨,促进其主动发展。这样做才会使时间的效率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甚至于产生大于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教学效果。
2.珍惜课堂每一分钟,善于把握最佳时间。据心理学家研究,一节课学生思维的最佳时间是上课后的前5分钟到20分钟。所以,课堂教学要提高效率就要把好握好时间的分配。珍惜时间不是教师急不可待地把课堂内容讲完,而是要多给学生时间思考。教师可根据不同课型安排教学过程,调整教学方法,保证在最佳时段内完成主要任务、解决关键问题,然后再通过精心设计的练习或讨论等,使教学过程一直向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向前进,保证学生在不同教学时间内均有所获。通常我在上课前会制定一个时间表,标明每一个教学环节大约所需时间,努力控制好节奏,做到课堂尽量无废话,多给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表现,让学生主动探索,提高效率。时间是有限的,但我坚持在每次提问之后都要“等一等”,哪怕只是几十秒钟。让所有学生开动脑筋、进行思考,为解决问题作出努力。经过这一点时间的思考,他们也许就能恍然大悟,不仅省去教师讲的时间,而且有利于面向全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最后我还规定自己每节课至少留出5分钟时间让学生完成课堂作业。
3.培养学生积极探究习惯,发展求异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构建数感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地各抒己见。在思考辩论中,教师穿针引线,巧妙点拨,促进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语言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自然,懂得了知识是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了自我价值。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让学生表述自己对数学的理解和感悟,使学生理解和表达,输入和输出相辅相成,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4.善教善学,保障数学学习“可持续发展”。初中数学教学是个长期的实践过程,要求教师注重教学方法的过渡和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持续稳步地进行。
从小学到初中,面对新老师、新教法,学生的学习是一次大的飞跃。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讲得细、练得多,知识直观性强;到了初中,相对来说教师讲得精、练得少,知识抽象性比较强。教师应对小学的教法有所了解,结合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在稳中求变,逐步过渡,使学生慢慢适应新的教学方法,在自主、轻松、能动的氛围中实施数学教学,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玩中学,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通过活动探究、动手实践、情境创设、信息技术教学等途径,让学生形成想学爱学、乐学会学氛围,增强他们的学习和创新能力。
小学阶段老师扶得较多,学生比较被动。教师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逐步由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帮助学生养成课前适当自主探究,上课有效参与,课后主动完成作业的习惯。
5.在提问设计上,要把握学习起点。提出学生“跳一跳、够得着”的问题,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而不至于出现因提问简单,使学生无浓厚兴趣;或因提问过难,使学生失去信心的现象。学习的起点主要有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学习的逻辑起点是指按照教材学习的进度,应该具有的知识基础。学习的现实起点是指学生在多种学习资源的共同作用下,已有的知识基础。一般来说,学生的现实起点往往高于学生的逻辑起点。又由于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不相同,个体又有差异,因此每个学生的学习起点也就各不相同。面对学生,上课前我们应从以下方面进行思考:(1)学生是否具备新知学习所必需的认知基础?(2)学生是否已经或部分掌握新知?掌握的人数、内容、程度怎样?(3)哪些内容他们已学会?哪些内容需要相互讨论?哪些内容需要老师点拨、引导和讲解?只有找准学习起点,才能有效提问,满足学生学习的心理需要。
6.巧借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现式学习。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能为数学教学提供并展示各种所需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能创设、模拟各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为所有学生提供探索复杂问题、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的机会,开阔学生数学探索的视野。比如几何“探究性活动:镶嵌”,可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进入问题情景阶段,教师投影“美丽的镶嵌世界”,把学生引入五彩缤纷的图案王国,并提出探究的各种问题。第二阶段为实践体验阶段,学生利用校园网资料,搜集一些平面镶嵌图案,在教师的启引下,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探究各种问题,并总结规律和归纳结论。第三阶段为表达交流阶段,每组学生把探究成果贴在“我的成果”目录中,互相交流、对比、归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教师提供了边长相等的3—24边正多边形,配上不同颜色,鼓励学生设计一、两幅地板的平面镶嵌图,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经过设计,复制、粘贴、组合,排列出的图案千姿百态,有些图案大出教师意外,很有创意。由此可见,丰富的信息资源,开阔了视野,激活了思维,增强了想象,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改变了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
7.创设问题情境,调动课堂积极性。新课程标准下,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新模式。以前教师认为做题就是解决问题,而新课程强调的是,通过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思考,让学生通过解决一系列的问题进行学习。
2.珍惜课堂每一分钟,善于把握最佳时间。据心理学家研究,一节课学生思维的最佳时间是上课后的前5分钟到20分钟。所以,课堂教学要提高效率就要把好握好时间的分配。珍惜时间不是教师急不可待地把课堂内容讲完,而是要多给学生时间思考。教师可根据不同课型安排教学过程,调整教学方法,保证在最佳时段内完成主要任务、解决关键问题,然后再通过精心设计的练习或讨论等,使教学过程一直向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向前进,保证学生在不同教学时间内均有所获。通常我在上课前会制定一个时间表,标明每一个教学环节大约所需时间,努力控制好节奏,做到课堂尽量无废话,多给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表现,让学生主动探索,提高效率。时间是有限的,但我坚持在每次提问之后都要“等一等”,哪怕只是几十秒钟。让所有学生开动脑筋、进行思考,为解决问题作出努力。经过这一点时间的思考,他们也许就能恍然大悟,不仅省去教师讲的时间,而且有利于面向全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最后我还规定自己每节课至少留出5分钟时间让学生完成课堂作业。
3.培养学生积极探究习惯,发展求异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构建数感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地各抒己见。在思考辩论中,教师穿针引线,巧妙点拨,促进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语言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自然,懂得了知识是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了自我价值。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让学生表述自己对数学的理解和感悟,使学生理解和表达,输入和输出相辅相成,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4.善教善学,保障数学学习“可持续发展”。初中数学教学是个长期的实践过程,要求教师注重教学方法的过渡和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持续稳步地进行。
从小学到初中,面对新老师、新教法,学生的学习是一次大的飞跃。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讲得细、练得多,知识直观性强;到了初中,相对来说教师讲得精、练得少,知识抽象性比较强。教师应对小学的教法有所了解,结合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在稳中求变,逐步过渡,使学生慢慢适应新的教学方法,在自主、轻松、能动的氛围中实施数学教学,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玩中学,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通过活动探究、动手实践、情境创设、信息技术教学等途径,让学生形成想学爱学、乐学会学氛围,增强他们的学习和创新能力。
小学阶段老师扶得较多,学生比较被动。教师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逐步由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帮助学生养成课前适当自主探究,上课有效参与,课后主动完成作业的习惯。
5.在提问设计上,要把握学习起点。提出学生“跳一跳、够得着”的问题,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而不至于出现因提问简单,使学生无浓厚兴趣;或因提问过难,使学生失去信心的现象。学习的起点主要有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学习的逻辑起点是指按照教材学习的进度,应该具有的知识基础。学习的现实起点是指学生在多种学习资源的共同作用下,已有的知识基础。一般来说,学生的现实起点往往高于学生的逻辑起点。又由于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不相同,个体又有差异,因此每个学生的学习起点也就各不相同。面对学生,上课前我们应从以下方面进行思考:(1)学生是否具备新知学习所必需的认知基础?(2)学生是否已经或部分掌握新知?掌握的人数、内容、程度怎样?(3)哪些内容他们已学会?哪些内容需要相互讨论?哪些内容需要老师点拨、引导和讲解?只有找准学习起点,才能有效提问,满足学生学习的心理需要。
6.巧借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现式学习。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能为数学教学提供并展示各种所需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能创设、模拟各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为所有学生提供探索复杂问题、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的机会,开阔学生数学探索的视野。比如几何“探究性活动:镶嵌”,可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进入问题情景阶段,教师投影“美丽的镶嵌世界”,把学生引入五彩缤纷的图案王国,并提出探究的各种问题。第二阶段为实践体验阶段,学生利用校园网资料,搜集一些平面镶嵌图案,在教师的启引下,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探究各种问题,并总结规律和归纳结论。第三阶段为表达交流阶段,每组学生把探究成果贴在“我的成果”目录中,互相交流、对比、归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教师提供了边长相等的3—24边正多边形,配上不同颜色,鼓励学生设计一、两幅地板的平面镶嵌图,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经过设计,复制、粘贴、组合,排列出的图案千姿百态,有些图案大出教师意外,很有创意。由此可见,丰富的信息资源,开阔了视野,激活了思维,增强了想象,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改变了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
7.创设问题情境,调动课堂积极性。新课程标准下,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新模式。以前教师认为做题就是解决问题,而新课程强调的是,通过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思考,让学生通过解决一系列的问题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