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中处处皆语文”是许多语文教师的共识。然而,审视当下的语文教学,我们的许多语文教师仍然局囿于语文教科书,热衷于有限的语文文本的深度挖掘。《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由此可见,我们应该在“大语文”视野下,整合学生所有的资源,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提升他们的语言素养。
桥,是学生熟悉的生活景观,学生熟悉它,甚至到了“熟视无睹”的地步。但是“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承载着的丰富意蕴,学生却知之甚少,这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实践空间。这学期,在“桥·全球教育共同体活动”的引领下,笔者以“桥”为平台,尝试构建基于“大语文”观的语言实践活动。
笔者将活动目标确立为:
1.了解桥的有关知识,欣赏身边的桥、世界上著名的桥,感受人类的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
2.赏析与桥有关的诗句和美文,提高文学素养。
3.体验丰富的桥文化及其内涵,感受有形的桥和无形的桥,促进对桥文化的深层次理解。
4.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及创作能力。笔者把班上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资料组、诗文组、绘画组、创作组等等,学生自由选择参与的小组,根据自己的兴趣可以同时参加多个小组。
这学期,学生和家长一直在忙碌着、体验着、收获着,他们将资料、作品发到笔者的邮箱,笔者加以选择,归类整理,做成课件,每一张幻灯片上都标注了他们的名字。6月中旬,笔者和学生一起上了一节语文综合实践课,交流我们的收获。这节课分为四个环节来展示:桥之最、桥之韵、桥之殇、桥之梦。
这一环节分为三个部分:
1.最早的“桥”字。■
韩琪同学首先走上讲台,结合幻灯片给大家讲解了“桥”字的演变过程 ,她娓娓道来:“同学们,这就是最早的‘桥’字。汉字经过了几千年的演变,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这个‘桥’就是篆书。大家再看看, ‘木’加个‘乔’,就是‘桥’,右边的‘乔’我查过字典了,表示‘高’的意思。你们知道古人为什么这么造‘桥’字呢?”
一位学生说:“我知道,表示木头高高地架在水面上。”韩琪俨然一位小老师:“你说对了!请看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里对‘桥’的解释。‘桥,水梁也’,‘梁,水桥也’。所以啊,在远古时代,桥离不开水。”韩琪的讲述赢得了大家的赞许。
汉字是世界上最富有诗意的文字,它能用自己独特的形体结构,组建特殊的话语场,是一种可直接“视读”的“活化石”。韩琪带着学生追溯到了最早的“桥”字,了解它的演变。学生们不仅仅丰富了对“桥”字的认识,还意识到汉字并不是一个个笔画的僵硬组合,而是一个生命系统,它的一笔一画都是有内涵的,这为学生的识字、写字打开了一扇窗。
2.最近的桥。
接着,学生从遥远的古代回到当下的生活中,将学校的“天桥”与学校文化联系起来,一起探讨“走向共生”的内涵。金俊杰同学走上讲台,开始了讲述:“我们学校有一座天桥,它横跨在教学楼与少年宫的三楼。这幅图是我站在四楼阳台上用手机拍的。从远处看去,‘走向共生’四个醒目的大字镶嵌在桥上,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天桥是我们学校一道亮丽、独特的风景线。”
讲到这里,他抛出了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是怎么理解‘走向共生’这几个字的?”同学们说:“就是我们天天在一起快乐地生活啊。”笔者不失时机地点拨道:“老师觉得这里的‘生’还可以指‘梦想的诞生’,‘走向共生’这四个字是我们学校的文化精髓。希望我们每一位学生每一位教师,在这美丽的校园里,手拉手,心连心,共同进步,实现自己的梦想。”
学生在交流中体会到这座与我们朝夕相处的“天桥”很有内涵,是我们学校环境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完美融合。这一环节,学生获得了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对桥文化有了深层次的理解。
3.世界之最。
陈贝贝同学落落大方地走上讲台,给大家介绍了世界上最长的桥和最高的桥——美国的庞恰特雷恩湖桥和法国的米约大桥。讲到米约大桥的近景,陈贝贝同学用上了“人流如潮”“摩肩接踵”“人头攒动”这些成语。
接着,田欣同学给大家介绍了世界上最神奇的桥——马格德堡水桥 :桥上有水,专给船行驶。
欣赏了世界上最长的桥、最高的桥、最神奇的桥,学生们惊叹不已。笔者让他们展开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课前欣赏了千姿百态的桥,想一想从前的桥,再看看如今的桥,学生们畅所欲言,真切地感受到:如今的桥跨越河流、山谷,甚至海洋,它们不仅仅是交通工具,而且是一种艺术、一道风景、一种文化的象征。从桥的历史发展,我们能看到人类文明的进步。课上,教师、学生、语言材料,构建成一个丰富立体的话语场,锤炼着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1.歇后语、俗语。
如果说第一环节打开了一扇窗,看到了“景”,那么第二环节就该深入进去,品味更浓的“韵”。歇后语和俗语,是具有中国文化特质的语言形式。小张同学说:“‘鹊桥相会——一年一度’这句我特别喜欢,因为我平时就喜欢民间传说。这里的‘桥’是民间故事里的‘桥’,在中国的民间故事里,牛郎和织女一年只能在鹊桥上相会一次,这个歇后语形象地说明了机会难得。”小李同学讲起了“张飞拆桥——有勇无谋”的典故,绘声绘色。
2.诗句。
学生们不仅交流了与“桥”有关的歇后语,还交流了与“桥”有关的诗句。他们把自己的理解融入朗诵中。学生们认为毛泽东的诗词应该读得豪放些:“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而有些诗句就应该读得轻柔些:“桥如虹,水如空,一叶飘然烟雨中。”“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小杨同学最喜欢这一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他还说:“有了‘小桥’,有了 ‘流水’,整个画面就生动了。古人太有才了!我以后在写景的文章中就可以用上这一句。” 古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国语文的“阳春白雪”。这些诗句中的“桥”韵味十足,它们穿越历史的长河,向我们诉说着一处景致,一种心情,一个动人的故事。这些诗句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脍炙人口,让我们感受到韵律之美。学生在课堂上、课间休息时,以及放学的路上,朗诵着这些诗句,浓浓的“桥韵”油然而生。
1.北京的卢沟桥和历史。
桥,除了一般意义外,还具有特殊的意义。作为语文教师,就要引领学生利用综合课探究这些特殊的语言现象。卢沟桥,是一座具有特殊意义的桥,它与中国一段特殊的历史岁月联系在了一起,成为一个特殊的象征体。这一环节笔者先给孩子们解释“殇”的意思。字典上的解释是:①还没到成年就死了。②战死者:国殇。听到这里,孩子们的表情变得严肃起来。王腾旭同学给大家讲起卢沟桥的故事:“同学们,提到卢沟桥,我要给大家讲讲‘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同学们,让我们记住这段历史吧!”
王腾旭的讲述慷慨激昂,颇有小男子汉风范,让大家感受到中国人民不畏强敌、英勇顽强的气概。
2.《生命桥》。
这里的桥,见证着生命的逝去,也见证着一种精神的不朽。有同学提到在动物世界里,也有这样一座桥,那就是我们四年级学过的课文中的“生命桥”。笔者让学生自由阅读这篇文章,谈谈体会。学生们纷纷说:“今天再读《生命桥》,我的心又被震撼了一次。老羚羊用生命搭起来的桥是那么伟大!”“动物也是有感情的,他们勇于奉献的精神让人类惭愧!”
至此,在学生心中,桥,已不仅仅是桥,而是一段历史,一种精神。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认知,更提升了学生的语言品质。
学生们创作了许多与“桥”有关的作品,笔者选择了其中的三个进行展示交流。交流他们创作的画、创作的诗,就是为了实现他们心中的桥之“梦”,也使得桥以丰富的样式存贮在他们的记忆中。
1.田■阳同学给大家介绍了自己设计的桥:“我设计的桥一共有六层。第一层是水路,第二层是公路,第三层是高速公路,第四层是地铁,第五层是游乐设施,第六层是影院……”这个平时很文静的男孩能大大方方地上讲台介绍。
2.杨恭圳同学给大家介绍自己的画作:“画中的三个人代表中国、日本、美国。中间戴帽子的这个人是奥巴马,图上文字是:‘日本兄弟,没关系,老大替你撑着!’钓鱼岛事件让国家之间出现了矛盾,我觉得国家与国家之间,也应该像人与人之间一样,有一座‘诚信大桥’。如果我做了总统,我一定拥护和平,反对战争!”他的画很有讽刺意味,他用画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桥”的理解,对世界的理解,更是表达了自己对“诚信”的呼唤,他的画引起了同学们的共鸣。
3.欣赏杨一诺同学的诗。
观东海大桥
杨一诺
茫茫东海卧巨龙,
霞光映照似彩虹。
车流如水穿梭过,
无边春色九州同。
大概是小诗写得太好了,引起了金俊杰同学的质疑,他问:“杨一诺,你的诗写得这么好,你老实说,你妈妈有没有帮你?你妈妈是老师。”杨一诺坦然应对:“巨龙这个意象是我想到的,但九州同是我妈妈的创意,她也很有才吧!”
一节课只有短短的几十分钟,是我们一学期“桥”活动的缩影,学生们意犹未尽,他们的思维得到了发展,语言素养得到了提升。这学期,我们的家长也都积极参与活动,他们和孩子们一起研究桥,有的利用星期天带孩子去拍摄身边的桥,有的帮孩子一起收集相关的图片、诗文等资料,有的帮孩子完成创作,学生、教师、家长共同合作,真正体现了“教育共同体”的
意义。
桥,是学生熟悉的生活景观,学生熟悉它,甚至到了“熟视无睹”的地步。但是“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承载着的丰富意蕴,学生却知之甚少,这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实践空间。这学期,在“桥·全球教育共同体活动”的引领下,笔者以“桥”为平台,尝试构建基于“大语文”观的语言实践活动。
笔者将活动目标确立为:
1.了解桥的有关知识,欣赏身边的桥、世界上著名的桥,感受人类的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
2.赏析与桥有关的诗句和美文,提高文学素养。
3.体验丰富的桥文化及其内涵,感受有形的桥和无形的桥,促进对桥文化的深层次理解。
4.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及创作能力。笔者把班上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资料组、诗文组、绘画组、创作组等等,学生自由选择参与的小组,根据自己的兴趣可以同时参加多个小组。
这学期,学生和家长一直在忙碌着、体验着、收获着,他们将资料、作品发到笔者的邮箱,笔者加以选择,归类整理,做成课件,每一张幻灯片上都标注了他们的名字。6月中旬,笔者和学生一起上了一节语文综合实践课,交流我们的收获。这节课分为四个环节来展示:桥之最、桥之韵、桥之殇、桥之梦。
这一环节分为三个部分:
1.最早的“桥”字。■
韩琪同学首先走上讲台,结合幻灯片给大家讲解了“桥”字的演变过程 ,她娓娓道来:“同学们,这就是最早的‘桥’字。汉字经过了几千年的演变,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这个‘桥’就是篆书。大家再看看, ‘木’加个‘乔’,就是‘桥’,右边的‘乔’我查过字典了,表示‘高’的意思。你们知道古人为什么这么造‘桥’字呢?”
一位学生说:“我知道,表示木头高高地架在水面上。”韩琪俨然一位小老师:“你说对了!请看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里对‘桥’的解释。‘桥,水梁也’,‘梁,水桥也’。所以啊,在远古时代,桥离不开水。”韩琪的讲述赢得了大家的赞许。
汉字是世界上最富有诗意的文字,它能用自己独特的形体结构,组建特殊的话语场,是一种可直接“视读”的“活化石”。韩琪带着学生追溯到了最早的“桥”字,了解它的演变。学生们不仅仅丰富了对“桥”字的认识,还意识到汉字并不是一个个笔画的僵硬组合,而是一个生命系统,它的一笔一画都是有内涵的,这为学生的识字、写字打开了一扇窗。
2.最近的桥。
接着,学生从遥远的古代回到当下的生活中,将学校的“天桥”与学校文化联系起来,一起探讨“走向共生”的内涵。金俊杰同学走上讲台,开始了讲述:“我们学校有一座天桥,它横跨在教学楼与少年宫的三楼。这幅图是我站在四楼阳台上用手机拍的。从远处看去,‘走向共生’四个醒目的大字镶嵌在桥上,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天桥是我们学校一道亮丽、独特的风景线。”
讲到这里,他抛出了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是怎么理解‘走向共生’这几个字的?”同学们说:“就是我们天天在一起快乐地生活啊。”笔者不失时机地点拨道:“老师觉得这里的‘生’还可以指‘梦想的诞生’,‘走向共生’这四个字是我们学校的文化精髓。希望我们每一位学生每一位教师,在这美丽的校园里,手拉手,心连心,共同进步,实现自己的梦想。”
学生在交流中体会到这座与我们朝夕相处的“天桥”很有内涵,是我们学校环境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完美融合。这一环节,学生获得了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对桥文化有了深层次的理解。
3.世界之最。
陈贝贝同学落落大方地走上讲台,给大家介绍了世界上最长的桥和最高的桥——美国的庞恰特雷恩湖桥和法国的米约大桥。讲到米约大桥的近景,陈贝贝同学用上了“人流如潮”“摩肩接踵”“人头攒动”这些成语。
接着,田欣同学给大家介绍了世界上最神奇的桥——马格德堡水桥 :桥上有水,专给船行驶。
欣赏了世界上最长的桥、最高的桥、最神奇的桥,学生们惊叹不已。笔者让他们展开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课前欣赏了千姿百态的桥,想一想从前的桥,再看看如今的桥,学生们畅所欲言,真切地感受到:如今的桥跨越河流、山谷,甚至海洋,它们不仅仅是交通工具,而且是一种艺术、一道风景、一种文化的象征。从桥的历史发展,我们能看到人类文明的进步。课上,教师、学生、语言材料,构建成一个丰富立体的话语场,锤炼着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1.歇后语、俗语。
如果说第一环节打开了一扇窗,看到了“景”,那么第二环节就该深入进去,品味更浓的“韵”。歇后语和俗语,是具有中国文化特质的语言形式。小张同学说:“‘鹊桥相会——一年一度’这句我特别喜欢,因为我平时就喜欢民间传说。这里的‘桥’是民间故事里的‘桥’,在中国的民间故事里,牛郎和织女一年只能在鹊桥上相会一次,这个歇后语形象地说明了机会难得。”小李同学讲起了“张飞拆桥——有勇无谋”的典故,绘声绘色。
2.诗句。
学生们不仅交流了与“桥”有关的歇后语,还交流了与“桥”有关的诗句。他们把自己的理解融入朗诵中。学生们认为毛泽东的诗词应该读得豪放些:“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而有些诗句就应该读得轻柔些:“桥如虹,水如空,一叶飘然烟雨中。”“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小杨同学最喜欢这一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他还说:“有了‘小桥’,有了 ‘流水’,整个画面就生动了。古人太有才了!我以后在写景的文章中就可以用上这一句。” 古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国语文的“阳春白雪”。这些诗句中的“桥”韵味十足,它们穿越历史的长河,向我们诉说着一处景致,一种心情,一个动人的故事。这些诗句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脍炙人口,让我们感受到韵律之美。学生在课堂上、课间休息时,以及放学的路上,朗诵着这些诗句,浓浓的“桥韵”油然而生。
1.北京的卢沟桥和历史。
桥,除了一般意义外,还具有特殊的意义。作为语文教师,就要引领学生利用综合课探究这些特殊的语言现象。卢沟桥,是一座具有特殊意义的桥,它与中国一段特殊的历史岁月联系在了一起,成为一个特殊的象征体。这一环节笔者先给孩子们解释“殇”的意思。字典上的解释是:①还没到成年就死了。②战死者:国殇。听到这里,孩子们的表情变得严肃起来。王腾旭同学给大家讲起卢沟桥的故事:“同学们,提到卢沟桥,我要给大家讲讲‘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同学们,让我们记住这段历史吧!”
王腾旭的讲述慷慨激昂,颇有小男子汉风范,让大家感受到中国人民不畏强敌、英勇顽强的气概。
2.《生命桥》。
这里的桥,见证着生命的逝去,也见证着一种精神的不朽。有同学提到在动物世界里,也有这样一座桥,那就是我们四年级学过的课文中的“生命桥”。笔者让学生自由阅读这篇文章,谈谈体会。学生们纷纷说:“今天再读《生命桥》,我的心又被震撼了一次。老羚羊用生命搭起来的桥是那么伟大!”“动物也是有感情的,他们勇于奉献的精神让人类惭愧!”
至此,在学生心中,桥,已不仅仅是桥,而是一段历史,一种精神。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认知,更提升了学生的语言品质。
学生们创作了许多与“桥”有关的作品,笔者选择了其中的三个进行展示交流。交流他们创作的画、创作的诗,就是为了实现他们心中的桥之“梦”,也使得桥以丰富的样式存贮在他们的记忆中。
1.田■阳同学给大家介绍了自己设计的桥:“我设计的桥一共有六层。第一层是水路,第二层是公路,第三层是高速公路,第四层是地铁,第五层是游乐设施,第六层是影院……”这个平时很文静的男孩能大大方方地上讲台介绍。
2.杨恭圳同学给大家介绍自己的画作:“画中的三个人代表中国、日本、美国。中间戴帽子的这个人是奥巴马,图上文字是:‘日本兄弟,没关系,老大替你撑着!’钓鱼岛事件让国家之间出现了矛盾,我觉得国家与国家之间,也应该像人与人之间一样,有一座‘诚信大桥’。如果我做了总统,我一定拥护和平,反对战争!”他的画很有讽刺意味,他用画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桥”的理解,对世界的理解,更是表达了自己对“诚信”的呼唤,他的画引起了同学们的共鸣。
3.欣赏杨一诺同学的诗。
观东海大桥
杨一诺
茫茫东海卧巨龙,
霞光映照似彩虹。
车流如水穿梭过,
无边春色九州同。
大概是小诗写得太好了,引起了金俊杰同学的质疑,他问:“杨一诺,你的诗写得这么好,你老实说,你妈妈有没有帮你?你妈妈是老师。”杨一诺坦然应对:“巨龙这个意象是我想到的,但九州同是我妈妈的创意,她也很有才吧!”
一节课只有短短的几十分钟,是我们一学期“桥”活动的缩影,学生们意犹未尽,他们的思维得到了发展,语言素养得到了提升。这学期,我们的家长也都积极参与活动,他们和孩子们一起研究桥,有的利用星期天带孩子去拍摄身边的桥,有的帮孩子一起收集相关的图片、诗文等资料,有的帮孩子完成创作,学生、教师、家长共同合作,真正体现了“教育共同体”的
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