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的三大目标: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三大目标都强调数学必须以人为本,让每位学生得到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摒弃过去那种简单的“灌输”和“训练”,从而实现人文性的数学教育。我们倡导的应该是包括人文精神在内的完整的数学教育,下面谈谈我实现人文性数学教育的一点尝试。
一、渗透数学文化,激发起学习的兴趣
数学是一门科学性、抽象性极强的学科。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学习数学极容易感到枯燥乏味。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经验出发,创设活泼愉悦的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和学习热情,使学生进入好学、乐学、欲罢不能的境界。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引入生活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不管是新知识的引入,还是旧知识的复习和运用,我都注意从学生的生活中挖掘学习的对象和内容,让学生亲身去感受数学,萌发“数学真有趣,我就要学数学”的心理。
2.鼓励发表意见,调动学习欲望
每堂课结束,我都要对本堂课勇于发表意见的学生给予奖励,对敢于发表不同意见的学生给予表扬。在教学“简单的统计”时,我出示了一张我市近几年私家车拥有量的统计表,让学生对此表进行分析、预测。很多学生都说,我市私家车的与日俱增,说明了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生活水平的提高。看到大家都分析得不错,我满意地点头示意他们坐下。此时,一只手高高地举起,我困惑了,前面的学生都说得比较全面了,也很精彩了,他会有什么高见呢?我马上请他回答。他说:“私家车一天比一天增多,给我市的交通带来了压力,时常会出现堵车现象。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修路架桥,给环境带来了影响。私家车要消耗掉大量的汽油,使我国的资源更加贫乏。”我马上意识到这是让学生透过数学深入剖析的好时机,也是渗透“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这一人文精神的好机会。抓住与众不同的观点,引起了全班学生深入的思考。
3.渗透文化背景,增强自豪情感
让学生在数学文化背景下学习数学,我力求将教材中的知识回归为数学发展史上的原始问题,以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重新探讨数学发展的轨迹,再次演绎人类思维的过程,深化学习。如教学“圆周率”,学生经过比较繁杂的演算,终于得到圆周率的近似值,迫切需要老师肯定的时候,老师赞叹道:“你们探索圆周率的过程跟我国的大数学家祖冲之有着惊人的相似!”充分赏识学生的才智和努力,紧接着介绍祖冲之以及圆周率的发现过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运用探究方式,呼唤起学习的体验
1.设计探究活动
在把书本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中,我们加强了实际操作,把学生引入数学活动,促使他们自觉主动地去学习知识,使学生同时运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中接受新知。
2.提供探究的时空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有必要对现行教材创造性处理,将书中静态知识动态化,抽象知识实践化,为学生提供充分探究的空间,让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自己动手、动口、动脑,经历“再创造”的过程。
3.享受探究的快乐
在教学“求平均数”时,我创设了“口算比赛”活动。把学生划分为人数不等的小小组,然后当场开展了口算比赛,看哪一组为“神算小队”。紧张的口算比赛开始15秒钟,学生小张做好举手了。半分钟后,我带领大家校对,发现小张做得既快又对。于是我说:“因为最快的小张在第二小组,因此第二小组是我们今天的‘神算小队’,大家同意吗?”学生愣了一下,紧接马上有学生反驳,学生小孙说:“他一个人快不能代表他们小组快,如果这位同学在别的小组,那就是别的小组得冠军,我不同意这种评比法。”激烈地反驳和争论后,这种评比方法被推翻了。我就势问:“那你们来说说怎么评出‘神算小队’呢?”学生小李说:“我们算出每组总共对多少题。”当场有许多学生反驳“我们组人少,怎么跟人多的组比呢?”最后一致认为唯有求每组对题的平均數才是最公平的。学生在活动情境中,真实地感受到平均数的价值和意义,享受到学习数学的大快乐。
三、发挥情感作用,培养学习的热情
1.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
在教学过程中,我不仅允许学生以自己的方式思考和解决问题,而更重要的是尊重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所获得的不同成果。如在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25×32时,学生互相讨论发现了多种方法,并能说明理由。可有一位学生坚持说可以用“25×32=25×30×2”计算,有的同学嘲笑他。这是学生常常出现的错误。对此我不急于否定,而是让学生通过再思考、再试做去验证。
2.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
一要强化学生的主题意识,鼓励学生遇到问题要有自己的主见,不人云亦云,要敢于坚持正确的观点,敢于向书本、老师挑战,敢于标新立异。二是培养学生自我更新、自我超越意识,在平时的学习中学会反思,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善于与他人合作,初步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3.运用文化的感染力量
在“浸染数学大文化”这一价值引领下,通过与学生的生命互动和个体与数学文化的互动,努力生成全新的课程。我一直希望数学结果不仅表现在数学技巧的习得和掌握上,更重要的是形成属于个体的独特的数学涵养和数学气质,使数学教育成为一种文化浸染。
4.关爱学生的生命成长
为了激起学生强烈的追求成功的情感,我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在课堂教学中,因材施教,通过设问层次化、练习弹性化、考评综合化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激励,使每个学生获得最大的成功。如做对一次作业得一颗“星”,五颗“星”就可得到一份小奖品。一次单元测验,小组中有一半人得“优秀”,就评为“数学优秀小队”。对单元测验成绩不满意,老师评讲后可以重测,把两次的平均分记作这次的测验成绩。成绩优秀的学生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使他有了较大的进步,可获得加分。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体会到成功,享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全班形成了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
一、渗透数学文化,激发起学习的兴趣
数学是一门科学性、抽象性极强的学科。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学习数学极容易感到枯燥乏味。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经验出发,创设活泼愉悦的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和学习热情,使学生进入好学、乐学、欲罢不能的境界。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引入生活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不管是新知识的引入,还是旧知识的复习和运用,我都注意从学生的生活中挖掘学习的对象和内容,让学生亲身去感受数学,萌发“数学真有趣,我就要学数学”的心理。
2.鼓励发表意见,调动学习欲望
每堂课结束,我都要对本堂课勇于发表意见的学生给予奖励,对敢于发表不同意见的学生给予表扬。在教学“简单的统计”时,我出示了一张我市近几年私家车拥有量的统计表,让学生对此表进行分析、预测。很多学生都说,我市私家车的与日俱增,说明了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生活水平的提高。看到大家都分析得不错,我满意地点头示意他们坐下。此时,一只手高高地举起,我困惑了,前面的学生都说得比较全面了,也很精彩了,他会有什么高见呢?我马上请他回答。他说:“私家车一天比一天增多,给我市的交通带来了压力,时常会出现堵车现象。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修路架桥,给环境带来了影响。私家车要消耗掉大量的汽油,使我国的资源更加贫乏。”我马上意识到这是让学生透过数学深入剖析的好时机,也是渗透“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这一人文精神的好机会。抓住与众不同的观点,引起了全班学生深入的思考。
3.渗透文化背景,增强自豪情感
让学生在数学文化背景下学习数学,我力求将教材中的知识回归为数学发展史上的原始问题,以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重新探讨数学发展的轨迹,再次演绎人类思维的过程,深化学习。如教学“圆周率”,学生经过比较繁杂的演算,终于得到圆周率的近似值,迫切需要老师肯定的时候,老师赞叹道:“你们探索圆周率的过程跟我国的大数学家祖冲之有着惊人的相似!”充分赏识学生的才智和努力,紧接着介绍祖冲之以及圆周率的发现过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运用探究方式,呼唤起学习的体验
1.设计探究活动
在把书本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中,我们加强了实际操作,把学生引入数学活动,促使他们自觉主动地去学习知识,使学生同时运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中接受新知。
2.提供探究的时空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有必要对现行教材创造性处理,将书中静态知识动态化,抽象知识实践化,为学生提供充分探究的空间,让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自己动手、动口、动脑,经历“再创造”的过程。
3.享受探究的快乐
在教学“求平均数”时,我创设了“口算比赛”活动。把学生划分为人数不等的小小组,然后当场开展了口算比赛,看哪一组为“神算小队”。紧张的口算比赛开始15秒钟,学生小张做好举手了。半分钟后,我带领大家校对,发现小张做得既快又对。于是我说:“因为最快的小张在第二小组,因此第二小组是我们今天的‘神算小队’,大家同意吗?”学生愣了一下,紧接马上有学生反驳,学生小孙说:“他一个人快不能代表他们小组快,如果这位同学在别的小组,那就是别的小组得冠军,我不同意这种评比法。”激烈地反驳和争论后,这种评比方法被推翻了。我就势问:“那你们来说说怎么评出‘神算小队’呢?”学生小李说:“我们算出每组总共对多少题。”当场有许多学生反驳“我们组人少,怎么跟人多的组比呢?”最后一致认为唯有求每组对题的平均數才是最公平的。学生在活动情境中,真实地感受到平均数的价值和意义,享受到学习数学的大快乐。
三、发挥情感作用,培养学习的热情
1.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
在教学过程中,我不仅允许学生以自己的方式思考和解决问题,而更重要的是尊重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所获得的不同成果。如在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25×32时,学生互相讨论发现了多种方法,并能说明理由。可有一位学生坚持说可以用“25×32=25×30×2”计算,有的同学嘲笑他。这是学生常常出现的错误。对此我不急于否定,而是让学生通过再思考、再试做去验证。
2.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
一要强化学生的主题意识,鼓励学生遇到问题要有自己的主见,不人云亦云,要敢于坚持正确的观点,敢于向书本、老师挑战,敢于标新立异。二是培养学生自我更新、自我超越意识,在平时的学习中学会反思,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善于与他人合作,初步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3.运用文化的感染力量
在“浸染数学大文化”这一价值引领下,通过与学生的生命互动和个体与数学文化的互动,努力生成全新的课程。我一直希望数学结果不仅表现在数学技巧的习得和掌握上,更重要的是形成属于个体的独特的数学涵养和数学气质,使数学教育成为一种文化浸染。
4.关爱学生的生命成长
为了激起学生强烈的追求成功的情感,我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在课堂教学中,因材施教,通过设问层次化、练习弹性化、考评综合化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激励,使每个学生获得最大的成功。如做对一次作业得一颗“星”,五颗“星”就可得到一份小奖品。一次单元测验,小组中有一半人得“优秀”,就评为“数学优秀小队”。对单元测验成绩不满意,老师评讲后可以重测,把两次的平均分记作这次的测验成绩。成绩优秀的学生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使他有了较大的进步,可获得加分。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体会到成功,享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全班形成了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