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许多教师在接受、实践的同时,对课改精神出现了曲解,其课改的主要方向体现不出数学学科探究知识的过程,教师的设计、教材的把握、点评总结,生活化、人文化有余而知识获取过程相对欠缺.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伪探究;真探究;对策
■ 探究式学习暴露的弊端
新课程提倡探究式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可喜地看到当前很多教师积极响应新课程要求,探究式教学成为当前一个教学亮点展现在课堂上,尤其是一些重要的公开课,体现得更为突出. 笔者也听过很多节这种类型的课,在充分肯定并吸收他们优点的同时,也发现了探究式教学还存在如下问题有待改善.
1.?摇探究题目成了空架子,缺乏探究意义
在课堂教学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在教学中,教师要避免出现数学活动偏离数学化,有时夹杂着小品、小游戏,甚至是“幼稚化”的倾向,气氛确实活跃,却忽略了数学知识的获取,忽视了学科性、知识性、思想性. 如教师对于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进行精心设计,忽略难易,也不管是否有讨论的价值,都采取小组讨论;时间又没有保证,往往没有进入状态,就草草收场;在教学中,一味追求探究式,既不管学生的认知水平,也不论问题呈现的方式. 如教学“认识三角形”,一位教师在学生列举大量三角形的实例后,让学生给三角形下定义,并且讨论交流,“三角形是由3条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线段,首尾依次相接组成的图形”,老师复述都费事,有必要让学生一次又一次在老师的提示下奔向无关紧要的标准答案?紧接着,又为三角形的分类全班总动员,汇总、点评,忙得不亦乐乎. 最后,到了探索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时候,学生没了激情,时间所剩无几,只有草草收场. 其实,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活动的兴奋点是有限的,所选取的探究活动必须是教师精心设计的,应能体现本节数学课的核心价值.
笔者认为一节课中这样的活动设计不应超过2个. 本课主要的设计活动就是通过操作探究认识三角形三边的规律. 可设计问题:(1)这5 根小棒任意取3根搭三角形有几种可能?(2)这几种情况都能搭成三角形吗?(3)试说明原因. (4)你有什么发现?你能通过发现解决哪些问题?
2. 自主探究成了“放任自流”,缺乏教师的有效指导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心中逐渐认可与接受“探究式教学”的理论与思想,但操作起来往往“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内容都拿来探究;课前准备工作做得不够充分,创设的问题质量不高;不能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进行探究,教师介入时机把握不当;探究过程缺乏教师的有效指导;重探究、轻展示. 探究时有声有色,展示成果时却因怕生事端,又要赶时间,于是草草收场;忽视“学困生”,使懒于思考的学生成了课堂的旁观者.
3. 课堂成了“乐园”,忽视了知识的掌握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学生马上就进入谈论状态,班级气氛轰轰烈烈,但当教师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一切实际上是一种讨论学习的假象. 比如,有的小组两三个抢着发言,但他们各说各的,谁也不听谁的;有的小组只有一个成员发言,其他组员心不在焉地听着,根本没有认真参与;还有的小组趁机闲聊说笑或干别的事情;有的小组互相推诿、一言不发……究其原因,这都是一种缺乏小组合作学习规则的表现,缺乏教师的正确引导.
■ 改进措施
面对当前教学形式,如何让探究之花在课堂绽放,做到真探究演绎智慧课堂,笔者认为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 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真探究的保障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起主导作用. 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基本功,才能使数学课具备新课标的特点,充分体现新课标的精神,更好地传递数学文化. 新时代的教师更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时常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跟上时代的步伐,从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的素质呢?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来处理教材,注意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逻辑性,设计有效的教学程序,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得到迁移、提高. 新课标下的教学要求在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发生与发展的同时,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理解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建构完整的知识结构,引导学生深层次地理解知识. 往往,一句精当的点拨、一句恰当的评价、一个准确的例举、一段精致的总结、一个精彩的论证,给学生带来的影响都是潜移默化和深远的.
在八年级(上)中位数和众数一课中,中位数和众数的求法是教学难点,有各种特殊情况,学生也容易混淆. 在百节好课的教学中,一位老师设计了这样的活动:设计一个自动数值转换机,能够自动出示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一组一组显示)
第1组:1,2,2,5,6,7,8
众数:2 中位数:5
第2组:2,2,10,12,17
众数:2 中位数:10
第3组:1,3,9,6,11
众数:无 中位数:6
第4组:3,6,8,9,10,11
众数:无 中位数:8.5
第5组:2,15,8,12,2?摇
众数:2 中位数:8
第6组:5,5,5,5,5
众数:5 中位数:5
第7组:6,6,1,8,8,7,7,7,4,6
众数:6,7 中位数:6.5
第8组:6,6,1,8,7,8,7,7,4,6?摇
众数:7 中位数:6.5
本节课安排了猜想活动,让学生通过大胆的猜想、反复的验证,自己归纳出方法. 当八组数据一组一组出现,并且缓慢出现中位数和众数,在第一组和第二组出现后,很多学生已经开心地说,我已经知道中位数和众数的求法了. 第三组数据出示后,学生都认为中位数是9,而屏幕显示的却是6,出现了认知上的矛盾,极大地引起了他们的好奇心. 在每一组数据出来前,他们都兴奋地猜想、验证、思索. 在八组数据都显示出来后,学生观察数据,说了自己对于中位数和众数的理解. 学生积极思考,用自己的理解和语言进行阐述,熟悉归纳猜想的数学思想方法,体验了克服困难的兴奋与团结协作的价值. 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得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联系. ”在活动中,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防止铺垫过多、提问过细、指导过滥,多为学生提供探索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在“探”中学习数学. 因此,教师应认真分析教材内容,在研究教材特点的基础上,针对学生探究过程和问题解答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围绕富有数学意味,具有核心价值的数学问题,多角度、多层次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探求点燃其思维的火花,激发其创新思维潜能.
2. 注重渗透和彰显数学思维与学习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为此,数学教育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获取知识中学会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数学思想和方法才是数学的灵魂.
苏科版教材的弹性大,供选择的材料是精心组织、合理安排的,表达了一定的思想、方法和目的,能给教师和学生提供广阔的自由发挥和思维的空间,但从怎样的材料出发,教师设计怎样的现实情境,学生在参与这一情境研究的过程中,形成怎样的数学思想,教材只作了简短说明,而由这些材料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方法如灵魂一样支配着整个教材.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研究新课程标准,吃透教材,挖掘教材中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把要渗透的思想方法精心设计到教学过程中. 在省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中,参赛选手在上“勾股定理”一课时,在对格点图形面积进行探究时,不少教师就计算谈计算,而马丽老师没有停留在这个层次,在学生展示割补、切割等各种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炼、升华为数学思想. 恰到时机的渗透、精炼准确的数学语言使学生的认识得到了提升,获得了解决问题的通法,博得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
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是数学活动过程的教学,重在思辨操作. 离开教学活动过程,数学思想方法也就无从谈起. 所以,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作为数学思想的传播者,我们应认真组织学生,让他们以一种积极的状态主动地参与到我们的数学教学过程中.
3. 关注数学思维质量,恰当地总结和评价
为了在课堂上表现重视评价环节,有的教师一味地追求评价的频率. 笔者近来听了一节数学公开课,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后,随口说:回答得很好,相当好!甚至是一些有争议的问题,笔者还没有听清,他们也微笑着这么说. 在青年教师赛课上,“你回答得真棒,送你一支智慧笔!”一节课竟然送出去20余支. 这样的评价对于学生究竟能起到什么作用?不由得打个问号. 数学课的评价应具有数学的学科特色,“你的思考很有数学智慧,真了不起”“你的方法解决了我们面临的最重要问题”“你的方法真有创造性”……富有数学色彩的评价,不仅是对回答学生的肯定,更是对其他学生的启迪.
在课堂总结中,为了突出新课标中的一些价值观念,经常有:“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样的体验和收获?”学生的回答通常是一些模式化的东西“数学无处不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了合作的重要性”……学生天天说一些“违心”的话,无关本节真正数学本质的套话,我想摧残的是孩子的心灵和数学的求真精神. 我想,以往的课堂总结就数学味较浓,注意数学知识的挖掘和提炼,是一节课的升华和点睛之笔,所以,在数学课的总结中,两者应完美结合.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伪探究;真探究;对策
■ 探究式学习暴露的弊端
新课程提倡探究式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可喜地看到当前很多教师积极响应新课程要求,探究式教学成为当前一个教学亮点展现在课堂上,尤其是一些重要的公开课,体现得更为突出. 笔者也听过很多节这种类型的课,在充分肯定并吸收他们优点的同时,也发现了探究式教学还存在如下问题有待改善.
1.?摇探究题目成了空架子,缺乏探究意义
在课堂教学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在教学中,教师要避免出现数学活动偏离数学化,有时夹杂着小品、小游戏,甚至是“幼稚化”的倾向,气氛确实活跃,却忽略了数学知识的获取,忽视了学科性、知识性、思想性. 如教师对于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进行精心设计,忽略难易,也不管是否有讨论的价值,都采取小组讨论;时间又没有保证,往往没有进入状态,就草草收场;在教学中,一味追求探究式,既不管学生的认知水平,也不论问题呈现的方式. 如教学“认识三角形”,一位教师在学生列举大量三角形的实例后,让学生给三角形下定义,并且讨论交流,“三角形是由3条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线段,首尾依次相接组成的图形”,老师复述都费事,有必要让学生一次又一次在老师的提示下奔向无关紧要的标准答案?紧接着,又为三角形的分类全班总动员,汇总、点评,忙得不亦乐乎. 最后,到了探索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时候,学生没了激情,时间所剩无几,只有草草收场. 其实,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活动的兴奋点是有限的,所选取的探究活动必须是教师精心设计的,应能体现本节数学课的核心价值.
笔者认为一节课中这样的活动设计不应超过2个. 本课主要的设计活动就是通过操作探究认识三角形三边的规律. 可设计问题:(1)这5 根小棒任意取3根搭三角形有几种可能?(2)这几种情况都能搭成三角形吗?(3)试说明原因. (4)你有什么发现?你能通过发现解决哪些问题?
2. 自主探究成了“放任自流”,缺乏教师的有效指导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心中逐渐认可与接受“探究式教学”的理论与思想,但操作起来往往“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内容都拿来探究;课前准备工作做得不够充分,创设的问题质量不高;不能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进行探究,教师介入时机把握不当;探究过程缺乏教师的有效指导;重探究、轻展示. 探究时有声有色,展示成果时却因怕生事端,又要赶时间,于是草草收场;忽视“学困生”,使懒于思考的学生成了课堂的旁观者.
3. 课堂成了“乐园”,忽视了知识的掌握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学生马上就进入谈论状态,班级气氛轰轰烈烈,但当教师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一切实际上是一种讨论学习的假象. 比如,有的小组两三个抢着发言,但他们各说各的,谁也不听谁的;有的小组只有一个成员发言,其他组员心不在焉地听着,根本没有认真参与;还有的小组趁机闲聊说笑或干别的事情;有的小组互相推诿、一言不发……究其原因,这都是一种缺乏小组合作学习规则的表现,缺乏教师的正确引导.
■ 改进措施
面对当前教学形式,如何让探究之花在课堂绽放,做到真探究演绎智慧课堂,笔者认为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 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真探究的保障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起主导作用. 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基本功,才能使数学课具备新课标的特点,充分体现新课标的精神,更好地传递数学文化. 新时代的教师更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时常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跟上时代的步伐,从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的素质呢?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来处理教材,注意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逻辑性,设计有效的教学程序,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得到迁移、提高. 新课标下的教学要求在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发生与发展的同时,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理解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建构完整的知识结构,引导学生深层次地理解知识. 往往,一句精当的点拨、一句恰当的评价、一个准确的例举、一段精致的总结、一个精彩的论证,给学生带来的影响都是潜移默化和深远的.
在八年级(上)中位数和众数一课中,中位数和众数的求法是教学难点,有各种特殊情况,学生也容易混淆. 在百节好课的教学中,一位老师设计了这样的活动:设计一个自动数值转换机,能够自动出示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一组一组显示)
第1组:1,2,2,5,6,7,8
众数:2 中位数:5
第2组:2,2,10,12,17
众数:2 中位数:10
第3组:1,3,9,6,11
众数:无 中位数:6
第4组:3,6,8,9,10,11
众数:无 中位数:8.5
第5组:2,15,8,12,2?摇
众数:2 中位数:8
第6组:5,5,5,5,5
众数:5 中位数:5
第7组:6,6,1,8,8,7,7,7,4,6
众数:6,7 中位数:6.5
第8组:6,6,1,8,7,8,7,7,4,6?摇
众数:7 中位数:6.5
本节课安排了猜想活动,让学生通过大胆的猜想、反复的验证,自己归纳出方法. 当八组数据一组一组出现,并且缓慢出现中位数和众数,在第一组和第二组出现后,很多学生已经开心地说,我已经知道中位数和众数的求法了. 第三组数据出示后,学生都认为中位数是9,而屏幕显示的却是6,出现了认知上的矛盾,极大地引起了他们的好奇心. 在每一组数据出来前,他们都兴奋地猜想、验证、思索. 在八组数据都显示出来后,学生观察数据,说了自己对于中位数和众数的理解. 学生积极思考,用自己的理解和语言进行阐述,熟悉归纳猜想的数学思想方法,体验了克服困难的兴奋与团结协作的价值. 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得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联系. ”在活动中,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防止铺垫过多、提问过细、指导过滥,多为学生提供探索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在“探”中学习数学. 因此,教师应认真分析教材内容,在研究教材特点的基础上,针对学生探究过程和问题解答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围绕富有数学意味,具有核心价值的数学问题,多角度、多层次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探求点燃其思维的火花,激发其创新思维潜能.
2. 注重渗透和彰显数学思维与学习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为此,数学教育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获取知识中学会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数学思想和方法才是数学的灵魂.
苏科版教材的弹性大,供选择的材料是精心组织、合理安排的,表达了一定的思想、方法和目的,能给教师和学生提供广阔的自由发挥和思维的空间,但从怎样的材料出发,教师设计怎样的现实情境,学生在参与这一情境研究的过程中,形成怎样的数学思想,教材只作了简短说明,而由这些材料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方法如灵魂一样支配着整个教材.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研究新课程标准,吃透教材,挖掘教材中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把要渗透的思想方法精心设计到教学过程中. 在省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中,参赛选手在上“勾股定理”一课时,在对格点图形面积进行探究时,不少教师就计算谈计算,而马丽老师没有停留在这个层次,在学生展示割补、切割等各种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炼、升华为数学思想. 恰到时机的渗透、精炼准确的数学语言使学生的认识得到了提升,获得了解决问题的通法,博得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
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是数学活动过程的教学,重在思辨操作. 离开教学活动过程,数学思想方法也就无从谈起. 所以,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作为数学思想的传播者,我们应认真组织学生,让他们以一种积极的状态主动地参与到我们的数学教学过程中.
3. 关注数学思维质量,恰当地总结和评价
为了在课堂上表现重视评价环节,有的教师一味地追求评价的频率. 笔者近来听了一节数学公开课,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后,随口说:回答得很好,相当好!甚至是一些有争议的问题,笔者还没有听清,他们也微笑着这么说. 在青年教师赛课上,“你回答得真棒,送你一支智慧笔!”一节课竟然送出去20余支. 这样的评价对于学生究竟能起到什么作用?不由得打个问号. 数学课的评价应具有数学的学科特色,“你的思考很有数学智慧,真了不起”“你的方法解决了我们面临的最重要问题”“你的方法真有创造性”……富有数学色彩的评价,不仅是对回答学生的肯定,更是对其他学生的启迪.
在课堂总结中,为了突出新课标中的一些价值观念,经常有:“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样的体验和收获?”学生的回答通常是一些模式化的东西“数学无处不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了合作的重要性”……学生天天说一些“违心”的话,无关本节真正数学本质的套话,我想摧残的是孩子的心灵和数学的求真精神. 我想,以往的课堂总结就数学味较浓,注意数学知识的挖掘和提炼,是一节课的升华和点睛之笔,所以,在数学课的总结中,两者应完美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