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学案,是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是通过教师的点拨和引导,把教学内容问题化、问题内容实效化的师生共用文本。其重心是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它体现了教师的备课思路,更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新课改实施以来,笔者坚持以导学案为载体开展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导学案的构成及作用进行归纳,大致可分为导学、导法、导思、导练、导默和导构等六个方面。
一、导学
导学,是在课前预习完成后,用填空的形式引导学生识记课本的主干知识点,达到夯实学生基础知识的目的。以七年级(上)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为例,可以做如下设计。
(1)《观沧海》中,作者借助奇特想象描写大海气概从而表现自己宏大抱负的诗句是 , ; , 。
(2)《天净沙·秋思》中揭示主旨的句子是 。
(3)《钱塘湖春行》中以莺燕活动来描写早春景色的句子是 , 。
(4)《次北固山》中描绘水面宽阔,风平浪静,江中一帆高挂在船的美妙句子是 , 。
通过对四首诗歌的几个基本知识点的填充,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思想核心。
二、导法
导法,即引导学生培养、掌握基本的做题方法,主要通过例题的形式进行。
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译文: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集在一起,跟自己的儿子、女儿谈论诗文。
B. 撒盐空中差可拟。
译文: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
C.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译文:不是人哪!,与人约了时间出游,却丢下别人自己走了。
D.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友人听了很惭愧,下车想拉元方向他示好,元方却走进门不再回头看他一眼。
解析:答案A。儿女指的是谢太傅的子侄辈,并非儿子和女儿。古代汉语中的一些词汇同现代汉语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国家、风骚、妻子、无论和绝境等。
这里主要通过“解析”部分将答案分析透彻,培养学生基本的解题能力。
三、导思
导思,是引导学生拓展思维,主要是对课本内容的适当补充与挖掘,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如七年级(上)第10课《<论语>十二章》。《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但课文对孔子整体思想的表述存在不足,故在复习课的导学案中作出一些补充。
(1)孔子思想的核心: 和 ,其主要内容是 和 。
(2)从统治的角度:反对统治者的 和 任意。
从人际关系角度:提倡广泛的 和 他人,以此调整 ,稳定 。
理解了上述知识点,学生才算对孔子的思想有了相对的掌握。
四、导练
导练,即布置一定的习题。习题分为两类,一是预习题,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做,主要是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二是课后训练题,即讲完课后布置的练习,帮助学生适应更高层次考核的需要。如八年级(上)第21课《桃花源记》的导学案中,笔者布置了两道不同类型的题目。
1、有一群人在秦代时躲进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那时候起,这群人就世世代代在这里生活,这里充满了和平和友善,直到东晋才被一个渔人发现。这个隐匿了五六百年的神秘地方是(预习题)
A.乌托邦
B.桃花源
C.香格里拉
D.伊甸园
2、《五柳先生传》(节选)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名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课后训练题)
阅读《五柳先生传》,请概述五柳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五、导默
导默,是在课后将必须掌握的知识点默写出来,达到巩固基础知识的目的。中学阶段的孩子记忆力非常好,但也容易遗忘,通过默写的方式督促他们课后进一步识记基础知识,经过反复记忆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就比较牢固了。具体的操作方法是以单元为单位,编制默写案,汇集本单元各课的主干知识点让学生默写,不及格者一定要重默,直至过关。实践证明,在推行规范化的默写案以后,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有明显的提高。
六、导构
导构,即通过学习,引导学生自己建构课本内容的结构图(表)。通过导构,引导学生经过自己的学习、钻研去构建课本内容的结构,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力,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下面是在讲述八年级(上)第六单元时,引导学生自己制作的结构表,简明扼要、一目了然。
本单元入选的诗文,大都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歌咏大自然的名篇。这些精美的作品,是作者与自然的对话和情感交流,融入了作者细致的情思,有了无限的灵性。
《三峡》描述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欣赏和赞叹。
《答谢中书书》谈山论水,体现了作者与林泉高士比肩的自豪感。
《记承天寺夜游》通过作者夜观月光竹影,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观潮》描写了钱塘江潮的奇观以及观潮的盛况,是一篇写景记事的佳作。
《归田园居》是田园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隐含了作者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
《使至塞上》是边塞诗,诗中有画,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
《渡荆门送别》是送别诗,运古诗浑壮豪放之气于声调格律之中。
《登岳阳楼》抒发了作者满腹的家国之恨和背井离乡的感慨。
学生制作的这个结构表颇为简洁,得到了全班学生的赞扬。
新课改实施以来,笔者坚持以导学案为载体开展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导学案的构成及作用进行归纳,大致可分为导学、导法、导思、导练、导默和导构等六个方面。
一、导学
导学,是在课前预习完成后,用填空的形式引导学生识记课本的主干知识点,达到夯实学生基础知识的目的。以七年级(上)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为例,可以做如下设计。
(1)《观沧海》中,作者借助奇特想象描写大海气概从而表现自己宏大抱负的诗句是 , ; , 。
(2)《天净沙·秋思》中揭示主旨的句子是 。
(3)《钱塘湖春行》中以莺燕活动来描写早春景色的句子是 , 。
(4)《次北固山》中描绘水面宽阔,风平浪静,江中一帆高挂在船的美妙句子是 , 。
通过对四首诗歌的几个基本知识点的填充,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思想核心。
二、导法
导法,即引导学生培养、掌握基本的做题方法,主要通过例题的形式进行。
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译文: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集在一起,跟自己的儿子、女儿谈论诗文。
B. 撒盐空中差可拟。
译文: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
C.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译文:不是人哪!,与人约了时间出游,却丢下别人自己走了。
D.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友人听了很惭愧,下车想拉元方向他示好,元方却走进门不再回头看他一眼。
解析:答案A。儿女指的是谢太傅的子侄辈,并非儿子和女儿。古代汉语中的一些词汇同现代汉语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国家、风骚、妻子、无论和绝境等。
这里主要通过“解析”部分将答案分析透彻,培养学生基本的解题能力。
三、导思
导思,是引导学生拓展思维,主要是对课本内容的适当补充与挖掘,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如七年级(上)第10课《<论语>十二章》。《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但课文对孔子整体思想的表述存在不足,故在复习课的导学案中作出一些补充。
(1)孔子思想的核心: 和 ,其主要内容是 和 。
(2)从统治的角度:反对统治者的 和 任意。
从人际关系角度:提倡广泛的 和 他人,以此调整 ,稳定 。
理解了上述知识点,学生才算对孔子的思想有了相对的掌握。
四、导练
导练,即布置一定的习题。习题分为两类,一是预习题,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做,主要是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二是课后训练题,即讲完课后布置的练习,帮助学生适应更高层次考核的需要。如八年级(上)第21课《桃花源记》的导学案中,笔者布置了两道不同类型的题目。
1、有一群人在秦代时躲进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那时候起,这群人就世世代代在这里生活,这里充满了和平和友善,直到东晋才被一个渔人发现。这个隐匿了五六百年的神秘地方是(预习题)
A.乌托邦
B.桃花源
C.香格里拉
D.伊甸园
2、《五柳先生传》(节选)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名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课后训练题)
阅读《五柳先生传》,请概述五柳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五、导默
导默,是在课后将必须掌握的知识点默写出来,达到巩固基础知识的目的。中学阶段的孩子记忆力非常好,但也容易遗忘,通过默写的方式督促他们课后进一步识记基础知识,经过反复记忆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就比较牢固了。具体的操作方法是以单元为单位,编制默写案,汇集本单元各课的主干知识点让学生默写,不及格者一定要重默,直至过关。实践证明,在推行规范化的默写案以后,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有明显的提高。
六、导构
导构,即通过学习,引导学生自己建构课本内容的结构图(表)。通过导构,引导学生经过自己的学习、钻研去构建课本内容的结构,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力,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下面是在讲述八年级(上)第六单元时,引导学生自己制作的结构表,简明扼要、一目了然。
本单元入选的诗文,大都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歌咏大自然的名篇。这些精美的作品,是作者与自然的对话和情感交流,融入了作者细致的情思,有了无限的灵性。
《三峡》描述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欣赏和赞叹。
《答谢中书书》谈山论水,体现了作者与林泉高士比肩的自豪感。
《记承天寺夜游》通过作者夜观月光竹影,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观潮》描写了钱塘江潮的奇观以及观潮的盛况,是一篇写景记事的佳作。
《归田园居》是田园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隐含了作者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
《使至塞上》是边塞诗,诗中有画,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
《渡荆门送别》是送别诗,运古诗浑壮豪放之气于声调格律之中。
《登岳阳楼》抒发了作者满腹的家国之恨和背井离乡的感慨。
学生制作的这个结构表颇为简洁,得到了全班学生的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