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优秀班主任的标准是什么

来源 :中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oyuan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4年,新中国第一次表彰全国优秀班主任,2914名班主任受到了隆重表彰。也就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国班主任工作得到了迅速发展,班主任群体的管理理念和价值标准也在一步步走向成熟和完美。
  爱心·奉献
  作家刘心武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发表小说《班主任》,因其深刻的现实意义而被誉为伤痕文学的开篇之作。小说描写了班主任张俊石答应16岁的“小流氓”宋宝琦到自己的班级就读,遭到同事和班干部的反对,张老师却“心怀激昂壮志”要将宋宝琦培养成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故事。在那个艰难的时期,体现了班主任责任感、爱心和奉献的意识。可以说,不管环境如何恶劣,爱与被爱一直没有在师生之间消失,它需要的只是一次唤醒,一种意识层面的觉悟。
  1984年6月,“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在全国蓬勃开展,其主题词也成为20世纪80年代最经典的口号,文明和热爱成为那个时期主流的价值追求。爱心、奉献和责任也成为全国第一次班主任表彰大会的关键词。
  1985年,新中国的第一个教师节,北京发行纪念邮票,封面图案为花朵与教师。其寓意为:老师像园丁,用辛勤的汗水浇开祖国的花朵。于是,尊师重教的风气骤起,孺子牛、蜡烛、人梯等成为教师的专属称谓。
  在这一背景下,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爱和奉献一度成为衡量班主任工作的标准,成为班主任从事班级管理的一条行为准则,无私奉献、大爱无疆是当时班主任群体的精神主流。而那些一心扑在班级里,晚上加班家访的班主任被高调宣传。由此可以看出,那是一个只讲爱心和付出的年代,理念、智慧还没有很好地得到重视。
  九十年代,班主任的奉献和爱心开始呈现多样化趋势,但仍旧以老黄牛式的标准楷模为主,并涌现出一批用自己的爱心、责任和智慧引领学生生命成长的“新型”优秀班主任。1998年,李镇西老师在《爱心与教育——素质教育探索手记》中叙述了很多教书育人的感人故事,其中既有其对学生真挚的爱,又有学生对李老师爱的回报,而更多的是一个优秀班主任源于爱心的责任感。《爱心与教育》不仅是教育的新经典,更是对那个时期班主任工作的一个高度浓缩和概括。
  民主·科学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始,“人文精神”成为学界关注的一个焦点话题,而其核心是“以人为本”。
  魏书生老师在《班主任工作漫谈》一书的自序中说:“我常常觉得班级更像是一个小社会,社会上有什么,一个班级就可能有什么。学生走出家庭,通过在这个小社会里实习,才具有了一定适应大社会的能力。”由此,他提出了自己的班级管理理念:一是民主,二是科学。他的这一理念,引出了班主任工作的一个新的探索期,那就是民主理念和科学管理意识在班级工作中的深度渗入。在这本书中,他收录了《一人为全班,全班为一人》《和后进生组成互助组》《设立值周班长》《犯错误,唱歌》《学生座位自愿组合》等大量体现民主治班和科学管班的文章,浓缩了那个时期民主意识对班主任工作实践的影响。
  在这一时期,李镇西老师也开始了从爱心教育到民主教育的思考。2000年安徽省发生的“刮脸”事件,引发了李老师和国内同行对“体罚”问题的反思。在每次体罚之后,人们往往把焦点放在“施暴”的教师身上,习惯于从师德方面予以谴责,或者冠以“缺乏爱心”之类的帽子。随着民主意识的加强,很多像李老师一样的班主任开始从这件事中看到“中小学教育中民主教育长期缺失带来的后果”。在《民主与教育》这本书中,李老师收录了《在民主生活中学民主——民主知识的启蒙》《今日的学生,就是将来的公民》等文章,这些文章引发了人们对民主教育的进一步思考。
  同时,在民主理念的引领下,班级管理策略开始朝向科学化的方向发展。以学生参与为主的班级自动化管理、班级自我管理等班级管理模式纷纷出现。“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管”成为班级民主文化的图腾,班主任试图通过班干部队伍建设、班级管理制度建设和班级民主运作模式建设等来培养班级管理的科学化,并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法制意识。
  一些其他行业的先进管理经验也被引入班级管理之中,比如,具有企业管理鲜明特征的“量化管理”,就被引入到班级管理之中,且一度引领了这个时期的班级管理主潮,成为众多班主任仿效、复制和使用的常用管理方式。
  自主·专业
  2002年,国家开始关注自主发展战略。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并力争在15年内把我国建设成自主创新型国家。一时间,各行各业纷纷把目光聚焦在自主发展上,而在教育领域,这种“自主”表现在学生方面,就是学生的自主管理,即学生在教师积极的引导下自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确立自我发展目标、形成适应社会发展和推动个体与社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对于班主任来说,这种“自主”则表现在自身的专业化发展上,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也成为迄今为止仍在努力的一大目标和任务。
  2002年10月,全国第十一届班集体建设理论研讨会在天津市大港区举行,首都师范大学王海燕教授提炼了“班主任专业化”的理念,这是班主任自主、专业化发展的萌芽,也可以说,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理论探讨进入了“自主—专业化”时期。
  2003年11月,全国第十二届班集体建设理论研讨会在柳州举行,“班集体建设与班主任专业化发展”成了会议的主题,“班主任专业化”建设以民间学术影响的方式推向全国,也引发了全国范围内民间研究意义上的“班主任专业化”理论探讨。
  2004年,班华教授在《专业化:班主任持续发展的过程》一文中,对班主任专业化的概念厘定、制度建构、操作规程的形成等进行了概略式的论述。
  2005年1月,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举办了第一期班主任专业化培训班。同年4月16日,《人民教育》编辑部在浙江省举行了全国班主任工作与班主任专业论坛。这些学术活动的开展充分表明了班主任工作已经有了自主发展、专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2006年,教育部出台《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班主任培训计划的通知》,对班主任的要求有了更明确、更专业的标准,正式赋予班主任以专业形象。与此同时,一大批教育专业报刊相继发表了有关班主任专业化的文章,并推出了一些相对成熟的探索成果。
  官方的认定和学术研究的深入推进,逐渐改变了班主任工作专业理论匮乏、专业能力不足、自主缺失和个性不强的弊端,班主任开始关注自身个体的特长和特点,注重寻找属于自己的发展方向。班主任工作开始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如万玮老师的《班主任兵法》,李迪老师的《我和学生谈爱情》,袁卫星老师的《生命课》系列专著等等,呈现了他们各自在特长领域的研究成果,实用、个性、特色、专属等与自主、专业有关的词汇正逐渐成为衡量优秀班主任的标准。
  爱是教育的根本,无论是民主还是自主,无论是奉献、科学还是专业,爱都是它们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三个时间段的各种理念互相渗透并科学发展,其实是班主任成长的目标日渐细化、明确和个性化的过程,这或许就是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基本方向。
  (作者单位:临沂市兰山区教体局教研室
  山东临沂 276002)
  责任编辑 王清平
其他文献
回归德育本真的前提,是生命主体的回归。这意味着,道德成长必须也只能是孩子自己的事。身处越来越功利、越来越浮躁的当今社会,学校德育要迷途知返,回归人是唯一的选择。作为负有引导责任的学校德育,必须静下心来,审慎反思:人在哪里?  “我来了”:都市里的田园风景  位于温州市区东面的新田园小学是一所弥漫着浓郁现代气息的新建小学。站在校门口,便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更让人耳目一新的是学校的校园文化——“
写一份评语不算难,难的是写出一份真实生动、饱含激励与情感并具有一定个性的评语。我一直在努力,希望用真心与真情写下的评语在学生心中开出一朵美丽的花,更愿花的香味温暖他们的情怀,芬芳他们的心灵。  给姓名穿上美丽的衣裳。姓名虽然只是一个人的代号,但也是每一位家长的精心选择,往往或富含温馨的祝福和深刻的含义,或寄予了美好的愿望。对名字的重视实际上代表了对一个人的尊重。为学生写评语时,如能结合姓名的特点,
当前,公民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星海小学立足园区与学校实际,依托园区自主德育支持体系,以自主德育为引领,自2010年起开展《四叶草小公民教育课程》(以下简称四叶草课程)研究,致力于让儿童“过有目标感的生活”,提升小公民的道德素养,引导儿童在有意义的学习生活之中,自觉做有道德的人,促进了学生的自主成长。  为成长代言  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育人目标,它指引育人方向,规范育人行为,对育人效果进
摘 要  家校合作是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应有之义,教师与家长的有效沟通是家校合作成功开展的重要前提。构建NLP技术支持的专家引领、自主构建、家长教育的沟通能力提升路径,寻求从教师教育观念更新、沟通能力提升、发展内驱力激活三方面提升教师的专业自信,有助于促进家校合作的有效开展。  关 键 词NLP技术;家校合作;教师沟通能力;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 G757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
摘 要 小学阶段的核心素养可分为认知类和非认知类两类。本文以小学生扔作业本现象为切入点,围绕非认知类核心素养的培育,从学生和教师的角度分别分析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小学生在礼仪、心理健康、沟通能力等方面素养培育的策略。  关 键 词 小学生;核心素养;非认知类;个案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7)01-00-03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
摘 要 基于课程内容,依据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修订,《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的颁布和课程名称的改变,可以将道德与法治课程性质表述为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道德素养与法治素养提升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它体现了立德树人的要求和学生成长的诉求,并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征。要谨防将道德与法治理解为“政治”课、知识课和活动课等误区,才能抓住课程的核心要素,从而充分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  关
摘 要: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不断深化,需要中小学校不断创新家长委员会工作,有效发挥其积极作用。让家长走进课堂,参与校本课程建设;走进校园,履行参与权和监督权,赋予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家委会真正成为学校教育的同盟军。  关 键 词:现代学校制度;家长委员会;家校合作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6)03-0025-02  随着我国现代学校
摘 要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从学生的个体经验出发,将道德与法治教育融入生活。以在生活中提升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为核心目标,遵循由浅入深、由我及他的思维逻辑,引领学生涵养生活智慧和共在关系,强调变客为主、知行合一,推动学生在生活体验中实现道德的自主建构和智慧成长;并用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充满童趣的呈现形式,让学生快乐学习,愉悦成长。  关 键 词道德与法治;法治教育;实践智慧;革命传统教育  中图分类
摘 要 历史题材的教学一直是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难题。从经验的获取与建构的视角,以师生对话打通个体经验与人类历史文化经验的通道,用设疑探问内化人类历史文化经验,进而在实践探究中重构个体的经验世界,能有效提高历史题材教学的实效。  关 键 词 道德与法治;历史题材;经验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8)12-00-03  道德与法治课程涉及历史题材的内
【摘要】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兴趣的培养是第一步,也是提高英语教学效果的重要一步,只有兴趣培养起来了,才能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小学阶段是大多数学生的英语启蒙阶段,也是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打基础培养语感的重要阶段。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比较小,对事物的认知能力非常有限,如果在英语教学中不注意方式方法强行对学生进行单词语法的灌输,不仅不利于学生的英语学习,而且很有可能使学生对英语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