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课前预习的不同看法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ba5168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前预习对一些有分辨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是可行的。然而此类方法不适合所有的课程,更不可能适合所有的学生。
  【关键词】课前预习 独立 好奇 兴趣 自信 挫败 焦虑 浪费 有限 聪明 后悔 优秀 理解
  我们的教育中,无论中小学生,还是大中专生,亦或是成人的课堂学习中,很多教师都觉得课前预习是非常重要的,认为必须通过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阅读习惯,促进自学能力形成。因此无论是什么课都要求有课前预习,笔者认为对一些有分辨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是可行的。然而此类方法不适合所有的课程,更不可能适合所有的学生。
  不可否认,当为第二天的学习稍稍做个规划、做个准备是有必要的,尤其对文科和成年人来说,比如文科性的东西即阅读量大的文章或资料收集方面,做个事先的阅读和资料的整理是非常必要的。然而对于能主动学习并准备接受提升的人或独立性和自信心很好的人来说,是可以的,是有益的,这并非对所有的人都适合,笔者就一下几种情况给出具体分析,和大家分享,欢迎批评指正。
  第一点:预习使得一部分自学能力强的学生对将要进行的课堂教学失去好奇和兴趣,或许他们并没有真正掌握,可失去了好奇的大脑不再专注的思考。
  一位数学成绩相当出色的学生说,“我最怕预习数学,一旦我知道了将要讲授的知识,美妙课堂的45分钟对我来说就变成了煎熬。我没法思考我会自以为我都会的知识,同时还影响我的深入思考。所以老师的预习我从来都不完成,为了保留我的好奇和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缺乏兴趣,学生只能被迫去学,根本谈不上创造学习。教师只有持续不断地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激发学习热情。兴趣会转化为强大内部学习动机。使学生进行自觉、自主、有创造思维的学习。所以笔者认为不如让接受能力强的学生把预习功课的时间放在发展其他能力上。对他们来说,预习是不必要的,甚至是有害的。
  第二点:预习会使一部分没有自学能力的孩子感到十分挫败和焦虑。
  对于数理化课程等需要专注的思考才有可能体会新知识,预习时沒有老师指导,自己看起来肯定不容易掌握。如果老师又布置了预习的习题,学生不得不硬着头皮看新内容,只有极少数的学生能联系已学内容,进入深入思考,对于新的知识点能够有把握。而对于一部分学习信心不强的学生,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没办法完成预习任务。而且可能使他们认为新知识这么难,对自己能否学会产生消极思想。这样产生的畏难情绪可能一直会持续到下一次老师讲解时。如果老师的讲解让他/她豁然开朗,那么这种焦虑会容易消失,然而如果反之,他/她还是云里雾里。那么他的焦虑会加强,学习信心更进一步削弱。失去学习的积极性。最可怕的是使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感到怀疑。事实上,预习产生的焦虑会极大地影响他/她的听课过程。也就是说预习的负面影响是使他/她没有集中全部精力听课的原因之一,有时候甚至是全部原因。
  第三点:孩子们的预习有时候不仅是浪费时间,而且还会占用很必须的巩固知识的时间。
  孩子在家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当天学到的新的数学物理化学知识需要习题进一步消化和思考;当天学习的英语句子和课文需要大量的重复复述和背诵;还有以前的知识回忆和复习。孩子如此疲倦,还要看一下明天要学的根本看不懂得东西,同时查大量看不懂不会读又不会念的单词和句子?预习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与所收到的效果相比较,是需要好好斟酌的。越小的孩子越不应预习。然而预习已经成为很多老师和家长的一贯要求,在实践中一定要更小心的使用。笔者认为保护孩子的学习自信心和兴趣是最重要的。如果老师和家长不能让你的孩子愉快的学习,那也不要让学习成为折磨和负担。那才是对孩子最可怕的摧毁。更何况在我们口口声声喊着减负的年代里,把预习完全可以减掉。
  第四点:一般教师都对预习成效有一定的要求,所以会在新课的开始,稍加提问他对预习的期望收获。这对已经产生恐惧感的孩子是莫大的压力。如果教师及时亲切的缓解孩子的压力还好:用自信和蔼的态度告诉他们没关系。在教师的引导下聪明的你们一定会掌握,如果你们没有掌握,那一定是我没有讲清楚。然而很多教师生硬的态度会加重这些孩子的紧张和恐惧。如果再有侮辱的语言和表情。对孩子的伤害可能是无法治愈的,甚至是终身的。一旦让孩子产生自卑,那么后面的逃学厌学,直至自暴自弃也就不奇怪了。这样的例子在身边比比皆是,我们大多数人不假思索的责骂孩子。可追究其根源,是教师和家长对孩子的心灵缺乏爱护和关心。同时,对少数所谓的聪明孩子,当他们能很好完成预习时,以为可以放松自己,不集中注意力。然而随后的测试才发现自己已是一知半解时,后悔晚矣。少数悲观者把原因归结为自己的能力不够。这种思想慢慢也会毁掉一个可能学业优秀的孩子。
  在大家泛泛的谈着素质教育时,作为教师,是不是要考虑一下取消预习新知识的准备工作。大家常说: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身心愉悦,有安全感,学生才能自由地,敏捷地去探索,创造火花才会迸发。可是实际的操作过程就不见得能有说的那么容易。
  让我们从自己做起,在实践中校正我们可能的不足。笔者认为去掉预习习题就是对孩子的小减负。
  当然教师可以适当的根据学员情况、课程要求,有适当的预习要求。年龄稍大的人已经对自己的能力有了相对比较理性的认识,同时多年的学习经验使他们也具备了基本的学习能力。所以预习可以更进一步促进他们的自学能力,巩固他们的自学习惯。所以笔者认为预习对这些人是应该有所要求的。尤其对于文科的材料阅读,笔者是赞同课前预习的,这样使得自己能够在课堂上高效的把大量的材料快速梳理出来,在老师的指引下可以快速的理解和吸收。
其他文献
兴趣是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动机,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强化剂,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学生越学越爱学、越想学,并且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精心设计引入,激发学生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环节至关重
新课改就是为了实现高效课堂,作为实施高效课堂的一个重要载体——小组合作学习尤为重要,无论洋思经验还是杜郎口成功之处都离不开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伴随我校新课改一路走来,我深深感到当下最值得讨论的话题就是小组合作学习。  一年多课改的亲身经历,我对小组合作学习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高效课堂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学生能做的事老师不做,学生不能做的事老师指导学生做”。那么作为高效课堂最关键的学习方式小组合
一、青少年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逆反心理属于社会心理的一部分,它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是主观与客观两方面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我们必须对逆反心理的成因进行认真剖析。  (一)主观因素  青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发育的加速,性意识的萌发以及体力的发展,便产生了成熟感和成人感,认为自己已长大了,俨然以“小大人”自居,期望能独立自主。这种独立意向使自尊心、好胜心增强起来,因而自我意识有了进
【摘 要】教学是一种艺术,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够主动学习,从而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兴趣教学是学生学习的最终归宿,能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改善教育教学环境。作为教育教学工作者,以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为目的,增强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最终达到自主学习。在这一过程中,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兴趣的最有利平台,加强课堂教学方式最终能改变教学模式,从而能改变教学质量。  【关键字】课堂 兴趣 习惯  发展与教育心理
【摘 要】他强调读文和用心贵在创造。阅读教学要重视学生独特感受、体验与理解。为了聆听更多学生的独特感受和独特体验,为了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素养,在阅读教学中要学会等待。在一些关键处教师还要学会“领一领”,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形成宽松、和谐、活泼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更好地品味教材。我们应为学生作些知识上或学法上的铺垫,使他们“跳一跳,摘得到”。给学生一些适当的肯定或赞许,也能使学生获得动力。本文从创设
【摘 要】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给教师带来了全新的教与学理念。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改的显著特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其中重要内涵。作为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大胆实践,努力探索,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笔者结合平时教学实践进行思考,就政治课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谈谈粗浅体会。  【关键词】培养 主体意识 增强 自主学习 能力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在教学中就是以学生为本,
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動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它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性质、宗旨与任务。提倡素质教育,有利于遏制目前基础教育中存在着的“应试教育”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有助于把全面发展教育落到实处。从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