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争”与“不争”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wewrasfrf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逍遥游》和《齐物论》是庄子在不同时期的生存困境中的思考。庄子在《逍遥游》中是论辩激昂的,是“争”的,在《齐物论》中则走向了关心自己、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的理性思考,也就是圣人怀之的“不争”。“齐物”是“逍遥”以后的思考和延续,有其矛盾,也有其合乎逻辑。
  关键词:庄子:《逍遥游》;《齐物论》;争;不争
  作者简介:梁春媚,女,汉族,广东湛江市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学院16级古代文学硕士,研究方向:唐宋元明清。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1-0-02
  庄子有其思考和顿悟,从《逍遥游》到《齐物论》是庄子从“争”到“不争”的过程:庄子是一个有知有识有抱负的人,他理想的世界磅礴大气,他自然也有他的生存困境,但在面对嘲笑和攻击时,他有他的坚持,他的第一反应是反驳对方,这就是庄子的“争”,但随后他又开始意识到人应该要关心自己,不为世俗的琐事和名利所困缚,自然界是如此的博大,个人是这样的渺小,庄周胡蝶,最后他陷入了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理性的思考中,庄子不再急于论辩,他开始了他圣人怀之的“不争”。本文尝试分析庄子在其生存困境中从最初的“争”到关心自己认识自己的思考过程。
  一、《逍遥游》中的“争”
  “逍遥”,意为闲适自在、悠然自得。“逍遥”是庄子所憧憬的理想的生存状态。庄子的一生主张“逍遥”,《逍遥游》却富有论辩色彩,气势磅礴,沉郁苦闷彷徨却又激昂争辩。
  《逍遥游》以鲲鹏开篇: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1]。无疑,庄子是一个“大器”的人,故他想象中的鲲,从头到尾几千里长,无法丈量,鲲化为鹏后,背脊几千里长,也还是无法丈量。大鹏向南海迁徙,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这是庄子心中理想的“物”的存在,气势宏大非凡。
  然而,“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2]。”大鹏固然也有它的生存困境,大舟需要水“厚”,大翼需要风“厚”,如果水“薄”、风“薄”,那是载不起大舟大翼的。
  庄子虽然在“大”的困境中挣扎焦虑,但他还是不愿意去过“小”的生活的。当面对蜩与学鸠以他们想飞就飞的自由自在来嘲笑自己的“九万里高空南飞”时,庄子列举了朝菌、蟪蛄、冥灵和大椿、彭祖等多组反差巨大的例子来说明“小”与“大”的差异。“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3]。”庄子说虫鹏之间,层次差距太大。高层次的生存方式,低层次永远也不会懂得,他为自己过的这种高层次的生活感到骄傲,他认为低层次的人们是理解不了他的。
  庄子还在惠子对他先后的两次明嘲暗讽中,分别用“不龟手之药”和“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来反驳说惠子不能物尽其用,不能尽其逍遥。
  “大”是庄子追求的格局,“逍遥”是庄子理想的生存状态,《逍遥游》中不时地流露出了庄子对其生存困境的焦虑和逃避,但是即使他的生存现状达不到真正的“逍遥”,他还是不愿意去过“小”的生活。他认为“小知不及大知”,也正因为这样,《逍遥游》整体表现出了“争”,也就是庄子在面对冷嘲热讽时,他还是会有他的坚持,他还是会不断地为他自己辩护,当然,这只是庄子在某个时期的心境和行为表现。
  二、《齐物论》中的“不争”
  《齐物论》中贯穿着庄子对人的关爱。大知之士,小知之士,亦如天籁、地籁和人籁,各有各的层次。《齐物论》的开篇以子綦给他的学生子游讲解何为三籁来引出对“大知”和“小知”的观点。“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4],“大知”有其闲散淡定,“小知”有其干练伶俐,“大知”和“小知”本来是各有各的优点,但是人们往往又深陷于勾心斗角、惴惴不安的争斗中:其寐也魂交,其觉也 形开。与接为构,日以心斗。……近死之心,莫使复阳也。
  “已乎,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5]”这是庄子对世俗无休止的争端的忧虑,也是庄子从“争”到“不争”的转变的开始,在叹息中,庄子开始有了关爱生命的意识。
  “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6]”与其说庄子藐视各种世俗争端,不如说庄子悲悯蜉蝣众生。人为什么会自己戕害自己的生命呢?庄子认为人的心中有着主观的是非标准,所以才有了无休止的是非之争。对主观的是非标准,庄子提出了“齐物”的观点,齐大小,齐生死,庄子还认为“可乎可,不可乎不可。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相互转化的,事在人为,没有什么可为不可为的,所以没有必要缚于扯不清的是非长短,天下的事理,圣人怀之,众人辩之。
  接着,庄子对人的关爱,从对人的生命的关爱转向了“人自己是什么”的思考。庄子认为人是大自然造出来的,但大自然也只有借助“人”的存在才得以显示其自体的存在。“我即大自然”,这是庄子最初对“人自己是什么”的回答。
  “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7]”在《齐物论》的最后,庄子提出了他的困惑:到底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了呢?
  在《齐物论》中,庄子开始了思考自己是什么,开始觉悟作为人啊,要关心自己,而不是困缚于名利的争斗中,但是在《齐物论》中庄子还是没有能真正地“逍遥”的。《齐物论》只是庄子主体觉悟的开始。
  三、从“逍遥”到“齐物”
  《庄子》不同于《老子》,《老子》言简意赅,一语中的,《庄子》篇幅长,多以具体来陈述,结论往往隐藏在具体的背后。从“逍遥”到“齐物”是庄子思想的一次升华。这当中,不可避免有其矛盾,但同时又合乎逻辑。
  《逍遥游》不可以齐大知与小知,不可以齐逍遥与不逍遥,《齐物论》则可以齐物我、齐物论、齐生死、齐是非。这是《逍遥游》与《齐物论》的矛盾。《逍遥游》中的庄子是“争”的,那个时期的他无疑深陷感性的冲动的和焦虑中,《齐物论》中的庄子是趋向“不争”的,他开始了理性的思考,从感性到理性又是符合逻辑的。
  庄子在《逍遥游》中并没能真正地“逍遥”,在《逍遥游》中,庄子胸怀大志却没有能力去改变现状,他在那个阶段更多是在感性的争辩中。他不具备实现“逍遥”的能力已经让他很痛苦,周围的人们包括惠子对他的嘲笑更让他痛苦,他越痛苦,就越争辩,越爭辩,就越痛苦。
  “齐物”是庄子在“逍遥”中的痛苦的一个出口,庄子开始从盲目的胸怀大志转向了理性思考,并开始有了关心自己认识自己的概念,他开始关爱生命、悲悯他人以及开始思考他自己是什么。
  如果把《逍遥游》仅仅理解为“逍遥”,如果把《齐物论》仅仅理解为“齐物,这样的理解是有局限的。鲲鹏跟周围的蝉或鸠相比,他无疑是更有理想的,但是没有“厚”水和“厚”风,它是怎么都飞不起来的,“逍遥”是它的理想, 但还不是事实。而《齐物论》真正想要表达的不仅仅是齐大小、齐生死,更是要在 “齐物”中寻找到争端的出口,达到“圣人怀之”的境界。《齐物论》里说到的“圣人怀之,众人辩之以相示也”,其实在《逍遥游》中也是有这样的观点的,在《逍遥游》中,列举了荣先生和列子的故事,荣先生算是一个“大知”的人,但是他还是会嘲笑“小知”的浅薄,庄子认为“小知”嘲笑“大知”固然不对,但“大知”嘲笑“小知”也是没有必要的。而列子作为一代贤士,他就不会像荣先生那样深陷世俗的争端。就这一点看来,《齐物论》和《逍遥游》也是有相互的呼应的。
  整体上说,《逍遥游》和《齐物论》是庄子不同时期的生存困境的思考。庄子的“逍遥”是“争”的,“齐物”则走向了关心你自己、认识世界认识你自己的思考。“齐物”是“逍遥”以后的思考和延续,有其矛盾,也有其合乎逻辑。
  参考文献:
  [1]参见马恒君:《庄子正宗》,华夏出版社,第1页.
  [2]参见马恒君:《庄子正宗》,华夏出版社,第2页.
  [3]参见马恒君:《庄子正宗》,华夏出版社,第3页.
  [4]参见马恒君:《庄子正宗》,华夏出版社,第14页.
  [5]参见马恒君:《庄子正宗》,华夏出版社,第14页.
  [6]参见马恒君:《庄子正宗》,华夏出版社,第16页.
  [7]参见马恒君:《庄子正宗》,华夏出版社,第34页.
其他文献
高領针织衫Xander Zhou手套 Pukewen墨镜 Givenchy羽毛耳饰 Lanvin戒指 Dsquared2长袖衬衣 Canali印花西装外套Louis Vuitton领带 Hermès针织衫 Sean Suen针织手套 镂空戒指蛇形戒指 金色戒指白色戒指 均为Gucci
白昼深夜,他们拥有两副面孔北京的夜晚,其实很安静  CC,38岁,北京  白天展陈设计师,夜晚泛艺术教育课程平台发起人  在生育前,CC一直从事博物馆展陈设计的相关工作。生育后,她选择成为全职妈妈。但那段日子很压抑,“承担了很多责任,却没有相应的社会地位,无法实现自身的价值。”CC意识到,这样下去不是长久之计,“我必须要利用我的特长和资源,尝试做点什么。”  最初她只想摆脱这种困境。于是自己规划课
不如將包袋全部背上身,无论在上班路上,或是办公室中,都能捕捉到它们的身影。
【摘 要】 为了解决伴随远程学习而产生的“学习偏离”和“认知过负”问题,基于学习风格偏向性的个性化学习路径推荐是一个解决方案。但现有智能学习系统,因其底层缺乏可自组织的资源组织结构,导致学习对象无法动态选择。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提出基于3向可演化的语义链网络(SLN)资源组织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原型系统Smap。具有不同学习风格偏向性的学习者,可以根据SLN中的语义关系获得符合其学习风格的学
摘 要:文学翻译是一个复杂的实践活动,它具有自己的内部系统。许钧先生提出了翻译的三个层次:基础层次、语义层次、美学层次。探究翻译层次的把握对译文质量的影响有助于更好地进行翻译实践活动。  关键词:翻译层次;译文质量;《田园交响曲》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7--02  《田园交响曲》是法国著名作家安德烈·纪德的代表作之一,小
熬一锅清粥,白米淘净,佐以红薯块,或是将豇豆切成小段,和大米一起煮到软烂。家里的粥总是被称作“稀饭”的,浓稠的米汤和细软的米粒并非如胶似漆地黏在一起,而是分出清与浓两层,竹筷在碗里一搅,便能连米带汤地吞进胃里,一口下去,唇齿间还残留着淡淡的香甜,有时又是新鲜露水的清香。  略嫌寡淡的话,便搭配一小碟泡菜,粉红的萝卜,淡黄的姜片,墨绿的虎皮青椒,酸的辣的,自有一番风味来启动味蕾。  然而这样的滋味,
重回辦公室让休闲变得正经
吉利的成功轨迹,必须始于中国,依托长期持续发展的战略。  吉利的发展恰似一段灰姑娘的传奇:由最先的摩托车生产起家,继而转入汽车市场,十年的光景一跃成为自主品牌市场第二,2008年前半年销售额逾十二万辆,仅居有政府背景的奇瑞之后。吉利的成功秘诀是能为普通大众提供可负担的轿车,圆他们一个汽车梦。  然而,吉利过去几年的表现都向世人证明了自身的实力,或许将来也不会让我们失望。这也是为什么中外行家们都翘首
该如何让乏味且又传统的服饰穿起来更加具有趣味性?这一期的Wardrobc为你筛选出最为Chic的六件不同形式的服饰单品,并配以更具趣味性的搭配方式,让男士们衣柜中不同风格的服饰重焕生机。修身长裤  像这样一条兼备了舒适的功能性与潮流质感的修身长裤,以其简洁不浮夸且又能百搭多種造型风格的款式足以成为一年四季中曝光率最高的服饰单品,为你多种时刻不同需求的穿衣搭配带来更多发挥与创造的空间。  整体轮廓与
摘 要:“客观性”作为现实主义的关键字眼,包含着某种否定的意味:即对主观性和抒情性的否定,强调节制情感,达到非个人化,做到作者不出场。无疑这种客观性是极有说服力的。但客观性贴着“作者不在场”、“去情感、非个人化”的标签,并不能以充分条件成为现实主义的一个标准。作者出场不可避免,在有意识的度的把握下,并不会消解掉“客观性”,反而有利于增强作品的生动性。  关键词:作者不出场;客观性;现实主义  [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