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各式各样的优质课、观摩课,在名师、新秀的演绎下令人陶醉,回到现实却很难有这样的教学效果,现实教学往往很难象公开课、观摩课那样进行。因此教师应更多地关注新课程背景下的常态课,因为它不单单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好坏,更关系着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积累、潜能的开发、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
新课程背景下的常态课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一、常态课的教学是朴实的、精彩的、也是高效的。
常态课是朴实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新课程背景下的常态教学,就是要从课改的精神实质出发,摒弃一切形式主义的东西,没有花拳绣腿,没有矫揉造作,有的只是自然状态下的真实呈现,接近原生状态,具有质朴的原力,不会因过滥、过繁、过度的的雕琢和渲染而喧宾夺主、本末倒置;常态教学不是生搬硬套名人、名师的教学成果,而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结合本地区、本校、本班教育资源条件,生源情况,教学更趋于实际,注重实效。
常态课也应该是精彩的。新课程背景下的常态课要经得住反复斟酌,既充分预设,又动态生成,让学生充满梦想和希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使课堂焕发出教学的活力。
常态课还应该是高效的。新课程背景下的常态课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真正为学生着想,在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基础上,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上好每一节常态课,才能真正达到“轻负担,高效率”。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形成良好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实现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只有这样才能触及课改的灵魂,真正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
二、常态课的课程要在师生之间在自然合作、有效交流的动态过程中形成。
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师生之间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在大力提倡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教学改革中,“课堂交流”已显得尤为重要。然而,课堂上什么样的交流是有效的?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思考的问题之一。
让学生进行“有效交流”,是新课程倡导的理念之一。课堂上的“有效交流”,不仅仅是让学生大胆充分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的单向传输,而是一种对话——多种观点的分享、沟通和理解,更是多种观点的分析、比较、归纳、批判和整合的互动过程,最终形成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学生,在“有效交流”中活跃思维、增值知识,课堂在“有效交流”中灵动生成、智慧闪耀,教学由此而精彩无限。
常态课上师生活跃,特别是学生的学习,所受的限制也较少,教师与学生配合很自然默契,课堂上精神放松、情绪正常;不象优质课、观摩课、示范课上师生的注意力都有了或多或少的转移——效果怎么样?这种功利的想法无疑会流露到课堂教学中。记得一次听一位教师讲课,当学生回答问题“出现偏差”时,他脸红了,动作乱了,后面的教学可想而知;如果这不是公开教学,如果不是讲台下有听课的老师、听课的评委,这种状况绝对不可能出现,也许教师和学生会演绎出更精彩的学习过程.家常便饭最养人,教学也是这样的。常态课师生在自然状态下,教师应变灵活、适时介入,学生在表达各自思维的交流过程中,彼此沟通、相互理解,催生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因为教师不必担心一旦闪失造成的损失,学生学起来也比较活跃、自然,他们能互相启发、大胆质疑、积极发言、有效的交流。师生之间在自然合作、有效的交流的动态过程中形成课程。
三、常态课的教师要依学而教,尊重学生个性差异。
好的常态课课堂能够让学生留下思考空间,让学生充分发展。教师的责任在于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时间和想象空间,并引导学生思考,这样才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积极主动地思考。
常态课要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实际和教学内容的要求。“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要能够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的发展水平,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尊重不同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等方面的需要,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不同类型和水平的题目,选择合适他们的教学方法,灵活机智地应变教学中的“意外”,使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参加活动,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对学习的信心,相信每一个学生的回答都是智力活动的结果,都会给学生带来启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学习同一教学内容时都有不同层次收获。
把握了新课标下教学常态课的特点,要上好常态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作为教师还应具备四种意识并在课堂中关注学生的四种状态。
必具的四种意识:
课程意识:教师要学习课程,研究课程,结合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开发课程资源(如:校本课程等)。在教学中,教师不要把教材当圣经,要把它当成一种课程资源来使用,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做到切实有效、创造性使用教材。
学生意识:教师要把学生当成活生生的完整的有思想的人,不能认为他们只是一些孩子,什么也不懂。在课堂上,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表现,随时与每一位学生进行交流和信息沟通,鼓励学生不断努力学习,决不要放弃一个孩子,说不定你放弃的那一个可能是将来的“爱迪生”。
民主意识:教师要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使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并能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意见或者答案,即使与教师的想法不同,也要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由,想一想有没有正确的地方,科学地进行分析、评价,善意地指出不对的地方,鼓励学生今后要更加积极思考,踊跃发言。
开放意识:教师要有开阔、宽容、接纳的胸怀,不拘泥于一种思维方式,鼓励学生从多渠道、多角度思考问题。可以通过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的能力。
应关注学生的四种状态:
情绪状态: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至关重要,它关系着学生学习的效率,课堂教学的成败。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的情绪,在学生的情绪低落时,教师要及时调控课堂气氛,甚至调整教学思路与方法,使学生的情绪变得激昂向上。
参与状态:有时看着某些学生注意力也比较集中,但是,他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别的同学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他却坐在那里无动于衷,这时教师就要对他进行鼓励或者煽动,使他能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交往状态:新的课程理念强调,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要积极参与师生、生生之间的交往互动,以促进学生的交流与合作,从而使学习的知识得到巩固、提高或者升华,使学生的成就感得到满足。
思维状态:课堂上并不是越热闹越好,而是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积极学习,努力思考,思维要有一定的广度与深度,要重视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学生要有皱着眉头想问题的时候。
新课程背景下的常态课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一、常态课的教学是朴实的、精彩的、也是高效的。
常态课是朴实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新课程背景下的常态教学,就是要从课改的精神实质出发,摒弃一切形式主义的东西,没有花拳绣腿,没有矫揉造作,有的只是自然状态下的真实呈现,接近原生状态,具有质朴的原力,不会因过滥、过繁、过度的的雕琢和渲染而喧宾夺主、本末倒置;常态教学不是生搬硬套名人、名师的教学成果,而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结合本地区、本校、本班教育资源条件,生源情况,教学更趋于实际,注重实效。
常态课也应该是精彩的。新课程背景下的常态课要经得住反复斟酌,既充分预设,又动态生成,让学生充满梦想和希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使课堂焕发出教学的活力。
常态课还应该是高效的。新课程背景下的常态课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真正为学生着想,在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基础上,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上好每一节常态课,才能真正达到“轻负担,高效率”。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形成良好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实现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只有这样才能触及课改的灵魂,真正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
二、常态课的课程要在师生之间在自然合作、有效交流的动态过程中形成。
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师生之间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在大力提倡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教学改革中,“课堂交流”已显得尤为重要。然而,课堂上什么样的交流是有效的?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思考的问题之一。
让学生进行“有效交流”,是新课程倡导的理念之一。课堂上的“有效交流”,不仅仅是让学生大胆充分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的单向传输,而是一种对话——多种观点的分享、沟通和理解,更是多种观点的分析、比较、归纳、批判和整合的互动过程,最终形成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学生,在“有效交流”中活跃思维、增值知识,课堂在“有效交流”中灵动生成、智慧闪耀,教学由此而精彩无限。
常态课上师生活跃,特别是学生的学习,所受的限制也较少,教师与学生配合很自然默契,课堂上精神放松、情绪正常;不象优质课、观摩课、示范课上师生的注意力都有了或多或少的转移——效果怎么样?这种功利的想法无疑会流露到课堂教学中。记得一次听一位教师讲课,当学生回答问题“出现偏差”时,他脸红了,动作乱了,后面的教学可想而知;如果这不是公开教学,如果不是讲台下有听课的老师、听课的评委,这种状况绝对不可能出现,也许教师和学生会演绎出更精彩的学习过程.家常便饭最养人,教学也是这样的。常态课师生在自然状态下,教师应变灵活、适时介入,学生在表达各自思维的交流过程中,彼此沟通、相互理解,催生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因为教师不必担心一旦闪失造成的损失,学生学起来也比较活跃、自然,他们能互相启发、大胆质疑、积极发言、有效的交流。师生之间在自然合作、有效的交流的动态过程中形成课程。
三、常态课的教师要依学而教,尊重学生个性差异。
好的常态课课堂能够让学生留下思考空间,让学生充分发展。教师的责任在于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时间和想象空间,并引导学生思考,这样才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积极主动地思考。
常态课要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实际和教学内容的要求。“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要能够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的发展水平,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尊重不同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等方面的需要,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不同类型和水平的题目,选择合适他们的教学方法,灵活机智地应变教学中的“意外”,使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参加活动,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对学习的信心,相信每一个学生的回答都是智力活动的结果,都会给学生带来启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学习同一教学内容时都有不同层次收获。
把握了新课标下教学常态课的特点,要上好常态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作为教师还应具备四种意识并在课堂中关注学生的四种状态。
必具的四种意识:
课程意识:教师要学习课程,研究课程,结合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开发课程资源(如:校本课程等)。在教学中,教师不要把教材当圣经,要把它当成一种课程资源来使用,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做到切实有效、创造性使用教材。
学生意识:教师要把学生当成活生生的完整的有思想的人,不能认为他们只是一些孩子,什么也不懂。在课堂上,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表现,随时与每一位学生进行交流和信息沟通,鼓励学生不断努力学习,决不要放弃一个孩子,说不定你放弃的那一个可能是将来的“爱迪生”。
民主意识:教师要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使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并能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意见或者答案,即使与教师的想法不同,也要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由,想一想有没有正确的地方,科学地进行分析、评价,善意地指出不对的地方,鼓励学生今后要更加积极思考,踊跃发言。
开放意识:教师要有开阔、宽容、接纳的胸怀,不拘泥于一种思维方式,鼓励学生从多渠道、多角度思考问题。可以通过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的能力。
应关注学生的四种状态:
情绪状态: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至关重要,它关系着学生学习的效率,课堂教学的成败。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的情绪,在学生的情绪低落时,教师要及时调控课堂气氛,甚至调整教学思路与方法,使学生的情绪变得激昂向上。
参与状态:有时看着某些学生注意力也比较集中,但是,他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别的同学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他却坐在那里无动于衷,这时教师就要对他进行鼓励或者煽动,使他能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交往状态:新的课程理念强调,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要积极参与师生、生生之间的交往互动,以促进学生的交流与合作,从而使学习的知识得到巩固、提高或者升华,使学生的成就感得到满足。
思维状态:课堂上并不是越热闹越好,而是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积极学习,努力思考,思维要有一定的广度与深度,要重视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学生要有皱着眉头想问题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