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往往将自己年幼的子女留在家乡由他们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亲戚朋友抚养。这些孩子成为留守儿童,亲子教育缺失,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儿童心理和教育相关问题。本文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农村留守儿童;心里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25-0042-01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离开家乡涌入城市务工、经商。由于我国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人口分割状况以及城市生活成本的限制,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往往将自己年幼的子女留在家乡由他们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亲戚朋友抚养。长期的隔代教育和情感错位、缺失使得这些远离自己父母的农村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方面都或多或少地出现了一些问题。小学语文教师要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向,分析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探索和实践在语文教学中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农村留守儿童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中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我们可以从多侧面、多角度分析得出其产生的主要原因:首先是亲子教育缺失。在农村留守儿童家庭中,父母长期在外,平时与子女缺乏沟通和亲情的关爱,造成父母与子女亲情淡漠。孩子长时间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缺乏父母亲的呵护和相伴,导致他们心理异常,人格发展出现障碍。其次是隔代监护的无力。农村中的老一辈人大多文化水平不高,没有家庭教育意识,对孩子的心理缺乏了解和认知。隔代的老人又大多对孩子放纵、溺爱,留守儿童的生活缺少限制和约束,无形中助长了他们自私任性、蛮横霸道、易冲动、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的滋生。第三是学校教育缺少针对性。由于以往的学校教育存在着不考虑学生特殊情况、笼而统之地进行教育的现象,致使学校教育从内容到形式都表现为“一刀切”,缺少针对留守儿童的特殊教育方式。这些家庭教育残缺的留守儿童无法在学校教育中得到有针对性的弥补,久而久之他们就会觉得缺乏安全感,性格极易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情感相对冷漠。
二、在语文教学中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小学语文教师应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教育功能,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出发,实施积极有效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一)挖掘课文教学内容中的心理教育要素,落实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疏导
教育是对教育对象的心灵洗涤,是需要一定的教育资源和教育内涵的。这就决定了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应是空洞的说教,而是要建立在教育教学内容的基础之上。小学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思想教育属性,结合农村留守儿童内心普遍存在的内向、自卑、悲观、孤僻,情感相对冷漠等心理障碍,积极挖掘课文教学内容中的心理教育要素,把亲情的抚慰与关怀温柔地送入学生的心田,让学生逐步感受到来自父母的无尽关爱,进而落实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疏导。让这些留守儿童明白:尽管父母因为生活所迫在外打工,但他们对子女的爱是不变的,父母的在外打工也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够过上好日子。对父母的理解让留守儿童打开了心结,为落实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疏导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二)结合课堂教学活动,把特别的爱给需要特别关爱的农村留守儿童
对于小学生而言,课堂是获取知识、开拓思维、形成能力的主要平台之一。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和组织者,要时刻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情感变化,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对农村留守儿童给予特别的关爱。首先,尊重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情感,注意教学语言可能产生的联想效果,尽可能避免触动这些学生心底的隐私和“伤痛”。其次,给农村留守儿童设计专门的课堂提问。鉴于多数留守儿童缺乏父母在学习上的辅导,学习成绩相对落后的现实,我们在全面掌握留守儿童学习基础的前提下,设计与他们的学习状态相匹配的课堂提问,让他们能够正确回答出教师的课堂提问,从而形成学习的信心和克服学习困难的勇气。第三,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点滴进步给以及时的表扬和鼓励,让他们看到自己的闪光点,与全体同学一样形成正常、平和的学习心态。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营造对留守儿童多方关爱的和谐氛围
语文课外活动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发学生语文学习潜能、增强学生语文学习動力、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不二选择。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吸引和鼓励农村留守儿童的积极参与,并给语文课外活动赋以启发农村留守儿童亲情感悟的内容,能够营造对留守儿童多方关爱的和谐氛围,让他们切实体会到父母工作的艰辛。例如,我们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自编自演情景剧,启发留守儿童在剧中表达对父母的思念。老师将情景剧的视频发送给他们的父母,得到了孩子们父母的积极回应。孩子们从父母的回应中感受到尽管父母不在身边,但自己依然每天都沐浴在父母亲情的阳光中。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孩子对亲情的心理饥渴,有效弥补亲情缺失,让留守儿童在父母远程亲情的感召下健康成长。
关键词小学语文;农村留守儿童;心里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25-0042-01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离开家乡涌入城市务工、经商。由于我国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人口分割状况以及城市生活成本的限制,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往往将自己年幼的子女留在家乡由他们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亲戚朋友抚养。长期的隔代教育和情感错位、缺失使得这些远离自己父母的农村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方面都或多或少地出现了一些问题。小学语文教师要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向,分析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探索和实践在语文教学中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农村留守儿童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中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我们可以从多侧面、多角度分析得出其产生的主要原因:首先是亲子教育缺失。在农村留守儿童家庭中,父母长期在外,平时与子女缺乏沟通和亲情的关爱,造成父母与子女亲情淡漠。孩子长时间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缺乏父母亲的呵护和相伴,导致他们心理异常,人格发展出现障碍。其次是隔代监护的无力。农村中的老一辈人大多文化水平不高,没有家庭教育意识,对孩子的心理缺乏了解和认知。隔代的老人又大多对孩子放纵、溺爱,留守儿童的生活缺少限制和约束,无形中助长了他们自私任性、蛮横霸道、易冲动、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的滋生。第三是学校教育缺少针对性。由于以往的学校教育存在着不考虑学生特殊情况、笼而统之地进行教育的现象,致使学校教育从内容到形式都表现为“一刀切”,缺少针对留守儿童的特殊教育方式。这些家庭教育残缺的留守儿童无法在学校教育中得到有针对性的弥补,久而久之他们就会觉得缺乏安全感,性格极易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情感相对冷漠。
二、在语文教学中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小学语文教师应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教育功能,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出发,实施积极有效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一)挖掘课文教学内容中的心理教育要素,落实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疏导
教育是对教育对象的心灵洗涤,是需要一定的教育资源和教育内涵的。这就决定了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应是空洞的说教,而是要建立在教育教学内容的基础之上。小学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思想教育属性,结合农村留守儿童内心普遍存在的内向、自卑、悲观、孤僻,情感相对冷漠等心理障碍,积极挖掘课文教学内容中的心理教育要素,把亲情的抚慰与关怀温柔地送入学生的心田,让学生逐步感受到来自父母的无尽关爱,进而落实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疏导。让这些留守儿童明白:尽管父母因为生活所迫在外打工,但他们对子女的爱是不变的,父母的在外打工也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够过上好日子。对父母的理解让留守儿童打开了心结,为落实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疏导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二)结合课堂教学活动,把特别的爱给需要特别关爱的农村留守儿童
对于小学生而言,课堂是获取知识、开拓思维、形成能力的主要平台之一。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和组织者,要时刻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情感变化,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对农村留守儿童给予特别的关爱。首先,尊重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情感,注意教学语言可能产生的联想效果,尽可能避免触动这些学生心底的隐私和“伤痛”。其次,给农村留守儿童设计专门的课堂提问。鉴于多数留守儿童缺乏父母在学习上的辅导,学习成绩相对落后的现实,我们在全面掌握留守儿童学习基础的前提下,设计与他们的学习状态相匹配的课堂提问,让他们能够正确回答出教师的课堂提问,从而形成学习的信心和克服学习困难的勇气。第三,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点滴进步给以及时的表扬和鼓励,让他们看到自己的闪光点,与全体同学一样形成正常、平和的学习心态。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营造对留守儿童多方关爱的和谐氛围
语文课外活动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发学生语文学习潜能、增强学生语文学习動力、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不二选择。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吸引和鼓励农村留守儿童的积极参与,并给语文课外活动赋以启发农村留守儿童亲情感悟的内容,能够营造对留守儿童多方关爱的和谐氛围,让他们切实体会到父母工作的艰辛。例如,我们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自编自演情景剧,启发留守儿童在剧中表达对父母的思念。老师将情景剧的视频发送给他们的父母,得到了孩子们父母的积极回应。孩子们从父母的回应中感受到尽管父母不在身边,但自己依然每天都沐浴在父母亲情的阳光中。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孩子对亲情的心理饥渴,有效弥补亲情缺失,让留守儿童在父母远程亲情的感召下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