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自2001年开始,已经开展十多年了,但是中学课堂面貌并未发生根本变化;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在下滑,师德素养有待提高,教师缺乏个性,集体“同质化”现象严重;学生因课业负担重,竞争激烈,学习压力大,存在厌学情绪。面对如此多的教育问题,时代呼唤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从根本上转变教育的滞后状态。为此,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有自己的教育理想,用理想的光辉照亮前进的方向。
一、转变育人观念,让学校成为真正的学校
新课程改革强调以人为本,但在当今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大战中,这种理念已经沦为脱离行动的口号。美国教育家古德莱德说,要让学校成为真正能称得上学校的地方。那么学校的真正职能是什么呢?学校是学生成长的地方,要为学生的生命发展负责,因此,教育首先要解决人生存的问题。教师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应该是拿着文凭却没有工作能力的人;教育培养的也应该是人而不是“狼”。现在学校的竞争,普遍让孩子认为“别人的存在就是我的障碍”,因而导致了很多恶果,例如复旦大学投毒案等。这种教育是对人性的扭曲。因此,学校教育不能因行业利益的追求而忘掉其本质价值。我们培养的学生应该是具有生命旺盛、精神高贵、智慧卓越、情感丰富等一系列特征的大写的人。
二、提升师德素养,让从教成为每一位教师的事业
有人说,为了理想从教是事业,为了生存从教是职业。如何才能让从教从职业变为事业?当今教师还存在职业道德失范,师德培训体系不全,教育理念陈旧,责任感、上进心不足,精神生活贫乏等问题。因此笔者认为,首先要建立健全师德培训体制。“师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教师应把这些规范、准则逐步内化,成为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准则。这就要求学校等部门对教师培训建立较为完整的机制,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教师进行培训,并建立一定的社会监督机制和约束机制。其次要制定合理化的师德标准。不要把标准过于理想化,要考虑到教师自身的主体需求。“燃烧自己,照亮别人”“默默奉献”等观念已经不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再次要提高教师报酬。当今教师也是生活在经济腾飞的社会中,想让教师专心从教、锐意进取,“高薪养教”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策略,这一点可以参照台湾的教育机制。最后,教师本身也要加强道德修养,坚定教育信念,更新教学理念,全面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养,向研究型教师转变。
三、改变评价机制,把教育改革导入正轨
现在大部分地区,仍然以升学率作为对学校最主要的评价标准。因此,狠抓升学率就成为每个学校的头等大事。学校的一系列政策,都围绕升学率打转。看看许多地方成功的教育改革,其出名不是因为让学生真正成为人,而是升学率提高了,因而大家趋之若鹜,争相效仿。殊不知这样的教育改革只是把应试教育推向极致,更加偏离了教育的本质。“人的回归”才是教育改革的真正目的。有人评价我们的新课程改革:“同行12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评价机制不改变,就无法真正迎来教育改革的春天。
四、进行校本课程建设,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
孔子提倡因材施教,并以四教“文、行、忠、信”而践行,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时代的发展,更要求当今的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发挥其特长。根据多元智能发展理论,每个人至少有7种智能: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所以,单一的部编、省编教材根本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学校应立足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根据学生需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挖掘创新,开设自己学校的校本课程。笔者有幸听取了无锡市锡山中学唐江鹏校长的专题讲座,了解到:经过一系列的探索,他们建构了包括限选类(3个学分):创业设计、团队领导、合唱、演说、形体、国学基础等6门课程;任选类(至少3个学分):心理教育、生活技能、特长爱好、科技前沿、社会纵横、大学先修课程等6类课程的新课程框架。如今,锡山高中每学期在学校剧场里都会上演这样的精彩场景,汇报展示校本课程的学习成果:有的学生走上讲台面对数千同学发表演讲;有的学生做专题科技报告;有的学生穿上正装礼服举行四季时装发布会……2009年,锡山中学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新课程改革中小学校长培训项目学校;2010年被评为省基础教育改革先进集体、长三角名师名校长培训基地。锡山中学已经迈出了成功的一步,我们为什么还不转变观念呢?
学生首先是生活人,其次才是学习人,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人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再不能成为一句空话。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作为教师,只有在改革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更新观念、提高业务素质、加强师德修养,与时俱进,锐意进取,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
(责任编辑 袁 妮)
一、转变育人观念,让学校成为真正的学校
新课程改革强调以人为本,但在当今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大战中,这种理念已经沦为脱离行动的口号。美国教育家古德莱德说,要让学校成为真正能称得上学校的地方。那么学校的真正职能是什么呢?学校是学生成长的地方,要为学生的生命发展负责,因此,教育首先要解决人生存的问题。教师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应该是拿着文凭却没有工作能力的人;教育培养的也应该是人而不是“狼”。现在学校的竞争,普遍让孩子认为“别人的存在就是我的障碍”,因而导致了很多恶果,例如复旦大学投毒案等。这种教育是对人性的扭曲。因此,学校教育不能因行业利益的追求而忘掉其本质价值。我们培养的学生应该是具有生命旺盛、精神高贵、智慧卓越、情感丰富等一系列特征的大写的人。
二、提升师德素养,让从教成为每一位教师的事业
有人说,为了理想从教是事业,为了生存从教是职业。如何才能让从教从职业变为事业?当今教师还存在职业道德失范,师德培训体系不全,教育理念陈旧,责任感、上进心不足,精神生活贫乏等问题。因此笔者认为,首先要建立健全师德培训体制。“师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教师应把这些规范、准则逐步内化,成为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准则。这就要求学校等部门对教师培训建立较为完整的机制,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教师进行培训,并建立一定的社会监督机制和约束机制。其次要制定合理化的师德标准。不要把标准过于理想化,要考虑到教师自身的主体需求。“燃烧自己,照亮别人”“默默奉献”等观念已经不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再次要提高教师报酬。当今教师也是生活在经济腾飞的社会中,想让教师专心从教、锐意进取,“高薪养教”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策略,这一点可以参照台湾的教育机制。最后,教师本身也要加强道德修养,坚定教育信念,更新教学理念,全面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养,向研究型教师转变。
三、改变评价机制,把教育改革导入正轨
现在大部分地区,仍然以升学率作为对学校最主要的评价标准。因此,狠抓升学率就成为每个学校的头等大事。学校的一系列政策,都围绕升学率打转。看看许多地方成功的教育改革,其出名不是因为让学生真正成为人,而是升学率提高了,因而大家趋之若鹜,争相效仿。殊不知这样的教育改革只是把应试教育推向极致,更加偏离了教育的本质。“人的回归”才是教育改革的真正目的。有人评价我们的新课程改革:“同行12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评价机制不改变,就无法真正迎来教育改革的春天。
四、进行校本课程建设,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
孔子提倡因材施教,并以四教“文、行、忠、信”而践行,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时代的发展,更要求当今的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发挥其特长。根据多元智能发展理论,每个人至少有7种智能: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所以,单一的部编、省编教材根本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学校应立足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根据学生需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挖掘创新,开设自己学校的校本课程。笔者有幸听取了无锡市锡山中学唐江鹏校长的专题讲座,了解到:经过一系列的探索,他们建构了包括限选类(3个学分):创业设计、团队领导、合唱、演说、形体、国学基础等6门课程;任选类(至少3个学分):心理教育、生活技能、特长爱好、科技前沿、社会纵横、大学先修课程等6类课程的新课程框架。如今,锡山高中每学期在学校剧场里都会上演这样的精彩场景,汇报展示校本课程的学习成果:有的学生走上讲台面对数千同学发表演讲;有的学生做专题科技报告;有的学生穿上正装礼服举行四季时装发布会……2009年,锡山中学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新课程改革中小学校长培训项目学校;2010年被评为省基础教育改革先进集体、长三角名师名校长培训基地。锡山中学已经迈出了成功的一步,我们为什么还不转变观念呢?
学生首先是生活人,其次才是学习人,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人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再不能成为一句空话。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作为教师,只有在改革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更新观念、提高业务素质、加强师德修养,与时俱进,锐意进取,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