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合作学习是主要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合作学习是否有效,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是否有效。文章以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为例,谈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开展的主要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合作学习;有效性
在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合作、竞争成为新时期人才的必备的综合能力,“单枪匹马”、“固步自封”等成为久远的过去,缺少合作意识、困乏合作能力,不再适应当前的社会,无以在社会上立足和生存。小学数学教学中,采用合作教学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经常使用,也让孩子们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
而教学中,多数教师意识到合作型学习的重要性,合作学习缺少有效性和实效性。为此,探讨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有实践意义和重要意义。
一、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小组分组不合理
在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形式是分组教学,而分组一般采用的是就近原则——前后两排或者同桌一组,教师提出问题,为了方便,要么让学生同桌讨论,要么让学生每两排一组,而相互交流。这种分组方法既不科学也不合理,很难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
2.合作时学生的参与度低
在小组合作学习实施的实践中,往往发现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合作讨论中,一般是成绩突出的作为组长,组长是“代言人”,而其他组员并没有参与到活动中。
如教师给出一个问题:给一些卡片标上号,按照1、2、3、4、5、6、7、8、9的方式标记,再从1、2开始标记,用这种标记法,那么,第109个卡片应该标记为几号卡片?问题呈现后,教师强调出问题的难度,之后,让学生讨论,而巡视教室里的学生,参与讨论并发言的几乎都是每一个小组的组长,组长的“孤军作战”代替了教师的“一手遮天”,学生并没有体验到合作的乐趣。
3.教师指导不到位
学生的参与度低,归根到底还在于教师的指导不到位,缺乏必要的指导和督促。例如教师给出问题后,就做了“甩手掌柜”,学生合作不合作、讨论与否不关注、少监控,对于在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采取“避让”策略,或者“听而不闻”、“存而不论”。致使合作教学缺乏有效性,也浪费了时间,更具形式主义倾向。
二、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策略
根据小组合作中存在的弊端,把准了“脉”、找准了“病因”,根据“病因”而“开药方”,则可以“药到病除”,不至于“病入膏肓”。
1.尊重差异,合理分组
目前,合作学习成为主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主要的教学方式,小组合作型学习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成为有效课堂的主要标志,小组合作不仅提高课堂质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而体现出合作学习的这些优势,关键还在于小组的划分。
小组划分,应改变同桌式、前后一组的简单划分方法,应考虑到学生的综合素质,根据学生的差异性而合理划分。
首先,为了合作时,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发表意见,不妨根据学生的自己意愿而选择小组。
其次,应注意小组的流动性。在合作学习开展的过程中,教师们往往划分好小组后,就“雷打不动”、采取“一劳永逸”的方法,小组就不再变更。学生是发展变化的,更何况小学生的可塑性更强,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成绩、兴趣等都有所提高,在组间的位次、名次都会有所改变,此时,教师应为了激发这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经常对小组及时流动,使他们获得身心的发展和成绩的提高。
2.规则合理,提高成员参与度
规则是指在合作学习中必须坚持的规定,一般指在合作时,参与讨论的顺序的和规则。笔者是这样制定的:以每组5人为例,第一发言人是5号,第二、三、四发言人依次为4、3、2号,1号组长整合组员的意见和观点,作归纳性的总结。如果1号学生先发言,其他学生就没有什么可说的了,让学困生先发言,给他们发表看法的权利,避免“静听”而“逃避”讨论的弊端。当然,5号先发言,也不是绝对的,教师可以把谁先发言的指定交给组长,赋予他“特权”,但务必每一个组员都参与到合作学习中。
3.巧妙设计合作的任务,促成合作的有效性
合作学习的实施,关键在于设计的任务和活动。如果问题设计的太难,小学生难以找到讨论出所以然,就像上文的第109个卡片应该标记的数字是几的问题,能找到问题答案的寥寥无几,所以,让学生讨论也难以讨论出所以然。再者,如果问题太简单,讨论也就失去意义,对学生也没有吸引力和挑战性。如在教学《分数》时,一位老师给出了情境:一个西瓜分两半,其中一半是1/2,那么,再将这一半分成两半,那么,其中的一半,又是多少呢?给大家三分钟时间,看哪个小组先讨论出结果。看似合作学习开展了,实则没有意义,无需讨论,不切也没有讨论的价值。
教师应精心设计讨论的问题和合作的任务,使问题既有深度也有广度,但没有太大的难度,也不能太过于简单,应确保问题有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如对于《简单图形的认识》的教学时,教师设计的讨论性问题:一个四边形,剪去一个角,剩下的图形是( )边形?
这个问题的给出后,往往学生满足于找到一个答案,而合作学习可以相互补充,完善答案。
三、合作学习时应注意的问题
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主宰课堂,并不意味了弱化教师的主导作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并不是教师无所事事,问题给出、活动设计好,自己就无所事事,任其学生“天高任鸟飞”,任意学生“海阔凭鱼跃”。教师应给以引导和指导,对学生在合作中遇到的问题,应跟进贯彻和指导。
教师不能只关注结果,而应关注合作的全过程,如上文提到的一个四边形,剪去一个角,剩下的图形是什么图形的问题,如果教师纯粹满足于答案的完美性、全面性,有三种可能的话,那么,合作学习的意义荡然无存,是重结果轻过程的典型做法。
小组的划分和组建,任务的设计、问题的提出,教师的巧妙引导和指导,并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反思合作的学习效果,跟踪调研合作的有效度,小组合作方能助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走向高效,构建学生乐学、会学的互动课堂。
【参考文献】
[1]马腾飞.对于小学数学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深入探讨[J].学周刊:C,2012(11)
[2]郑军.小学数学低段教学小组合作训练策略研究[J].新课程导学,2016(12)
【关键词】小学数学;合作学习;有效性
在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合作、竞争成为新时期人才的必备的综合能力,“单枪匹马”、“固步自封”等成为久远的过去,缺少合作意识、困乏合作能力,不再适应当前的社会,无以在社会上立足和生存。小学数学教学中,采用合作教学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经常使用,也让孩子们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
而教学中,多数教师意识到合作型学习的重要性,合作学习缺少有效性和实效性。为此,探讨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有实践意义和重要意义。
一、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小组分组不合理
在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形式是分组教学,而分组一般采用的是就近原则——前后两排或者同桌一组,教师提出问题,为了方便,要么让学生同桌讨论,要么让学生每两排一组,而相互交流。这种分组方法既不科学也不合理,很难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
2.合作时学生的参与度低
在小组合作学习实施的实践中,往往发现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合作讨论中,一般是成绩突出的作为组长,组长是“代言人”,而其他组员并没有参与到活动中。
如教师给出一个问题:给一些卡片标上号,按照1、2、3、4、5、6、7、8、9的方式标记,再从1、2开始标记,用这种标记法,那么,第109个卡片应该标记为几号卡片?问题呈现后,教师强调出问题的难度,之后,让学生讨论,而巡视教室里的学生,参与讨论并发言的几乎都是每一个小组的组长,组长的“孤军作战”代替了教师的“一手遮天”,学生并没有体验到合作的乐趣。
3.教师指导不到位
学生的参与度低,归根到底还在于教师的指导不到位,缺乏必要的指导和督促。例如教师给出问题后,就做了“甩手掌柜”,学生合作不合作、讨论与否不关注、少监控,对于在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采取“避让”策略,或者“听而不闻”、“存而不论”。致使合作教学缺乏有效性,也浪费了时间,更具形式主义倾向。
二、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策略
根据小组合作中存在的弊端,把准了“脉”、找准了“病因”,根据“病因”而“开药方”,则可以“药到病除”,不至于“病入膏肓”。
1.尊重差异,合理分组
目前,合作学习成为主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主要的教学方式,小组合作型学习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成为有效课堂的主要标志,小组合作不仅提高课堂质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而体现出合作学习的这些优势,关键还在于小组的划分。
小组划分,应改变同桌式、前后一组的简单划分方法,应考虑到学生的综合素质,根据学生的差异性而合理划分。
首先,为了合作时,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发表意见,不妨根据学生的自己意愿而选择小组。
其次,应注意小组的流动性。在合作学习开展的过程中,教师们往往划分好小组后,就“雷打不动”、采取“一劳永逸”的方法,小组就不再变更。学生是发展变化的,更何况小学生的可塑性更强,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成绩、兴趣等都有所提高,在组间的位次、名次都会有所改变,此时,教师应为了激发这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经常对小组及时流动,使他们获得身心的发展和成绩的提高。
2.规则合理,提高成员参与度
规则是指在合作学习中必须坚持的规定,一般指在合作时,参与讨论的顺序的和规则。笔者是这样制定的:以每组5人为例,第一发言人是5号,第二、三、四发言人依次为4、3、2号,1号组长整合组员的意见和观点,作归纳性的总结。如果1号学生先发言,其他学生就没有什么可说的了,让学困生先发言,给他们发表看法的权利,避免“静听”而“逃避”讨论的弊端。当然,5号先发言,也不是绝对的,教师可以把谁先发言的指定交给组长,赋予他“特权”,但务必每一个组员都参与到合作学习中。
3.巧妙设计合作的任务,促成合作的有效性
合作学习的实施,关键在于设计的任务和活动。如果问题设计的太难,小学生难以找到讨论出所以然,就像上文的第109个卡片应该标记的数字是几的问题,能找到问题答案的寥寥无几,所以,让学生讨论也难以讨论出所以然。再者,如果问题太简单,讨论也就失去意义,对学生也没有吸引力和挑战性。如在教学《分数》时,一位老师给出了情境:一个西瓜分两半,其中一半是1/2,那么,再将这一半分成两半,那么,其中的一半,又是多少呢?给大家三分钟时间,看哪个小组先讨论出结果。看似合作学习开展了,实则没有意义,无需讨论,不切也没有讨论的价值。
教师应精心设计讨论的问题和合作的任务,使问题既有深度也有广度,但没有太大的难度,也不能太过于简单,应确保问题有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如对于《简单图形的认识》的教学时,教师设计的讨论性问题:一个四边形,剪去一个角,剩下的图形是( )边形?
这个问题的给出后,往往学生满足于找到一个答案,而合作学习可以相互补充,完善答案。
三、合作学习时应注意的问题
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主宰课堂,并不意味了弱化教师的主导作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并不是教师无所事事,问题给出、活动设计好,自己就无所事事,任其学生“天高任鸟飞”,任意学生“海阔凭鱼跃”。教师应给以引导和指导,对学生在合作中遇到的问题,应跟进贯彻和指导。
教师不能只关注结果,而应关注合作的全过程,如上文提到的一个四边形,剪去一个角,剩下的图形是什么图形的问题,如果教师纯粹满足于答案的完美性、全面性,有三种可能的话,那么,合作学习的意义荡然无存,是重结果轻过程的典型做法。
小组的划分和组建,任务的设计、问题的提出,教师的巧妙引导和指导,并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反思合作的学习效果,跟踪调研合作的有效度,小组合作方能助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走向高效,构建学生乐学、会学的互动课堂。
【参考文献】
[1]马腾飞.对于小学数学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深入探讨[J].学周刊:C,2012(11)
[2]郑军.小学数学低段教学小组合作训练策略研究[J].新课程导学,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