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传统的教学中学生是客体,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历史教学需要适应社会发展,更加提倡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教学中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并最终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关键词】学生主体性 历史教学 教师 学生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2(a)-0126-01
随着人类向现代化社会迈进步伐的加快,科学技术、文化思想等日新月异,国际间的交流不断加强,竞争也日趋激烈。在新形势下,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现实,历史课程也不断地改革。新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进一步强调了课程理念、明确课程目标的同时,也强调了在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1、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主体性的必要性
历史课程作为中学的基础教育学科之一,各国都非常重视历史教学在培养现代型人才方面的功能。读史让人明智,只有学习历史才能对社会中的政治、道德问题等进行合理的考察,也才能知晓自己社会的历史起点和核心价值观。而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历史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要求变得迫切,也更加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这不但是国家长远发展的需要,而且是学生素质教育和自身发展的需要。
基础教育是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掌握基础的知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掌握社会的起点,用正确的态度去审视社会的发展。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人际关系的处理、形成集体的合作态度、学习怎样适应和改造自己的环境、增强自主性和创造性,这些都需要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才能达到的。
2、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综上所述,可见历史教学中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发挥是素质教育的要求,能够提高高中生的综合素质,并为高校和社会输送更合格的人才。培养学生主体性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为学生主体性的培养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根据几年来的历史教学实践,对培养和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建议有以下几点:
2.1 转变教师教育观念
教学是师生之间的互动交往活动,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的观念。在教学过程中,相对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教师主体性发挥的空间更大,因此教师应有意识的落实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以师生间的互动的交往来指导和设计教学内容,将有针对性的交往贯穿到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树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将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努力构建一个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和谐的关系中体验到信任、尊重、理解和宽容,同时受到鼓励和鞭策。
2.2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现在媒体的发展也使教学方法多样化。历史教学中,教师必须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创设历史情境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动性。如讲抗日战争中日本投降的一节,可以让学生观看录像资料进行学习,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当时投降的场面。另外,通过课堂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选择性。如让学生对比讨论中国共产党三次思想解放运动,从而了解思想解放运动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作用。
2.3 变革学生学习方式
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必须着眼于学生个体的充分发展,关键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首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改变由教师灌输的模式,不再完全依赖教师,而是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独立性,自己亲历并体验知识探究的过程,对知识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理解,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寻求答案。其次,学生应进行合作式的学习。将学生能够分组学习的章节按小组分配给学生,学生在明确责任分工的基础上以小组的形式完成任务。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的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再次,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的能力。教学中通过讨论课或研究性题目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探究。通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继而调查、收集相关的信息,并进行交流、讨论等探究的活动,最终获得知识、情感和态度的发展。
2.4 培养学生自我评价
传统的教学模式由教师和考试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教学活动进行评价,阻碍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在教学中应将教师的评价与学生自己的评价结合起来,正确运用学生评价的作用。如学生在提前预习、课堂讨论、课堂作业、课后与同学交流等各个阶段对自己的掌握程度有个大致的了解,并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及时调整学习方法和策略,这更能够激励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并获得更大的进步。
总之,在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下,更提倡素质教育和以人为本的思想,也更注重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发挥。历史教学应在新的课程理念个目标的指导下,转变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促进自身的综合发展。
【关键词】学生主体性 历史教学 教师 学生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2(a)-0126-01
随着人类向现代化社会迈进步伐的加快,科学技术、文化思想等日新月异,国际间的交流不断加强,竞争也日趋激烈。在新形势下,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现实,历史课程也不断地改革。新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进一步强调了课程理念、明确课程目标的同时,也强调了在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1、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主体性的必要性
历史课程作为中学的基础教育学科之一,各国都非常重视历史教学在培养现代型人才方面的功能。读史让人明智,只有学习历史才能对社会中的政治、道德问题等进行合理的考察,也才能知晓自己社会的历史起点和核心价值观。而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历史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要求变得迫切,也更加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这不但是国家长远发展的需要,而且是学生素质教育和自身发展的需要。
基础教育是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掌握基础的知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掌握社会的起点,用正确的态度去审视社会的发展。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人际关系的处理、形成集体的合作态度、学习怎样适应和改造自己的环境、增强自主性和创造性,这些都需要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才能达到的。
2、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综上所述,可见历史教学中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发挥是素质教育的要求,能够提高高中生的综合素质,并为高校和社会输送更合格的人才。培养学生主体性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为学生主体性的培养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根据几年来的历史教学实践,对培养和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建议有以下几点:
2.1 转变教师教育观念
教学是师生之间的互动交往活动,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的观念。在教学过程中,相对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教师主体性发挥的空间更大,因此教师应有意识的落实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以师生间的互动的交往来指导和设计教学内容,将有针对性的交往贯穿到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树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将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努力构建一个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和谐的关系中体验到信任、尊重、理解和宽容,同时受到鼓励和鞭策。
2.2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现在媒体的发展也使教学方法多样化。历史教学中,教师必须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创设历史情境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动性。如讲抗日战争中日本投降的一节,可以让学生观看录像资料进行学习,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当时投降的场面。另外,通过课堂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选择性。如让学生对比讨论中国共产党三次思想解放运动,从而了解思想解放运动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作用。
2.3 变革学生学习方式
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必须着眼于学生个体的充分发展,关键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首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改变由教师灌输的模式,不再完全依赖教师,而是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独立性,自己亲历并体验知识探究的过程,对知识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理解,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寻求答案。其次,学生应进行合作式的学习。将学生能够分组学习的章节按小组分配给学生,学生在明确责任分工的基础上以小组的形式完成任务。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的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再次,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的能力。教学中通过讨论课或研究性题目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探究。通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继而调查、收集相关的信息,并进行交流、讨论等探究的活动,最终获得知识、情感和态度的发展。
2.4 培养学生自我评价
传统的教学模式由教师和考试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教学活动进行评价,阻碍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在教学中应将教师的评价与学生自己的评价结合起来,正确运用学生评价的作用。如学生在提前预习、课堂讨论、课堂作业、课后与同学交流等各个阶段对自己的掌握程度有个大致的了解,并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及时调整学习方法和策略,这更能够激励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并获得更大的进步。
总之,在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下,更提倡素质教育和以人为本的思想,也更注重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发挥。历史教学应在新的课程理念个目标的指导下,转变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促进自身的综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