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学科教学中适时适度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已成为当下学校教学目标之一。任课教师要根据不同学段和不同学科特点,深入发掘教材中蕴含的显性和隐性的德育因素,积极营造富有道德感染力的课堂氛围。教师要结合学科特点,找准德育方向;营造德育氛围,促进学生内化;捕捉动态资源,进行随机教育;两育有机融合,塑造健全人格。在尊重学科规律及学生个性心理特点的基础上,适时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关键词:学科教学;德育渗透;育人功能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1)27-0027-02
学校的教育工作大部分是在学科教学中完成的,所以学科课堂是学校开展德育的重要阵地。2017年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指出:“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中小学德育内容细化落实到各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中,融入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任课教师要根据不同学段和不同学科特点,深入发掘教材中蕴含的显性和隐性的德育因素,积极营造富有道德感染力的课堂氛围,敏锐地捕捉课堂中生成的德育资源,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即时对其进行引导和教育,以充分发挥该学科的育人功能。
一、结合学科特点,找准德育方向
教材是课堂教学内容的载体,现行统编教材的编排注重思想性与科学性的统一,各学科中均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需潜心研究教材,深入挖掘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因素,在遵照各学科独特的逻辑性和知识体系的前提下,让知识教学与德育有机结合,使德育内容附着有物,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例如,文科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语言文字、传统文化等德育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精神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则应着力于培养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探究能力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使学生养成求真务实的思想品质。
二、营造德育氛围,促进学生内化
提升教师专业素养,要用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教师要积极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提升个人专业素养,在课堂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积极创设和谐、轻松和富有道德感染力的课堂氛围,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要让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又能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的日常表现如果能获得教师和同学的及时、正向强化,就可以调动学生积极的心理机制,把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外部因素转化为学生的内在动力。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在民主和谐的良好课堂氛围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与他人进行交流,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竞争意识以及探究问题的能力。比如,在数学课堂上,进行一题多解或者一题多变的时候,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小组学习中积极思考,发散思维,尝试新的解题方法或者是通过以往解题经验来拓宽思路,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要让学生认识到与他人交换意见、沟通想法是一个双赢的行为,也是能帮助自己提高社会适应力的一个良好机会。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渗透德育,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组织教学,可以将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等信息集于一体,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生动,有较强的感官冲击力和情绪感染力,是适时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良好方式。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呈现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对称物品,如建筑物、叶子、人脸等,在寻找这些图形的对称轴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道德素养。
三、捕捉动态资源,进行随机教育
教学活动是动态发展的过程,教师在按照教学预设的思路和程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敏于观察、随机应变,及时从学生的表现中获得有效的反馈信息,巧妙应对随机事件,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例如,生物课上,教师对学生说:“这节课我们学习《认识蚯蚓》。”她边说边打开粉笔盒,学生们哄堂大笑,原来上课前有一位调皮的学生将一条蚯蚓放进了粉笔盒里。这位教师微微一愣,并没有生气,也没有马上追究是哪位学生的恶作剧,略加思索之后,她风趣地说:“哇,这是哪位有心的同学帮老师准备的活教具?”课后,这位教师对那位学生说:“谢谢你给老师提供了教具,让同学们更加直观地观察了蚯蚓,但如果能提前和老师打个招呼就更好了。”那位同学听后既意外又惭愧,默默地低下了头。这位教师巧妙地运用教育智慧变异常情况为有利的德育资源,收获了意想不到的育人效果。
四、两育有机融合,塑造健全人格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明确了德育内容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同时,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要“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可见,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并且与德育相辅相成。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基本职能都是“育人”,即通过引导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规范其行为,使其个性充分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学校德育工作要切实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其中,在开展各项活动时,学校需充分考虑到活动是否遵循了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是否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同时,通过专门的心理辅导活动课,开展生命教育、人际关系、情绪调控、学习心理、生涯规划等方面教育,引导学生增强调控心理、自主自助、应对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總之,要想让无形的德育在学科教学中最大程度地发挥其育人功能,教师除了要做好示范者和激励者之外,更要以极大的工作热情、高度的专业素养、人性化的教育艺术和独特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并将心理教育贯穿于德育工作的全过程,达到“以心育德,以德养心”的理想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