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师生关系是各种教育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也是班级体系的主要构成因素。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开展离不开教师和学生的参与,优秀班级体的建设也离不开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良好的师生关系,孕育着巨大的教育“亲和力”,教育名著《学记》中有言:“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学实践也证明,学生热爱一位教师,也会热爱他所教授的所有课程。学生对教师的情感,可以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动机。由此可见师生关系不仅影响着班级班风建设,影响着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开展,而且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提高其学习效果。因此,研究师生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师生关系的特点
师生关系是以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等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教学关系为基础而发生的相互关系。其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其形成的基础是教学关系。师生关系离开了主体和基础,其关系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据和意义。师生关系是建立在教学活动过程之上的,“教”与“学”是师生交往的基础,因此,“教”与“学”的水平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其主体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态度、期望和体验。“教”的水平和质量如果能得到很好的体现,教师才能得到学生的尊敬、信服和爱戴,从而促使教师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改进教学方法,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相反,如果一个教师得不到学生的尊敬和信服,那么他会丧失对工作的热情,教学缺少激情,不愿主动与学生交流,对学生比较冷淡,使师生关系陷入僵局,这样教师教不好,教学质量无法提高。“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尊重老师,学习效果自然就好,其自然就更愿意听教师的话,努力学习,从而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基于以上特征,围绕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等活动的过程,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促进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如何改善师生关系,建设和谐班级
1.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平等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和学生相互尊重,相互理解,一方面要求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又必须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教学活动过程中的“教”是为学生的 “学”服务的。所以完善师生关系首先需平衡教师和学生的主导性关系,教师用“教”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去“学”。
(1)我国素有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在教学活动中,以教师为本的传统“师道尊严”思想一直以来使师生的地位并不平等,学生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教师的安排和教导。这种文化根源导致在师生的交往中,教师一般处于主导地位。一方面教师的专业知识是师,是学生要学习的知识,教师是学生的学习楷模;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有对学生进行奖惩的权力,教师可以批评和表扬,师生之间的地位并不平等,学生们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教师的安排。这种文化根源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较为紧张的师生关系,不利于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形成。
(2)现代社会要求师生形成平等的师生关系。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民主既是要求教师必须树立平等的思想。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善传统意义上的“师道尊严”的思想,树立民主平等的心态,与学生共同探讨“教”与“学”的真理,共同求发展。这就意味着教师需要有豁达的心胸,真诚的态度,这也要求教师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既讲究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个体性、主体性及创新精神,又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才能建立平等的学习氛围,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当前新课改的教育形式下,教师一方面要继承“师道尊严”的合理内核,传承尊师重道之传统美德,又要摒除压迫、独裁、一言堂等非尊重学生之不平等方式,取其精华,去除糟粕,真正实现师生平等。
2.营造师生和谐的班级学习环境
班级是学校的基础组成部分,也是完成“教”与“学”等活动的主要环境场所,建立和谐的班级学习环境是实施教学的目标之一。环境影响人,人际关系也影响环境;班级环境同理影响着师生关系。而班级环境的建设主要取决于其班导师的领导方式。心理学家勒温通过实验研究并按权力定位把领导者的领导作风划分为专制式领导、民主式领导和放任式领导三种基本类型。不同作风的领导者有不同的领导理念和不同的工作特点。结果发现:在以理服人的民主型领导之下,群体成员相处融洽,而且工作绩效最高;在非以理服人的独裁型领导之下,群体成员之间会产生攻击性行为;在完全放权的放任型领导之下,群体工作绩效最差。同理,班级学习环境不同正是作为班级领导者的班导师的领导风格。以民主型领导的班级导师,往往能以身作则,以理服人,在教学活动设计和教学效果评估等与班集体相关的教学活动中与学生共同制定规范和做出决策,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班级建设。同时会尽量依据每个学生的基础、能力、兴趣爱好安排班级工作和创造学习机会。在学习和生活上乐意对后进类别学生以帮助和辅导,给予客观的表扬和批评。班导师的民主型领导风格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使学生乐于承担自己的学习义务,自动自发的去接受学习、钻研学习。
班级是教学活动正式的师生交往场所,这种正式的师生关系网虽然至关重要,但我们并不排除师生交往从班级以外的非正式关系网中获取更多的辅助益处。课室后的交流沟通,有时更方便规避制度而形成良好的沟通效果,促进师生关系的融洽。
建立民主型的班级学习环境,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处更融洽,促成和谐的班级学习环境。
3.打造良好的教师人格魅力
教师要得到学生的尊敬、信服和爱戴,使自己具有教育感召力,仅有事业心和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树立良好的人格魅力去赢得学生的心,去熏陶学生的心灵。学生的成功离不开老师,而老师的希望是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湖北大学朱祖廷老教授在《教师述怀》中写道:“不辞辛苦做人梯,在有生之年把自己全部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学生。”这种无怨无悔、不图回报、甘作人梯、让学生踩在自己肩膀上更上一层楼的自我牺牲、无私奉献精神,应是每一位教师的共同追求和共同理想。这种甘为人梯的人格魅力培育着学生的精神品格,熏陶着学生的心灵,也必将到学生的尊敬、信服和爱戴。
总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教师高尚的人格魅力前提下,建立在师生平等的基础上,建立在和谐的班级学习氛围中的。搞好班集体的师生关系,不仅可以提高班级凝聚力,还能形成健康和谐的班风、对于组建和谐班集体具有积极的意义。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班集体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有助于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有助于师生的身心健康,有助于学生道德修养的提高,也有助于形成学生的独立性、主体性和创新的发展,更有利于校园人文教育的发展。
(作者单位:广东省工业高级技工学校)
一、师生关系的特点
师生关系是以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等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教学关系为基础而发生的相互关系。其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其形成的基础是教学关系。师生关系离开了主体和基础,其关系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据和意义。师生关系是建立在教学活动过程之上的,“教”与“学”是师生交往的基础,因此,“教”与“学”的水平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其主体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态度、期望和体验。“教”的水平和质量如果能得到很好的体现,教师才能得到学生的尊敬、信服和爱戴,从而促使教师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改进教学方法,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相反,如果一个教师得不到学生的尊敬和信服,那么他会丧失对工作的热情,教学缺少激情,不愿主动与学生交流,对学生比较冷淡,使师生关系陷入僵局,这样教师教不好,教学质量无法提高。“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尊重老师,学习效果自然就好,其自然就更愿意听教师的话,努力学习,从而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基于以上特征,围绕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等活动的过程,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促进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如何改善师生关系,建设和谐班级
1.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平等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和学生相互尊重,相互理解,一方面要求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又必须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教学活动过程中的“教”是为学生的 “学”服务的。所以完善师生关系首先需平衡教师和学生的主导性关系,教师用“教”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去“学”。
(1)我国素有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在教学活动中,以教师为本的传统“师道尊严”思想一直以来使师生的地位并不平等,学生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教师的安排和教导。这种文化根源导致在师生的交往中,教师一般处于主导地位。一方面教师的专业知识是师,是学生要学习的知识,教师是学生的学习楷模;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有对学生进行奖惩的权力,教师可以批评和表扬,师生之间的地位并不平等,学生们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教师的安排。这种文化根源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较为紧张的师生关系,不利于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形成。
(2)现代社会要求师生形成平等的师生关系。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民主既是要求教师必须树立平等的思想。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善传统意义上的“师道尊严”的思想,树立民主平等的心态,与学生共同探讨“教”与“学”的真理,共同求发展。这就意味着教师需要有豁达的心胸,真诚的态度,这也要求教师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既讲究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个体性、主体性及创新精神,又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才能建立平等的学习氛围,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当前新课改的教育形式下,教师一方面要继承“师道尊严”的合理内核,传承尊师重道之传统美德,又要摒除压迫、独裁、一言堂等非尊重学生之不平等方式,取其精华,去除糟粕,真正实现师生平等。
2.营造师生和谐的班级学习环境
班级是学校的基础组成部分,也是完成“教”与“学”等活动的主要环境场所,建立和谐的班级学习环境是实施教学的目标之一。环境影响人,人际关系也影响环境;班级环境同理影响着师生关系。而班级环境的建设主要取决于其班导师的领导方式。心理学家勒温通过实验研究并按权力定位把领导者的领导作风划分为专制式领导、民主式领导和放任式领导三种基本类型。不同作风的领导者有不同的领导理念和不同的工作特点。结果发现:在以理服人的民主型领导之下,群体成员相处融洽,而且工作绩效最高;在非以理服人的独裁型领导之下,群体成员之间会产生攻击性行为;在完全放权的放任型领导之下,群体工作绩效最差。同理,班级学习环境不同正是作为班级领导者的班导师的领导风格。以民主型领导的班级导师,往往能以身作则,以理服人,在教学活动设计和教学效果评估等与班集体相关的教学活动中与学生共同制定规范和做出决策,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班级建设。同时会尽量依据每个学生的基础、能力、兴趣爱好安排班级工作和创造学习机会。在学习和生活上乐意对后进类别学生以帮助和辅导,给予客观的表扬和批评。班导师的民主型领导风格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使学生乐于承担自己的学习义务,自动自发的去接受学习、钻研学习。
班级是教学活动正式的师生交往场所,这种正式的师生关系网虽然至关重要,但我们并不排除师生交往从班级以外的非正式关系网中获取更多的辅助益处。课室后的交流沟通,有时更方便规避制度而形成良好的沟通效果,促进师生关系的融洽。
建立民主型的班级学习环境,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处更融洽,促成和谐的班级学习环境。
3.打造良好的教师人格魅力
教师要得到学生的尊敬、信服和爱戴,使自己具有教育感召力,仅有事业心和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树立良好的人格魅力去赢得学生的心,去熏陶学生的心灵。学生的成功离不开老师,而老师的希望是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湖北大学朱祖廷老教授在《教师述怀》中写道:“不辞辛苦做人梯,在有生之年把自己全部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学生。”这种无怨无悔、不图回报、甘作人梯、让学生踩在自己肩膀上更上一层楼的自我牺牲、无私奉献精神,应是每一位教师的共同追求和共同理想。这种甘为人梯的人格魅力培育着学生的精神品格,熏陶着学生的心灵,也必将到学生的尊敬、信服和爱戴。
总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教师高尚的人格魅力前提下,建立在师生平等的基础上,建立在和谐的班级学习氛围中的。搞好班集体的师生关系,不仅可以提高班级凝聚力,还能形成健康和谐的班风、对于组建和谐班集体具有积极的意义。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班集体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有助于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有助于师生的身心健康,有助于学生道德修养的提高,也有助于形成学生的独立性、主体性和创新的发展,更有利于校园人文教育的发展。
(作者单位:广东省工业高级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