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最向往的地方”是一次社会化网络参与式主题学习活动,要求学生通过社会化网络工具“好看簿”,围绕活动主题进行作品的创编表达和学习交流。本次主题活动教学实施共分两个课时。第一节课学生主要是在“好看簿”上创编作品,第二节课学生主要是在“好看簿”上进行作品的观摩交流和评价。
第一课时教学处理
导入新课
我首先引入话题:“假期要到了,你们最想去哪里旅游呢?”学生七嘴八舌,最想去的地方也是五花八门。“谢老师跟你们一样,也有特别想去的地方,那就是内蒙古大草原。”我将事先准备好的在网络上收集的内蒙古大草原图片播放出来,演示如何进行作品创作“我最向往的地方——美丽的内蒙古大草原”。
布置任务 作品创作
我让每位学生在自己的“好看簿”里创编一个作品:“我最向往的地方——×××”。要求:(1)上网查找资料,寻找自己所需参考的文字和图片资料;(2)结合查找到的资料,用自己的语言,给自己的作品写一个总的介绍;(3)插入3张以上图片,为每张图片配上描述性文字。
学生自己把作品加入作品集
等大多数学生创编好作品之后,我请一名学生上台演示如何把创作好的作品加入到主题活动“我最向往的地方”作品集中。
学生陆续把各自的作品都加入作品集中。没有完成作品的学生继续创编,已经完成的学生通过作品集地址,欣赏浏览其他人的作品。
第一课时结束时,大部分学生都完成了自己的作品,很多作品的语言表达非常精彩。整堂课,学生的学习十分投入。学生面对自己所创作的作品,内心有很强烈的成就感。
第二课时教学处理
修改完善作品
我发现学生在描述过程中常常不会进行总的介绍,或者没有把景物最吸引人的地方写出来。于是,我要求学生再次回顾作品时,不要以作者而是以读者的身份,看看有什么地方没有描述清楚,继续对作品进行修改完善。
相互欣赏 收藏保存
我提示学生:“我们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作品在‘好看簿’中点击‘收藏’,这样下次再找这个故事就方便了。”随后,我出示具体的任务要求:每位学生收藏5~10个作品,边观看作品边对作品进行评论。这一环节为最后的评比优秀作品埋下伏笔。
妙用“标签”拓展学习
“好看簿”有“标签”功能,通过查找“标签”就可以查找到各种各样需要的作品了。我拿自己的故事“我最向往的地方——内蒙古大草原”进行示范教学,告诉学生如何通过“标签”找到与自己作品内容密切相关的作品。接下来,学生尝试操作,寻找作品,并收藏和评论。
优秀作品评比
通过每个作品的收藏数和评论,师生共同评比出一批优秀的作品。同时,我也鼓励学生选择2~3个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学习小结:(1)活动中,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2)你碰到的最大问题是什么;(3)你是否找到了解决的方法,如果是,跟大家分享;(4)这样学习,你发现跟以往的学习有什么不同;(5)你发现教师的教学跟以往有什么不同;(5)参加了这次活动后,你有什么想说的。
由于进行了充分的课前准备,第二节课实施得非常顺畅,学生都能够完成学习任务。这两个课时教学中,学生除根据主题创编作品,还第一次接触到“标签”这样的功能,初步感受到了“标签”发现功能的强大魅力。
课后评析
在“我最向往的地方”教学实施中,存在以下几个有明显的社会化学习特征的地方。
其一,在学习环境上,实现有限的教室学习环境与动态发展的互联网学习环境的有机整合。本课例引入了学习支持工具“好看簿”,突破了传统教室教学环境的有限时空结构。这种有机整合的学习环境,引发了教学方式以及相应学习效果的一系列变化。这种变化具体体现在不同的层面和维度上。举其中一点来说,师生交互和生生交互的发生不仅仅局限于课堂环境,还发生在互联网空间。这种发生在互联网空间的交互,在时间上延伸了课堂学习时间,在空间交互人群上也有所拓展,即学生可能与班级之外其他教师与其他学校学生之间发生交互。
其二,在学习活动的设计和组织上,有效地把握和发挥了社会化学习工具的自身特点。Web2.0应用工具有两个特点,一是用户产生内容,二是用户社区化交流。用户产生内容,对教师设计具体学习活动产生了影响并提出了要求。教师设计学习活动的行为本质上是引导学生参与的行为。因此,教师在选择活动主题时,需要考虑学生的爱好兴趣、认知结构、思维特点、个性特征等。社区化交流是指用户基于自己的个体特征,与相应用户人群产生联系和对话。这一特点在教学中的较好应用,会大大拓展学生认知的空间、深化学生认知的深度。用户社区化交流这一特点如何在教学中较好地应用,依赖于教师在学生创作作品之后进行的对话研讨交流。
其三,教学评价方式发生了变化。在“好看簿”支持的学习环境中,过程性评价、多元评价、真实性评价皆有可能。在传统课堂教学实施环境中,教师通常只能选择小部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分析和评价。“我最向往的地方”处于全部开放的网络平台上。教师可以很方便地组织展开生生之间的交流评价,教师对某个作品的点评也能够为全班学生所共享。这种交流和评价是以往课堂教学所无法比拟的。(北京师范大学庄秀丽点评)
(作者单位:浙江阳平县昆阳二小)
第一课时教学处理
导入新课
我首先引入话题:“假期要到了,你们最想去哪里旅游呢?”学生七嘴八舌,最想去的地方也是五花八门。“谢老师跟你们一样,也有特别想去的地方,那就是内蒙古大草原。”我将事先准备好的在网络上收集的内蒙古大草原图片播放出来,演示如何进行作品创作“我最向往的地方——美丽的内蒙古大草原”。
布置任务 作品创作
我让每位学生在自己的“好看簿”里创编一个作品:“我最向往的地方——×××”。要求:(1)上网查找资料,寻找自己所需参考的文字和图片资料;(2)结合查找到的资料,用自己的语言,给自己的作品写一个总的介绍;(3)插入3张以上图片,为每张图片配上描述性文字。
学生自己把作品加入作品集
等大多数学生创编好作品之后,我请一名学生上台演示如何把创作好的作品加入到主题活动“我最向往的地方”作品集中。
学生陆续把各自的作品都加入作品集中。没有完成作品的学生继续创编,已经完成的学生通过作品集地址,欣赏浏览其他人的作品。
第一课时结束时,大部分学生都完成了自己的作品,很多作品的语言表达非常精彩。整堂课,学生的学习十分投入。学生面对自己所创作的作品,内心有很强烈的成就感。
第二课时教学处理
修改完善作品
我发现学生在描述过程中常常不会进行总的介绍,或者没有把景物最吸引人的地方写出来。于是,我要求学生再次回顾作品时,不要以作者而是以读者的身份,看看有什么地方没有描述清楚,继续对作品进行修改完善。
相互欣赏 收藏保存
我提示学生:“我们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作品在‘好看簿’中点击‘收藏’,这样下次再找这个故事就方便了。”随后,我出示具体的任务要求:每位学生收藏5~10个作品,边观看作品边对作品进行评论。这一环节为最后的评比优秀作品埋下伏笔。
妙用“标签”拓展学习
“好看簿”有“标签”功能,通过查找“标签”就可以查找到各种各样需要的作品了。我拿自己的故事“我最向往的地方——内蒙古大草原”进行示范教学,告诉学生如何通过“标签”找到与自己作品内容密切相关的作品。接下来,学生尝试操作,寻找作品,并收藏和评论。
优秀作品评比
通过每个作品的收藏数和评论,师生共同评比出一批优秀的作品。同时,我也鼓励学生选择2~3个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学习小结:(1)活动中,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2)你碰到的最大问题是什么;(3)你是否找到了解决的方法,如果是,跟大家分享;(4)这样学习,你发现跟以往的学习有什么不同;(5)你发现教师的教学跟以往有什么不同;(5)参加了这次活动后,你有什么想说的。
由于进行了充分的课前准备,第二节课实施得非常顺畅,学生都能够完成学习任务。这两个课时教学中,学生除根据主题创编作品,还第一次接触到“标签”这样的功能,初步感受到了“标签”发现功能的强大魅力。
课后评析
在“我最向往的地方”教学实施中,存在以下几个有明显的社会化学习特征的地方。
其一,在学习环境上,实现有限的教室学习环境与动态发展的互联网学习环境的有机整合。本课例引入了学习支持工具“好看簿”,突破了传统教室教学环境的有限时空结构。这种有机整合的学习环境,引发了教学方式以及相应学习效果的一系列变化。这种变化具体体现在不同的层面和维度上。举其中一点来说,师生交互和生生交互的发生不仅仅局限于课堂环境,还发生在互联网空间。这种发生在互联网空间的交互,在时间上延伸了课堂学习时间,在空间交互人群上也有所拓展,即学生可能与班级之外其他教师与其他学校学生之间发生交互。
其二,在学习活动的设计和组织上,有效地把握和发挥了社会化学习工具的自身特点。Web2.0应用工具有两个特点,一是用户产生内容,二是用户社区化交流。用户产生内容,对教师设计具体学习活动产生了影响并提出了要求。教师设计学习活动的行为本质上是引导学生参与的行为。因此,教师在选择活动主题时,需要考虑学生的爱好兴趣、认知结构、思维特点、个性特征等。社区化交流是指用户基于自己的个体特征,与相应用户人群产生联系和对话。这一特点在教学中的较好应用,会大大拓展学生认知的空间、深化学生认知的深度。用户社区化交流这一特点如何在教学中较好地应用,依赖于教师在学生创作作品之后进行的对话研讨交流。
其三,教学评价方式发生了变化。在“好看簿”支持的学习环境中,过程性评价、多元评价、真实性评价皆有可能。在传统课堂教学实施环境中,教师通常只能选择小部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分析和评价。“我最向往的地方”处于全部开放的网络平台上。教师可以很方便地组织展开生生之间的交流评价,教师对某个作品的点评也能够为全班学生所共享。这种交流和评价是以往课堂教学所无法比拟的。(北京师范大学庄秀丽点评)
(作者单位:浙江阳平县昆阳二小)